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國古代錢幣知識

中國古代錢幣知識

中國貨幣的由來

幣是由古代鏟形鋤草農具「鎛」演變而來的。因此,初期的幣與鏟極似, 若在首上裝柄,簡直可做農具用。發展下去,幣的上首雖然仍是空圓,但比 較長,整個幣形小而薄,用這樣的貨幣兼作農具,顯然是不行了,於是便成 了名副其實的貨幣,人們稱其為「空首幣」。

空首幣的幣面,大多有文字,有表示重量的,有表示干支或地名的,也 有無文幣。到了戰國,貨幣發生了突變,由空首幣變為扁平實體,形體也越 來越小,幣文則多為鑄幣地名,書法也由金文發展為小篆,人們稱其為「平 首幣」。平首幣形制精巧,文字美觀、多變,使用也比較方便,比春秋以前 的貨幣有了很大進步。

平首幣通常分為平足、尖足、異形等幾種,主要流通於戰國的韓、趙、 魏、燕等地。

【空首幣】

【平首幣】

古錢上的方孔的由來

中國古代使用銅錢。銅錢不論大小,當中都有一個四方形的孔眼。原來,銅錢造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由於當時製造銅錢的方法決定的。過去是熔銅錢,銅錢的輪廓總不整齊。為了使銅錢的周邊齊整,必須用銼刀修銼。然而,一枚一枚銅錢修銼很費工時。所以就在銅錢當中開一個孔,將100來個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銼成。但是如果當中的孔是圓的,銅錢就會來迴轉動,不好銼。因此,工匠們就把中間的孔做成方形的,穿進一根方棍進行修銼,這樣銅錢就不會轉動了。

錢的別名「阿堵物」的由來

「阿堵」,是六朝和唐時的常用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個」。《晉書 王衍傳》載:王衍極清高,憎惡錢,並且從來不說一個「錢」字。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設法逼他說出「錢」字,都沒有如願。一天晚上,郭氏突出奇想,趁王衍熟睡時,叫婢女悄悄將串串銅錢圍著床放滿一地,讓王衍醒時無法下床行走,企圖以此法逼迫他說出「錢」字來。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醒來,見此情景,就把婢女叫來,指著床前的錢說「舉卻阿堵物(拿走這個東西)」。「阿堵物(這個東西)」由此成為「錢」的別名,並且帶有輕蔑的意味。

「元寶」的由來

元寶有兩種含義。一指中國古代的一種錢幣。鑄造較多的要數唐、宋兩代。「元寶」兩字前常冠以年號、朝代等,鑄於幣面。由唐代將「開元通寶」誤讀作「開通元寶」而得名。後世遂漸稱錢幣為元寶。最早使用元寶名稱的是唐肅宗乾元六年(公元758年),史思明在洛陽鑄行的「得一元寶」和「順天元寶」。後有代宗時的「大曆元寶」。唐代以後,歷代所鑄錢幣不稱通寶均稱元寶。二指中國舊時鑄成馬蹄形的金銀錠。銀元寶稱「寶銀」、「馬蹄銀」,作為貨幣流通。大元寶每枚重約50兩,多由各地銀爐鑄造,元寶上鑄有銀匠姓名及鑄造日期、地點。從成色上分,有足銀、二四寶、二五寶、二六寶、二七寶等。金元寶一般供保藏,很少流通。

貨幣單位「一貫錢」的由來

中國古幣大部分為方孔圓錢,為攜帶方便,一般都用繩索串起來。「貫」 的原意就是穿錢用的繩索。魏晉南北朝時期,銅錢的流通單位開始以「文」 計算,一個小銅錢稱一文,1000個銅錢串在一起則稱為一貫錢。這種計數方 法一直延續到宋朝初年。後來,由於銅、鐵錢並行,以及折二、芻十型等錢 幣的出現,宋代一度把一貫錢定為770文。清代一貫錢又稱為一吊錢,開始 規定「一弔千錢,半吊五百」。清代後期的北京出現過「三十文為一百」的情況,一弔(貫)錢實際上只有300文錢了。《朝市從載》中有一首詩寫道: 「皇都徒把好名沽,大話連篇他處無,五十京錢當一弔,憑誰敏慧也糊塗。」 可見50文錢被冒充為一弔。

貨幣單位「元」的由來

中國的貨幣已有四五千年歷史。由於貨幣的質地和形不同,計量的單位和名稱也不同。用「元」作為貨幣的位,是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的。那時歐美流行最廣泛的幣「銀圓」開始傳入中國,最通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有鷹 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因其質地為「銀」,形狀呈形而得名,一枚就稱為 一圓。這「圓」字既是貨幣名稱,是單位名稱。為了書寫方便,後來人們就 借用同音字「元」代替了。此後,儘管又使用過多種貨幣,但貨幣單位「元」 卻一直沿用了下來。

鐵錢的由來

鐵錢即鐵鑄的貨幣。在我國,鐵錢源於西漢。過去,最早的鐵錢人們都 從「公孫述所說」。其實,1956年衡陽曾出土西漢四銖半兩錢多達320枚, 1960年湖南長沙西漢墓也出土33枚半兩錢。這些文物的出土完全否定公孫 述最早鑄造錢的說法,說明鐵錢的鑄造至少在西漢時期就產生了。

銅元的由來

銅元俗稱銅板,是清末和民初各省所鑄的各種銅幣的總稱。銅元與歷代 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的。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瘋狂的劃分「勢力范 圍」和搶佔「租借地」的瓜分浪潮。隨著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全面深入,中 國對外貿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銀外流加上沉重的戰爭賠款,清政府的財政恐 慌日益嚴重。同時,由於帝國主義為掠奪目的對中國的投資,客觀上使中國 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於是,社會對貨幣的要求量日益增大。 銅元,就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 銅元,以補制錢之不足」。1900年,銅元首次在廣東試鑄成功。銅元每枚重 二錢,成色銅九五、白鉛四、錫一。正面鑄「光緒元寶」四漢字和「廣寶」 二滿字,周圍有「每百個換一圓」的字樣。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龍紋飾,周圍 有英文「廣東一仙」等字樣。這是最初的銅元。

1904年,銅元的外觀稍有變化:原來的「每百個換一圓」的字樣改為「每 枚當制錢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為「十文」。新銅元精秀、華 美。於是,各省紛紛仿效。但各省所鑄的光緒元寶銅幣,其畫面上均置省名, 字樣和花紋也有所變化。這時,「銅元開鑄已有十省,設局多至二十處」。

1905年,清政府為整齊劃一銅元,解決流弊,著手鑄造「大清銅幣」。分四種:當二十重四錢,當十重二錢,當五重一錢,當二重四分,成色定為 紫銅九五,配白鉛五。因為濫鑄之風一發而不可收,銅元日趨貶值。

中國紙幣的由來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於北宋,當時稱為「交子」。這決非偶然,紙幣的產生源於宋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達興旺,當時的四川就是造紙業和雕版印刷業的中心之一。

據史籍記載,交子最早出現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原由十幾戶富商發 行。在此期間,交子的圖案有「屋木人物」,用朱、墨兩色,還有各私人鋪戶的押字,「各自隱密題號」,以防偽冒。12年後,即宋仁宗天聖元年,由 官府接收,特令在四川設置交子務,作為發行交子的機構。紙幣先用木版印刷,後又改用銅版印刷。

交子的幣麵價值,最早限於1貫至10貫,在發放時臨時書填,似近代的支票。宋仁宗寶元二年,改為發行5貫與10貫兩種交子。宋神宗熙寧元年,又改為發行1貫和500文兩種交子。幣麵價值臨時書填改為定額印刷,這是 紙幣史上一個重大進步。

貨幣稱「錢」的由來

「錢」是我國對貨幣的俗稱。

為什麼稱貨幣為「錢」呢?原來,在漫長的商品交換髮展中,起一般等 價物作用的商品,不是一開始就用黃金,而是先用牲畜。但是牲畜大小、肥 瘦、雌雄、健病有不同,加上它不能分割,不易攜帶、保管,就被谷帛代替。 可是以谷帛充當一般等價物也會出現「溫谷以要利,作薄絹為市」的投機現 象,又因它們品質不一,作價勢必要引起麻煩,這樣久而久之,人們就以武 器和生產工具等實物作為一般等價物,進行商品交易。我國古代有一種農具, 當時稱為「錢」,最早曾仿其形狀鑄為貨幣。由於它較長時間地被當作交換 媒介物,因而貨幣也就通稱「錢」了。

— THE END —

鑒定範圍:瓷器、青花瓷器、玉器、字畫、翡翠、古玉、鑒定、拍賣、收藏、銅鏡、宣德爐、花梨木、傢具、紫檀木、沉香木、黃花梨、天珠、隕石、奇石、尋寶、金絲楠木、田黃石、雞血石、銅錢、象牙等。

完全都是免費鑒定哦^_^PS:您要是想給老師紅包,小編也沒意見 ^_^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鑒賞交流 的精彩文章:

銀錠的科學鑒定
錢幣的歷史與文化
普通宣三版別最全圖解
一枚毛主席像章:要1200萬,你信嗎?

TAG:古玩鑒賞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