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曉旭:古希臘人世界觀的自我超越

徐曉旭:古希臘人世界觀的自我超越

■本期主持:晏紹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本期主題:古代西方人的世界觀

主持人語

受地理條件、科技發展、交通狀況、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展現圖景。古代西方人如何看待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本期的3篇文章,分別概述了古代希臘、羅馬和兩河流域的世界觀。在今人看來,古人的世界觀不免質樸,也不夠科學,但他們努力用自己能夠理解的話語,儘可能合理地解釋他們所面對的世界,因而成為人類認識世界不懈努力的發端。

提要:古希臘人的世界觀實現了兩次自我超越:第一次是自然哲學假說對神話的超越,在希臘神話中,德爾菲聖所被視為世界中心,而早期自然哲學家則認為大地是平面圓形,這種觀念長時期主導著希臘人對世界的認知;第二次是地球科學認知對自然哲學假說的超越。在公元前4世紀前期,地球概念在與地平觀念競爭中勝出,之後希臘人在東西方的探險活動大大增加了人類世界邊緣的認識,與此同時關於世界的理論探索也在持續深入。

羅馬時代的希臘地理學家阿伽泰麥羅斯曾談道:「以前人們把世界描繪為圓形,把希臘放在世界的中心,把德爾菲放在希臘的中心,因為那裡有大地的肚臍。德謨克利特是一個閱歷豐富的人,他最先認識到陸地是長條形的,長是寬的一倍半。逍遙學派的狄凱阿爾科斯贊同他的意見。而歐多克索斯認為長是寬的兩倍,埃拉托色尼則主張兩倍多。」這番話說明了希臘人世界觀變化中的一幕。

世界的中心

據公元前1世紀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說,德爾菲聖所被希臘人視為世界中心,人們把它稱為「大地的肚臍」,並為此創造了一個神話,說宙斯放出兩隻鷹(也有人說是烏鴉)分別從東西飛來,在那裡相遇;德爾菲神廟裡有塊臍石,上面還有兩隻鳥的形象。類似神話還見於歐里庇得斯《奧瑞斯忒斯》的註疏,說宙斯放出「兩隻飛行速度相同的鷹」,目的是想弄清大地的中心。普魯塔克提供了一個稍異的說法:幾隻鷹或天鵝從大地的幾個最遠端向中心飛行,最後相遇在德爾菲「臍石」周圍。品達以及公元前5世紀的其他詩人也用「大地的肚臍」來指稱德爾菲。臍石的圖像常見於古代藝術品,尤其是瓶畫和錢幣。

德爾菲作為世界中心的觀念應該是在公元前6世紀初期德爾菲成為泛希臘宗教中心之後發展起來的,這種世界觀並未隨著之後希臘人對世界和地球認識的不斷深入而遭拋棄。亞里士多德就曾說過歐洲族群勇而無智,亞洲族群智而無勇,希臘種族地理居中,智勇雙全,故而自由,擁有最好的城邦政治。

平面的圓形大地

平面的圓形大地觀念早在《荷馬史詩》中就能見到。《伊利亞特》里描述的「阿喀琉斯盾牌」,無異於一個宇宙縮微模型。盾牌由五層同心圓盤構成,最內圈的圖畫是大地、天空、大海、日、月和所有星座,大熊星座圍繞一個固定點運轉,「只有它不會落入大洋河沐浴」;向外各圈描繪了人類社會的種種場面,盾牌邊緣的圖案是環流的大洋河。

平面圓形大地的觀念長時期主導著希臘人對世界的認知,甚至早期自然哲學家也大都以之作為理論出發點。阿那克西曼德想像大地呈圓柱形,高度為直徑的1/3;阿那克西美尼說大地呈桌形;色諾芬尼認為大地向下無限延伸;阿那克薩戈拉說大地是平的;阿爾凱勞斯提出大地圓周高,中間低洼;留基伯主張大地像個中空的鼓;德謨克利特堅稱大地呈圓盤形且中間凹陷等。

如同對大地的理論探索一樣,在繪製世界地圖方面,伊奧尼亞人也走在前列。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個繪製世界地圖的人,之後赫卡泰歐斯的地圖更為精確。早期地圖都承襲了「阿喀琉斯盾牌」的世界圖景。希羅多德曾嘲笑道,「迄今有很多人繪製世界地圖」,畫的都是大洋河環繞大地流動,把大地畫成圓形,「像用圓規畫的一樣」。甚至到亞里士多德的時代還有人這樣繪製地圖,這位哲學家也斥之為可笑。

赫卡泰歐斯還寫過一本世界地理專著《大地環行》,現僅存殘篇。全書分《歐羅巴》和《亞細亞》兩卷,利比亞被算在亞細亞之內,而希臘人一般將大陸劃分為歐、亞、利比亞(非洲)三大洲。赫卡泰歐斯是以赫拉克勒斯之柱(即直布羅陀海峽)的歐洲海岸為起點,圍繞地中海和黑海沿順時針方向逐一描述歐、亞、非各地的地理,最後又回到海峽的非洲海岸。這種描述順序成為後來世界地理著作遵循的一種寫作範式。

地球的概念和對世界的科學探索

球形大地的看法最先由畢達哥拉斯提出,巴門尼德第一個把地球劃分為5個平行對稱的氣候帶,柏拉圖則將地球比作一個由12塊不同顏色的五邊形做成的皮球。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月虧呈曲線和地上南北不同地點看到的星體及其高度不同,證明了地球的球形。歐多克索斯根據同一經線上不同地點恆星的觀測高度來計算緯度、劃分氣候帶和計算地球周長,開創了一條將天文學、幾何學和地理學相結合的新的研究路徑。在公元前4世紀前期,地球概念在與地平觀念競爭中勝出。

人類所居世界的位置和形狀隨之更成為一個關乎準確繪製世界地圖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和歐多克索斯都提出了南北半球各存在一個人類可居住地帶的理論。就北半球已知的人類世界而言,亞里士多德認為它從赫拉克勒斯之柱到印度,從衣索比亞到麥奧提斯湖和最北的斯基泰,兩個方向上的比例為5∶3;若不是赫拉克勒斯之柱和印度之間的海洋打斷,可居住世界就會成為一個環繞地球的連續地帶。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被廣為接受,東西長大於南北寬的長條形人類世界成為共識。歐多克索斯將其長寬比確定在2∶1,這成為之後絕大多數地圖學家採用的比例。

公元前4世紀晚期,希臘人在東西方的探險活動大大增加了人類世界邊緣的認識。馬薩利亞的皮泰亞斯考察了英吉利海峽、不列顛、愛爾蘭、波羅的海等地,還到達了圖萊。在那裡他注意到天北回歸線和天北極圈重合了,這表明圖萊位於北極圈附近,也許是挪威或冰島,或法羅群島。如果說皮泰亞斯擴展了人類世界西部緯度方向上的知識的話,亞歷山大東征則從經度上增加了希臘人對東部世界的了解。隨行專家學者和測地人員提供了大量關於直至印度的亞洲多地的第一手地理和民族志信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王國通過對邊疆和國外的考察、外交和貿易,進一步拓寬了人們的地理認知。

除經驗資料的積累外,關於世界的理論探索也持續深入。狄凱阿爾科斯為繪製世界地圖確定了一個經緯坐標軸:即通過羅德島的經線,以及自直布羅陀海峽穿過西西里、沿陶魯斯山直至希麥奧斯山(喜馬拉雅山)的緯線,他稱該緯線為「中分線」。托勒密王朝官方建立亞歷山大里亞博物館後,關於地球和人類世界的科學研究更是走向巔峰。博物館是一個一流的學術中心。天文學家兼數學家阿里斯塔庫斯在那裡提出了迥異於傳統地心說的日心說。曾擔任博物館內圖書館館長達40年之久的埃拉托色尼利用亞歷山大和敘埃奈兩地夏至日正午日晷指針陰影弧長的數據和球體幾何學,測得地球周長為25萬斯塔狄翁,調整後為252000斯塔狄翁(39690公里),這與今天估算的地球周長40076公里非常接近,又藉此確定了5個氣候帶的寬度。他把人類世界的形狀比作馬其頓短斗篷,將其位置放在赤道以北:東西從陶魯斯山脈到赫拉克勒斯之柱,南北由「肉桂之鄉」(索馬利亞海岸)至圖萊,東西與南北的比例約為2∶1。他建立了一個由經緯線相交組成的地理坐標系,並採用狄凱阿爾科斯的「中分線」將人類世界分成相等的南北兩半,每一半又分成一些不規則四邊形,他稱之為「地塊」,例如印度的「地塊」偏菱形。

希帕科斯是一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故而對地理學有著嚴格的數理研究取向。他不滿於埃拉托色尼的地圖繪製方案而撰寫了《駁埃拉托色尼的〈地理學〉》。他發展了一套利用天象數據計算經緯度,利用球面幾何和三角學計算經緯線周長和地理距離的經緯柵格地圖投影系統。同期,帕伽瑪圖書館館長克拉泰斯發明了第一個地球儀,繪有位於赤道上和經度方向上的大洋交叉分割成的四塊可居住陸地,即已知的人類世界、對居人洲、邊居人洲、對跖人洲。這一天才的理論猜想擊中了全球陸地分布的格局:歐亞非、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羅馬的征服並未終止希臘人探索世界的步伐。帝國的統治以及對外貿易和交往的擴大,使已知的人類世界進一步擴展,基於經驗知識的描述地理學繁榮發展。與天文和數學緊密結合的數理地理學和地圖學也後繼有人。斯特拉波可謂前一種地理學的集大成者,而托勒密則為後一種地理學的代表。兩人都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也都提到了賽里斯人,托勒密還談及秦奈人,兩族都被認為是中國人。

希臘人的世界觀實現了兩次自我超越:第一次是自然哲學假說對神話的超越;第二次是地球科學認知對自然哲學假說的超越。現代世界地理的知識框架正是在希臘人的世界觀這一母體中孕育的。

(作者:徐曉旭,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學者觀察:英國夢面臨多重挑戰
漲知識:醫學與哲學也有聯繫?「醫學哲學」都研究啥?
強勢的技法覆蓋了「人」的存在
劉健:古代兩河流域對世界的認識
摩爾多瓦國家葡萄酒節開幕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