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假期結束養脾胃 中醫方法簡單又有效

假期結束養脾胃 中醫方法簡單又有效

圖片來自網路

十一長假已經結束啦!在這個假期中不少人玩好了也吃飽了,很可能還吃多了。節後,就有很多人就會感到腸胃不適,精神倦怠,食欲不振了。那我們該如何儘快的調整狀態,養好脾胃呢?

國慶期間少不了各種大魚大肉的聚餐,這些高熱量、高蛋白食物的攝入,會使腸胃負荷加重,消化不良,出現異常的飽脹感、食慾減退,嚴重的甚至伴有噁心嘔吐、不能進食等癥狀。節後一定要讓自己的腸胃好好地休息一下,控制飲食,養胃清腸。

但這不是說就一定要完全吃素,或是不吃不喝來粗暴的減輕體重,因為「絕對素食」或「粗暴節食」會造成新一輪營養失衡,減輕胃腸負擔最重要的是調整「葷、素」的比例,合理膳食。

首先要素多葷少,炒菜宜選用花生油、大豆油、橄欖油等植物油,或選擇清蒸、白灼等做法,少用油炸油煎食品,再有可多吃菌類,如黑木耳、銀耳、蘑菇、香菇等;多吃綠葉蔬菜,比如白菜、菠菜、芹菜;多吃具有消食理氣作用的食物,比如蘿蔔。

此外應多喝粥和湯水,比如玉米粥、小米粥、燕麥粥、銀耳粥、麵條湯、疙瘩湯等,這些湯湯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可以加快胃腸道的新陳代謝,減輕大量肉類食物、飲料和酒對肝臟的危害。

配合喝紅茶或綠茶來清除胃腸道的油膩也是很有效的,還可以買點金銀花、菊花泡水喝,不但清香可口,還能去火生津,使胃腸道儘快恢復到正常狀態。但是盡量少喝濃茶、咖啡,碳酸飲料等,以免產酸產氣。

多吃水果可以補充膳食纖維和維生素,果酸有助於消化,例如蘋果,其纖維素含量比較高,而且還含有一些果膠,會使大便變軟,對排便有幫助。

節後要逐漸的恢復運動,因為運動對增強消化系統功能有非常好的作用,它能夠加強胃腸道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加強胃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加強胃腸道粘膜的防禦機制,尤其對於促進消化性潰瘍的癒合有積極的作用。

不過對於運動量大家切不可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可以選擇慢跑、快走、仰卧起坐等運動方式,持之以恆。再有,作息規律也十分重要,睡眠也是影響消化功能的,如果睡眠不足,腸道也會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再者睡眠不好,作息不規律,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從而影響植物神經調節下的胃腸的工作,造成消化吸收障礙。補充睡眠對於我們的胃腸也是一劑最好的「補藥」。

秋季養胃,試試這三招

許多慢性胃炎患者平時也沒啥不舒服,但一遇到飲食刺激、受寒、疲勞壓力,或是情緒不佳,胃部不適癥狀就立馬突現出來。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而中醫歷來講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廣東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李小燕介紹了葯膳、按摩和艾灸三個慢性胃炎的日常調理方法,簡單易行、經濟有效,能夠幫助患者輕鬆緩解胃炎帶來的困擾。

01

葯膳:五指毛桃排骨湯

食材:五指毛桃100克,排骨2條(約1斤),薏米100克,生薑5片,紅棗4個

調味料:鹽、味精、胡椒粉

中醫認為,慢性胃炎主要與外邪犯胃、飲食內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有關。李小燕介紹,五指毛桃具有益氣健脾祛濕、和胃補虛的功效,薏米健脾利濕,胡椒、薑片溫中散寒、醒脾開胃,而大棗益氣補中,排骨性平味甘,具有潤腸胃、生津液、壯氣力的作用。因此,毛桃薏米排骨湯特別適合脾氣虛患者食用。宜晨起或空腹服用,服用期間應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02

按摩:足三里、腹部

敲擊、點按足三里

李小燕介紹,足三里位於犢鼻下三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為消化系統保健要穴。患者取坐位,右手握拳,用拇指的指關節敲擊同側足三里穴,叩擊一百次;或以兩手拇指端由淺及深點按足三里,點按五十次,手法可略重,痛時可輕揉。出現酸麻脹感,持續3~5 分鐘後,胃痛可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摩腹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自然呼吸。在臍下雙手疊掌,男子左手掌心貼腹,右手在上,女子相反。以臍為中心,兩手繞臍,男子先按順時針方向作螺旋摩腹50圈,再逆時針方向摩腹50圈,疊掌回至原處。女子則先按逆時針方向,再按順時針方向。注意淺表摩腹,手法輕柔,不要帶動皮下組織。

03

艾灸:中脘、足三里

中脘穴位於劍突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艾灸時,每次選2~3個穴位,將艾條點燃,懸於距穴位約5厘米位置,以自覺溫和不燙為最佳,每次15分鐘,每天 1~2次,10天為一療程。

李小燕指出,艾灸時要注意彈去艾灰,防止掉落燙傷,同時灸後飲用一杯溫開水。

來源:羊城晚報 人民網健康

編輯:阮思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脾胃 的精彩文章:

身體不舒服又找不到毛病?可能是你的脾胃出問題了
這幾個信號證明孩子脾胃不好,媽媽不要再忽視了!
螃蟹具有活血滋陰的功效,和它一起吃會傷脾胃!
養好脾胃不生病
你知道嗎?「四時神葯」茯苓能幫小朋友強健脾胃!

TAG: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