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 壽命長短的個因素

佛教 壽命長短的個因素

日常法師曾說起個公案:有一個修行人,因為他修行有了成就了,所以他得到了感應,那個時候這個感應當中,不曉得護法還是誰告訴他說,還是他這個老師,「不幸啊!你雖然很用功的修行,但是對不起,你的壽命快盡了。」這樣。你還有多少?還有一斗餘糧,告訴他還有一斗餘糧。一斗多少?米,就是四十斤米了,只有如此了。他聽見了起大恐怖,所以他每天吃飯的時候,吃些什麼?就拿那個手掌,就擺在那個容器上面這麼一按,沾幾粒米拿出來擺在水裡面泡一泡,燒好了以後喝進去,就這麼這樣,拚命的努力。結果修了一年多,他大徹大悟了,米還沒吃完,命還沒盡,你們仔細的去看,經論上說太多地方都是這個。福可以換成壽;反過來壽可以折成福。

佛法說人的壽命長短取決於兩大因素,第一是福德,第二是壽量。在二者其一開始衰落耗盡時,我們可以透過相應的修持令其增長,從而延長生命,爭取更多的修持機會及時間。死亡有三種情況,一是功德耗盡而壽量未完,二是功德未盡但壽量已完,最後一種是功德與壽量皆耗盡而終。所以,延壽的最穩當方法是長期在增長福德及壽量這兩方面同時好好修持,同時要善用身命,在有生之年勤作善業,多修佛法。

我們現在社會注重講營養,其實營養不是壽命增上的關鍵,因果才是關鍵。平常為什麼要對修行人說,我們不要浪費。針對「福盡而死」這條死緣,有必要展開破斥現代的邪見,樹立起惜福的觀念。

有一個故事,流傳很廣。有一位美國老太太一生中都以貸款提前消費,臨死前剛好把貸款還清。而一位中國老太太,天天省吃儉用,存錢準備以後享用,存到足夠錢的時候,她就得病去世了。這兩位老太太在天堂見面後,彼此交換心得。中國老太太說:「還是你聰明,哪象我,只是苦了自己。」

許多不明因果的人都認為這個故事很有道理,覺得應當提前消費才對得起自己。其實這是一個具有欺誑性的故事,體現的完全是斷見思想,誤導了許多人。

以因果衡量,這個故事應該這樣改版:有位美國老太太貸款消費,在揮霍的同時,卻很少積累福報,於是她在法界銀行的赤字越來越大,由於福報提前透支,她無法償還債務,在貧病交加、饑寒交迫中死去。

中國老太太生活節儉,平常節省的錢都用來積福,結果福報越來越深,由於善業深厚,最後走的時候天樂鳴空,升到天堂。

以後兩位老太太見面了,一個是衣食自在、光明赫奕的天子,而一個淪為腹部大如泰山、咽喉細如針孔的餓鬼。美國老太太說:「當初,我只知道儘快享樂,沒想到還有三世因果,事實上,因果上的利息大大超過美國銀行的利息,貪求現世的享樂,真正害了我。現在我要在惡趣中遭受億萬年的痛苦,即使最終脫離,也還要做牛馬來償還,還是你這條路走得對。」

因此,不能隨順凡夫人的邪說,這些邪說不符合正量,在任何取捨上,唯一應遵循因果規律。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後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後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菩薩 的精彩文章:

佛教 如何才是有眼光呢?
佛教 冥冥之中有定數:名字前定
佛教 選擇在你,你想做什麼樣的人就會變成什麼樣
超度嬰靈:法布施一次《童子經》!還清命債讓嬰靈有家可歸!助嬰靈得佛接引,往生極樂!
佛教 阿彌陀佛丟掉了就迷了

TAG:佛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