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墓葬中的國寶級古玉賞析(附10件國寶精圖)

西漢墓葬中的國寶級古玉賞析(附10件國寶精圖)

安徽歷代出土玉器層出不窮,種類繁多,內涵豐富,其中西漢出土玉器最為豐富,不僅玉質優良,而且設計新穎。這裡選取巢湖市放玉崗、北山頭和渦陽縣石弓山西漢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們鑒賞。

卮,古代一種盛酒器,流行於戰國和兩漢時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銅鑲卮等。這件西漢朱雀銜環玉卮,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質溫潤有光澤,局部有黃褐色沁痕。卮為圓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徑7.91、底徑7.4、壁厚0.3厘米。卮的一側高浮雕一隻展翅欲飛的朱雀,頭高出卮口,口銜絞絲活環,雙目微凸,兩耳上翹,兩腿立於高浮雕螭虎的背部。螭虎圓眼,張口,尖爪,胸部陰線刻「滴水紋」,絞絲尾呈「S」形向上翻卷。卮的另一側高浮雕一隻立熊,神態靈動,與朱雀相呼應。熊身彎曲呈環形扳手,扳手的兩側淺浮雕兩隻鳳鳥。整個器身圖案自上而下分為五層:第一層淺浮雕獸面紋;二層和四層均為淺浮雕勾連雲紋;三層為淺浮雕龍紋;第五層為淺浮雕龍鳳紋。古代的卮主要由蓋和卮體組成,該玉卮無蓋,是原本無蓋,還是有蓋已被毀壞,不得而知。

從考古發掘出土的卮來看,這件西漢玉卮具有戰國的遺風,上下左右四方連續紋飾,組成的圖案相互對稱,構圖主次分明,布局錯落有致,雄渾古樸。整器集高浮雕、淺浮雕、平雕及鏤雕、陰線刻等多種技法於一器,設計新穎,雕琢精細,堪稱古代玉雕一絕,代表了西漢玉器雕琢技術的最高水平,是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徑6.7、底徑6.6、壁厚0.4厘米。卮身為圓筒形,由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蓋的中央飾柿蒂紋,邊緣等距離高浮雕三組漩渦紋。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體拱曲形成環形扳手。朱雀尖嘴(微殘),兩眼炯炯有神,雙冠分開微向上翹,胸部圓平,陰刻一「幾」字紋。淺浮雕的雙翅如同綢帶上下翻卷,短腿利爪,兩腿之間淺浮雕一心形紋飾。卮的周身以谷紋為主,雲紋為輔,平底,三足,底部陰線飾柿蒂紋和流雲紋。

《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賜之卮酒」。《漢書·高帝紀》:「上奉玉卮為太上皇壽」。玉卮在當時就是名貴的酒器。朱雀紋玉卮典雅的造型、巧妙的構思、精美的紋飾和精雕細琢的工藝,堪稱漢代玉雕器皿中的珍品。

此環為和田玉雕琢,質地純凈溫潤,扁平圓形,直徑9.9、孔徑5.7、厚0.4厘米。兩面紋飾基本相同,都是運用淺浮雕隱起技法雕刻龍鳳穿雲。一面內外邊緣各飾弦紋一周,內飾龍鳳穿於雲間。另一面在龍鳳之間多雕刻一立獸,側頭、雙臂,四肢發達。玉環兩面的龍鳳均互相纏繞穿於雲間,線條柔和流暢,龍飛鳳舞,栩栩如生。

古人在製作玉器時,是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三種。但從考古發掘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人對於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人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孔徑的稱為環。玉環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紋飾簡單古樸,是古人佩掛在胸前或系在衣帶上的一種佩飾。

到了西漢,玉環的形制更加豐富多彩,如此件龍鳳紋玉環,不僅玉質優良,雕琢精緻,而且構圖新穎,龍鳳形象誇張,雕玉工匠把想像中龍鳳騰躍姿勢和正躍然而起的瞬間姿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充滿著動態藝術的美感。在同時期出土的玉器中難得一見,是為西漢龍鳳藝術創新的上乘之作,彌足珍貴。

此佩造型別緻,構思奇特,為和田玉青白玉質,局部有褐色沁痕。龍的首尾相接而呈不規則環形,直徑4.7厘米,中部孔徑也不規則,內徑約2.4厘米。體扁平,厚0.5厘米。龍為杏眼、短角,口微張銜其捲曲的長尾,尾飾陰刻「二」字紋。前後足折曲飾利爪,腿足邊緣陰刻線表示毛髮。龍體粗壯剛健,滿飾陰線雙勾鱗紋,兩面紋飾相同。該佩出土於內棺,當為死者生前佩戴之物。

韘,古代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以鉤弦的用具,以象骨製成,也稱「塊(玦)」,俗稱「扳指」。這件虎紋韘形玉佩由和田玉青白玉精雕細琢而成。器體扁平,略作橢圓形。長4.8、厚0.5厘米。中心有圓孔,上端中部出尖,下面微鼓,背面略凹。突出之處是玉佩兩側附飾對稱透雕的虎。虎頭向上,張口露齒,細長腰,絞絲尾內卷相接,虎背刻一條陰線為脊。兩虎四肢緊抱韘形主體,下部陰刻對稱的捲雲紋。整器琢磨柔滑,潔白純凈,造型新奇,刀法簡練。

韘形玉佩是由韘演變而來,俗稱雞心佩,是一種裝飾用玉,始見於西漢時期。最初的韘形玉佩,其形式並未定型,因此較為多樣化。目前從考古出土的資料來看,韘形玉佩的附飾多數以龍鳳紋為主,而用虎紋作為附飾,並且完全對稱,實屬罕見,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風格,當屬漢玉上乘之作。

觽,古代解結的用具,用象骨製成,形如錐,也用為佩飾。《詩·衛風芄蘭》曰:「芄蘭之龍,童子佩觽。」該玉觽體呈角形片狀,長9厘米,龍首寬2.1、厚0.5厘米,和田青玉,局部有褐色沁痕。鏤雕回首龍,龍體彎曲呈「S」形,張口,下頜呈鉞形,頸部外緣有一穿孔,可供佩戴。龍體周圍環繞著捲雲紋,龍身滿飾陰線刻「冰紋」、「二字紋」和「柳葉紋」。尾部出尖如錐形。雙面雕,紋飾相同,出土於內棺。

《說文》曰:「觽,佩角,銳端可以解(繩)結。」當初古人是用獸骨和獸牙製作,是一種角形器,隨時帶在身上用以解繩結,是一種實用器。後來以玉仿之,形制也變得越來越大,紋飾也更為精美,遂有玉觽之形。作為佩玉,西漢時已逐漸失去解結的功能。同時,鑒於觽原有解結功能,佩帶玉觽被認為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是一個人聰穎智慧的表現。

這件西漢龍首玉璜,長17.3、寬2.7、厚0.3厘米。璜的兩端都是透雕一側面龍首,形式相同,雙龍同體中部相連,上緣中部有一小穿孔,可供佩戴。龍的上唇出尖翹起,大眉壓杏眼,長耳微翹,絲束紋作鰓。上下邊緣陰線刻弦紋一道,通體滿飾浮雕勾連谷紋,兩面紋飾相同。和田青玉,出土於內棺。

從大量出土資料來看,玉璜主要用於裝飾,多發現於死者頸下、胸部或腹部。安徽江淮地區戰國墓中曾出土過多件玉器,此玉璜可說是戰國玉璜的延續,不同的是漢代玉璜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都趨於更加豐富多彩,尤其這件雙龍合體的玉璜更為別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漢代制玉的高超技藝。

帶鉤是古人用於束腰、鉤掛衣領或鉤掛飾物之用,通常由鉤首、鉤身和鉤尾三部分組成。它既是一種實用器,也是一種裝飾品。這件西漢帶鉤呈扁長條形,長14.6、寬3.5、厚0.9厘米,是由一塊整和田玉雕琢而成。局部有褐色沁斑。鉤首及鉤尾均雕作龍頭形,鉤身微弧,兩側各高浮雕一螭虎紋。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蛟龍之屬。一側螭虎的尾巴翻卷到鉤面,另一側螭虎頭向鉤面,絞絲卷尾。鉤體正面陰線浮雕六組勾連雲紋,背部有橢圓形鈕,偏於一側,可能是隨玉料雕琢。

漢代玉帶鉤,除繼承了戰國時期紋飾之外,還有所發展和創新,該帶鉤螭虎裝飾即是新的創舉,螭虎交相呼應,渾然一體,展示出一種雄渾豪放的藝術風格。

2000多年前婦女使用的化妝品粉盒是什麼樣子?1997年安徽巢湖市西漢墓出土的這件柿蒂紋玉盒,為人們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盒為立體圓形,直壁,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高4.4、直徑11.1厘米,盒身口沿鑲一圈銅箍為子母口。圓圓的蓋面卻有五組圖案組成,自里向外分別為:第一組為淺浮雕柿蒂紋;第二、三組光素無紋;四組陰線飾四個對稱的獸面紋,以勾連雲紋相間;第五組陰線飾十二個柳葉組。五組圖案用陰線弦紋相隔。盒蓋周邊飾勾連雲紋,盒身飾四個對稱的獸面紋,並以捲雲紋相間。盒底與蓋紋飾基本相同。

該玉盒出土時,盒內還殘留有白色粉狀物和一個角質蓖,可見它是一件化妝粉盒,質地為新疆和田白玉,晶瑩溫潤。西漢自張騫通西域之後,隨著西域交通的大規模開通,新疆和田玉料大量地輸入內地,成為我國古代玉器原材料的重要來源。柿蒂紋玉盒既是一件實用器,又是蘊藏著無限情感的藝術品,展現古代婦女愛美的真實縮影。

這件出土於西漢墓的鎏金銅座玉杯,是漢代金玉合制器較為精美的一件,和田玉質,潔白溫潤,造型新穎。通高8.15、杯高4.5、杯口徑4.8、壁厚0.12厘米。玉杯身直筒形,平素無紋飾,下端卡入銅座,緊密牢靠。銅座上部飾一對鎏金鳳鳥紋,中部細高柄上下飾凹弦紋,矮圈足飾變形鳳鳥紋。鳳鳥上下呼應,銅座金光閃亮。僅從玉杯來看,還夠不上國寶級文物,珍貴的是玉杯有了鎏金銅座的襯托,而「堆金積玉」,身價倍增。此杯的形制,可歸入高足杯類。考古發現高足玉杯通常為全玉雕琢,像這類金玉組合的高足杯,實屬少見,連皇帝也視為祥瑞,《史記·孝文本紀》載:「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因此,一般不會輕易當作日常用品來使用,而是當作陳設品來欣賞。

中國古代玉器其使用價值,在西漢時期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上古時期佔據主導地位的禮玉、殉葬玉,已開始逐漸消失,而用於實際生活的用具,如酒杯、粉盒等實用器皿為玉器製造的主流,像「柿蒂紋玉盒」「鎏金銅座玉杯」的出現,恰恰反映了這個變化。

以上介紹的10件玉器,除渦陽縣出土的鎏金銅座玉杯由阜陽市博物館收藏,其餘9件均現藏巢湖市放王崗漢墓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 的精彩文章:

西漢時期的桑犢故城遺址,其實就在咱們濰坊坊子境內呢
被毛主席點贊的西漢才子賈誼,官至梁王太傅後,為何鬱悶而死?
西漢名臣遭獄吏侮辱,留下一成語警醒做人要留餘地!
古代戰爭中,為什麼很少有人去射殺敵人的馬?
歷史上真實的漢武帝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TAG: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