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最漂亮的100個字,香艷至極!
王羲之
王羲之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馮承素摹本《蘭亭序》(局部)
今天不談行筆與章法,我們單看結構,從王羲之代表作品中截取極其漂亮的100個字,供大家讀帖,並配以相對大眾化和通俗的解說,幫助大家理解王字結體。非常難得,一定要收藏好!
首先欣賞來自《二謝帖》的單字:
《二謝帖》「謝」字,單字便可窺見其勢。
再看「面」字,清瘦筆畫卻勾勒出圓滿。
「未」字這樣的結體,於作品整體之行氣起到很好滋潤之用。
「者」字,將藏逆把控的十分精到。
接下來再欣賞《平安帖》單字:
「存」字顯變勢,亦求得平衡得體。
「想」字這般穿插與揖讓,十分舒適。
再看《得示帖》:
「示」字筆畫少,故用筆粗重,起到平衡。故字亦如是。
看到下面的「不」和「乃」兩個字,這樣大膽的用筆,對於書法行書作品的行氣體現非常重要,特別要注意角度和力度的把控,力求做到虛實得體,否則就會顯得不倫不類。
下面看看相對陌生的《遠宦帖》:
「張」最後一筆略顯臃腫,但卻對整體能很好地起到平衡。
「老」足見單字內空間布局之美。您可以試試。
《快雪時晴帖》的結字偏行楷:
「次」字是不是很熟悉?《聖教序》集字大量出現。
《頻有哀禍帖》有個「不」字值得分享給大家看看:
最後一筆,大家揣摩下。
下面再看著名的《喪亂帖》:
很多人對帖中「毒」字印象深刻,著實「毒辣」。
「馳」字最後一筆,是不是很銷魂?
看到上面的「蓋」和下面的「深」字,均被《聖教序》集字,體態俊朗飄逸。
「先」字收得妙。
「首」字和上方的「蓋」字的引頭兩筆,異曲同工,揖讓趣味濃。
對比上下兩個「羲」,差別是不是很明顯?
看到下面的「離」字,試想下,如果把中間的豎畫寫粗了會怎麼樣?
下面提起精神,咱們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最精到當屬作品之「行氣」,但從微觀截取單字看結體,卻有另外一番美感,主要表現在力度、揖讓、顧盼、粗細錯落等。
不難發現,「永」字重筆放在了最後的捺筆,但是下面的「和」字一個長橫快速平衡,相互映襯。王羲之,很細節,很聰明。
看到上面「懷」字。繁體「懷」字筆畫很多,處理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細心的朋友會容易發現,蘭亭序筆法極少逆入,但卻不顯干銳,得益於結體的平衡,揖讓、顧盼與粗細的把握。
蘭亭序的結體,與行氣緊密相關。甚至在一個詞語組合,都有很好的呼應關係。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惠風和暢」。看到下面的「暢」字,行筆斜向頭尾交叉,「申」與「易」兩部分正好構成兩三角形式的對位,但按照標準寫法,它本來應該是兩個長方形之間的簡單組合的。這樣的變化,原因就是與其他三個字呼應。
「仰」字幾乎是蘭亭序中筆畫最細的字,但是如你所見,他一點都不乏力,十分堅挺。
說蘭亭序筆勢多變,典型如上面「帶」字,頭部四個豎筆兩直兩曲,如果把它分成四個由直向曲的層次,則是直,次直,曲,最曲。絕不生硬板滯。
把《聖教序》放到最後,是因為聖教序本身就是集字之大成:
學聖教序,下筆要求筋、骨、血、脈、肉,其點畫出入之跡要合乎筆勢,由用筆而生字形,也就是說,從用筆的意態取勢,著眼於點畫、部首以及結構部件佔領的空間位置,逐個將字臨像、臨熟,逐漸寫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靜洒脫的風神來。
「若斷還連,如斜反正」,靈動變化的篇章構成,也是王羲之書法的重要特徵。《聖教序》集字注意到了這點,雖然談不上行雲流水,但是單字俊美,尤為珍貴。
如「水」、「想」、「敏」,《聖教序》出現了大量折筆。切忌調整中鋒再寫折,那樣會浪費時間,也影響效果。
如上面三個字,筆畫替代是行書區別於楷書的重要特點之一,行書書寫比楷書快而簡便,所以必然要以少代多,以短代長,以直代曲,以簡代繁。掌握這一規律為我們實現由學習楷書順利向學習行書轉換帶來很大方便。
這100個字,精選了王羲之作品中最具典型風格和極富學習價值的單字,想必大家看到這些漂亮的字,手和心都癢了吧!得閑亦可擺上筆墨,挨個試試手,寫熟練了,王字結構大致明白個七八成了。
來源:壹號收藏
更多名家書畫特賣
————————END————————
將畫廊置頂後,您可以第一時間獲取畫廊的信息和文章,


※這麼神采奕然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德藝雙馨,隱於市井的書法家!
※他一生與美協、畫院無緣!看看他的山水!
※這才叫好字!給大家洗洗眼睛
※超可愛!瞧瞧這些工筆玉兔
※一篇文章看懂中國寺廟的布局和佛像,收藏!
TAG: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