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錢幣的歷史與文化

錢幣的歷史與文化

宋的對錢

宋朝的錢幣非常講究書法,真、草、隸、篆、行等書體在錢幣上都有體現。其中,對錢是北宋錢幣書法藝術最具特色的一個表現。對錢是指兩枚錢從錢名、形狀、大小、厚薄、輪廓、穿孔、銅質、字體大小均相同一致,唯有錢文書體不同,可稱為對錢。對錢之制始於南唐的開元通寶,以篆、隸書為一對,盛行於北宋時期,是北宋錢幣的一大特色。對錢到宋徽宗時達到了頂峰,聖宋、政和、宣和能有幾十對相配。

秦統一其他六國貨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加強統治廢除其他六個國家紛亂的鑄幣形式,規定用半兩錢為統一全國的貨幣。自此,這種方孔圓錢在中國通行了兩千多年。半兩的意思是12銖,一銖等於0.67克,所以半兩錢的重量約為8克左右。

秦半兩錢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加強統治廢除其他六個國家紛亂的鑄幣形式,規定用半兩錢為統一全國的貨幣。自此,這種方孔圓錢在中國通行了兩千多年。半兩的意思是12銖,一銖等於0.67克,所以半兩錢的重量約為8克左右。

西漢五銖錢幣

為統一漢初以來紊亂的幣制,保證貨幣的質量與流通,元狩五年(前118年),決定鑄造和使用五銖錢。五銖錢流行後,因其大小輕重適中,人民稱便。可以說經過西漢百年來的摸索和鑄錢重量的多次變動,以及禁止私鑄和允許私鑄的擺動,才達到這個由官家專利鑄造重五銖的錢幣。此後五銖錢平價流通。昭帝、宣帝(公元前86-前50年)時物價平穩,而且由於農業的發展,谷價較漢初低,每斛只要五個錢,這說明五銖錢的購買力是相當高的。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最久也最成功的貨幣,自漢武帝直至隋朝的七百年間,五銖錢成為鑄錢的標準。

王莽一刀平五千錢幣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加強統治,他在各個領域方面進行了形式各樣的改革。尤其在幣制方面,仿周錢字母相權之法,曾四次進行改革。可以說,新莽幣制並未促進當時經濟的發展,反而使幣制更加混亂。但新莽繼承了西漢精湛的冶鑄工藝,故鑄出的錢幣很精緻,書法峻美,表現出了高超的藝術水平,王莽也成為中國歷史上鑄錢的第一好手。

一刀平五千就是王莽第一次幣制改革的產物。一刀平五千的刀環直徑為2.7厘米,通長7厘米,重30克左右。環上文曰「一」,下曰「刀」,柄文為「平五千」,「平」是值的意思,按當時規定,一枚價值即相當於五千個五銖錢。其中「一刀」兩字是用黃金鑲嵌而成,與錢面一平,字體熠熠閃光,精美絕倫,世稱「金錯刀」。

唐代開元通寶錢幣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輝煌時代。唐高祖整頓幣制,於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改鑄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錢是唐代最主要的流通貨幣,鑄造長達280餘年,流通於廣大的唐朝境內。它在我國金融貨幣研究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法的實施為錢、貨的交換與流通提供了便利,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此,中國錢幣不再以「銖」、「兩」命名,開創了以「通寶」、「元寶」名錢之新制,是貨幣品類新舊更替過程中的一次飛越和突破。自唐朝起,錢幣不再以重量命名而改稱為「通寶」。通寶幣制創立於唐代,鼎盛於兩宋,復興於明清,運行長達千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貨幣制度。

開元通寶仍沿襲秦半兩、漢五銖以來的形制,方孔圓形。政府規定,一枚開元通寶為一文,十文為一兩,這成為以後歷代鑄行貨幣之制。這是中國衡法兩以下改為十進位之始。

北宋的對錢

— THE END —

鑒定範圍:瓷器、青花瓷器、玉器、字畫、翡翠、古玉、鑒定、拍賣、收藏、銅鏡、宣德爐、花梨木、傢具、紫檀木、沉香木、黃花梨、天珠、隕石、奇石、尋寶、金絲楠木、田黃石、雞血石、銅錢、象牙等。

完全都是免費鑒定哦^_^PS:您要是想給老師紅包,小編也沒意見 ^_^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鑒賞交流 的精彩文章:

普通宣三版別最全圖解
一枚毛主席像章:要1200萬,你信嗎?
玩瓷器該知道: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中國瓷器
鑒賞:越南安南窯的青花瓷器

TAG:古玩鑒賞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