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少時翻譯改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畢生痴情俄羅斯文學

少時翻譯改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畢生痴情俄羅斯文學

10月6日,91歲高齡的俄羅斯文學翻譯家高莽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離世,註定是俄語翻譯領域的一大損失。

高莽本姓宋,後取意「高而密的野草」,改名為高莽。少年高莽在哈爾基督教青年會上學。這個先由美國人創辦,後由俄國人接手的基督教學校,教學和交流的通用語言都是俄語。高莽在此讀書,很快便精通俄語,並對俄羅斯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高莽在學習之餘,酷愛繪畫寫生,頗有藝術天賦。如今在他家,還掛著一幅17歲時的自畫像。此後他畫過魯迅、高爾基和普希金的畫像,更曾在一把斷裂的鎬把頭上雕刻過魯迅頭像,可謂栩栩如生。90歲那年,高莽把自己的碎頭髮收集起來,找了一張牛皮紙塗上膠水,再粘上碎頭髮製成一幅頭像。

在學習繪畫之時,母親曾告訴他:「畫畫講求美感,所以畫男人要畫得年輕一些,畫女人要畫漂亮一點」。這句看似普通卻蘊含哲理的話語,成了高莽日後翻譯生涯的座右銘。他在翻譯事業中,無不追求作品的耐讀好看、盡善盡美,「歐洲和中國的語言不太一樣,方塊字有自己的芳香,歐洲拼音文字也有自己的特色,所以翻譯工作,首先要把內容吃透,再用同樣優美的語言表達」。

也是在17歲這年,高莽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並接觸俄語文學翻譯。1947年,21歲的高莽翻譯了蘇聯班達連柯根據《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改編的劇本《保爾柯察金》,並在全國各大城市上演。

當時東北剛從日寇鐵蹄下解放,社會各界都在貪婪吮吸自由的芬芳。高莽平素接受的都是日偽奴化教育,突然看到《保爾柯察金》劇本,不禁被主人公的經歷和精神深深吸引。他如饑似渴地讀完這本劇作,很快將它翻譯成中文的想法植根發芽。

高莽的翻譯處女作問世後,引起了哈爾濱教師聯合會的注意。他們根據高莽的翻譯,進行節目排演,將保爾柯察金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高莽後來回首審視這部翻譯初篇,坦言其中存在諸多難以迴避的問題。他坦誠地表示,因為初次接觸翻譯,語言尚未純熟,東北方言的味道濃厚,加上接受日偽教育多年,語言習慣中還夾雜了許多奴化的協和語,導致這部作品硬傷頗多。但對於當時的哈爾濱來說,這部作品卻如陣陣春雷,驚醒了沉睡的人們。節目每次上演,都引起強烈反響。1949年後,作品還在全國各地上演,反響同樣強烈。

後來,高莽的翻譯作品經兆麟書店編排出版。他至今還用塑料袋,將這本翻譯拓荒作包裹好,放入房間的書架里。

翻譯小試牛刀便大獲成功,讓年輕的高莽驚喜之餘也戰戰兢兢。他常對人說:「自己早年的成功,其實有不少偶然的幸運。當時文學翻譯作品極度匱乏,人們如饑似渴。可要想做一名稱職的翻譯,路還很長很遠。」

高莽這麼說,也這麼做。他一生筆耕不輟,翻譯佳作不斷。即使年近九旬,也翻譯了俄羅斯「白銀時代」代表詩人阿赫瑪托娃的很多詩作,包括她的敘事詩《安魂曲》。2013年11月,這部譯作獲得了「俄羅斯-新世紀」俄羅斯當代文學作品最佳中文翻譯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銳大眾 的精彩文章:

露氣寒冷,呼吸系統要保護,這樣吃才養生
跨度真大!山東這些壯麗的大橋你都見過嗎?
歐洲各國誰最快樂,誰最悲傷?
面對高速擁堵如何「禮讓三先」?新銳大眾邀你來談談
當然值得驕傲!「企業只收俺們種的菜,其他地兒的都不收!」

TAG:新銳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