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寒山僧蹤》,秋天的禪機

《寒山僧蹤》,秋天的禪機

四季中,秋這個季節是有些禪意的。

都說秋日蕭瑟,都說秋氣空明,蕭寒是秋的一貫意象,可這幾個詞語中就蘊藏著大智慧。

合該聽上一首《寒山僧蹤》,沒有比它更適合今日寒秋的了。有沒有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多與「空」「寒」相連。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空」這個字眼雖然玄妙難解,卻十分常見,不消多說人們就知道背後必有深意。可「寒」之一字就容易被人忽略,以為它只是一種感官體驗,可它卻是禪宗的至高境界。

松下寒泉落翠陰,坐來長日澹玄心。聽這曲子,琴聲淡泊,簫聲悠遠,像霧氣氤氳著,像月光平緩地流淌著。相信你與我一樣,一定感受到了清氣撲面、山風過耳的自然吐納氣息。身上有些微微發涼,仰頭看去,一丸涼月掛在天際,滿目秋山荒荒寂寂。都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音樂又何嘗不是?一支琴簫合奏就可以把你如斯寒境,也是如斯禪境。

寒與禪緣何相通?寒冷本是生理體驗,但感官與心靈相通,生理體驗自然影響心理體驗。心理學有種說法,感官上的寒冷可以是心理沉靜內斂,而溫熱卻是躁動的起點。正著說,煩躁而心不靜,心亂而雜念生,反過來,清寒則空明無雜,冷月長空不正是寒禪的境界嗎!

有禪怎能無僧,說到寒山禪境,一定也要說說這「僧」。寒山是古代傳統中的泛化意象,但往實里說,以寒山為名的姑蘇寒山寺可以說是它的象徵。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楓橋夜泊》膾炙人口,是寒山寺的最佳「代言」,但也成了寒山寺形象的無形桎梏。提及寒山寺,人們會一下想到這千古名篇,就連去寒山寺觀賞,剛落腳就會有人向你推薦:去楓橋看看吧?從這裡可以去楓橋……古語云一葉障目,葉雖璀璨,可它背後的「寒山」就很少有人深究細探了。

早在唐代之前的南朝肖梁代天監年間,寒山寺已在姑蘇始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名僧寒山曾在此居住,玄宗時禪師希遷題額曰寒山寺。

寒山自號寒山子,是唐代高僧,也是一名詩僧。就算對他的名字沒有印象,他與名僧拾得的一番對答也一定聽過。

宋·馬遠 《寒山子像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豁達,超然,洒脫,這是佛教思想中的「忍」,又何嘗不是老莊哲學中清凈無為。不過,要就此以為寒山子是通透開悟的得道高僧,那也錯了。《五燈會元》中還有一段,靈隱寺圓智禪師曾提及寒山的兩句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圓智禪師以為,「寒山子話墮了也」。禪德皎潔無塵,豈是中秋之月可相比擬?

一個「似」字,寒山的思想就落了形制,「我心」、秋月、寒潭倘若是相似,就說明在他心中仍有區別。這和神秀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思維是一樣的。既要拂拭塵埃,那自然就是眼中見塵埃、心下有塵埃。

佛家講沒有「分別心」,老莊講物我不可兩分,指的就是這看起來「相似」,實則沒有混融視之的表現。試想你把物當物,我當我,此物非彼物,本我非自然,心下掛礙如此,怎能算是得道。

那得道該是怎樣?圓智禪師沉吟良久:「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這就是圓融了,秋月清寒,光灑萬物,無論當下,抑或萬古長空,無不包容其中。此前說姑且按下「秋山空」的「空」不論,只說「寒」,看,佛家秋月,從清寒起筆,最後同樣回到空上來。感官之寒到意境之寒,意境之寒再到心境之空,原是同一種境界。

唐代賈島也有詩云: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此詩流傳千古為人稱道,也是好在不落行跡。雲深不知處,正如寒山無僧蹤,隱者若被尋得,又豈是真隱?尋隱者不遇就是必然的了。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月夜梧桐 斜風細雨
酒令文化:爭看弱葉墮煙海
有花有月有樓台
秋風吹盡 食棗如瓜
年年陌上生秋草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