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蜀漢後主劉禪要不戰而降獻出成都城?

為何蜀漢後主劉禪要不戰而降獻出成都城?

為何蜀漢後主劉禪要不戰而降獻出成都城?

網路配圖

外地的朋友來成都武侯祠,瞻仰漢昭烈帝劉備和武鄉侯諸葛亮後,總愛問「怎麼廟裡沒有阿斗呢?」

昭烈廟中缺了嗣皇帝劉禪(音shàn,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國演義》稱之為「後主」),是有講究的。

20世紀40年代,我讀小學時,曾跟表叔去逛過蓉光電影院(今西南影都)北側小巷裡的安樂寺。聽他說過:「劉玄德的兒子阿斗,不成器,把他老子打下來的江山賣了,亡國投降,雖說被司馬炎封了個『安樂公』,不過保不住祖宗的基業,當然要遭趕出祖廟,昭烈廟裡沒得他的座位,不肖子孫落得在此棲身的可憐下場。你娃娃要是不昌盛,死了也進不到祠堂!」

那時,安樂寺壩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生意紅火,熱鬧非凡。塑的神像也不少,分不清誰是阿斗。我也忘了向表叔請教,只是傻傻地看著高高在上的倉頡老夫子,他老人家居然長了四隻眼睛!可能只有這樣的神,才能造出那麼多個字來啊!

進初中,讀了《三國演義》下冊,覺得阿斗甘當亡國奴,「偷生失自裁」,連自殺都不敢,真正十分無用!之後又讀到劉禹錫的《蜀先主廟》: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那注釋據《蜀後帝記》說:「魏鍾會、鄧艾率十萬兵入蜀,譙周勸帝,遂出降。魏封禪為安樂公。一日與宴,作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是,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演義》還說:司馬昭問「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更覺得前人說他「人之無情乃至於此」,真有道理;這種子孫遭趕出祖廟,活該!

《對聯話》載有昭烈廟北地王劉諶龕聯云:「河山大好,經先帝留茲安樂窩,斷送頓成空,縣公實辱三分鼎;家事飄搖,仗何人保我子孫福,自裁惟有死,丞相徒勞六齣師。」

為何蜀漢後主劉禪要不戰而降獻出成都城?

這副楹聯純從阿斗投降被封「安樂縣公」生髮,義正詞嚴,痛斥阿斗不肖,把那不願投降而手刃妻兒、「殺家告廟」的劉諶反襯得十分高大。於是乎阿斗好像真是豬狗不如,宋朝人毀掉後主祠,把他趕出昭烈廟似乎還真有道理。

後來翻閱一本歷史手冊,無意中算算阿斗在位的時間,居然有四十年,四十年哪!「業紹高光」(建業繼承漢高祖、漢光武帝)的劉備才多少年?他一意孤行強行出征孫吳,吃了大敗仗,過早地「託孤白帝城」「龍馭賓天」了。阿斗能以偏安西蜀四十年,總與他並不剛愎自用,而用人任賢有關嘛!劉禪未必「不象賢」!當然後來他聽任宦官黃皓專政,以致蜀國逐漸衰敗,恰如史學家陳壽所評論:「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劉諶當年主張「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畢竟只想到先帝留給的「安樂窩」和劉氏一家的「子孫福」。再看《演義》寫的劉禪的話:「今大臣皆議當降,汝獨仗血氣之勇,欲令滿城流血耶!汝小兒豈識天時!」這些話也不無道理,接著再看《演義》寫的「於是成都之人皆具香花迎接(魏軍)」,可見時人的真實思想。如果阿斗真的「背城一戰」,成都又將如何,人民又將如何呢?

為何蜀漢後主劉禪要不戰而降獻出成都城?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冤殺魏延背後:一場狗血的政治鬥爭
三國歷史上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只是一個神話?
揭秘:三國時讓諸葛亮自嘆不如的奇才
歷史上宦官干政的始作俑者是改進造紙術的蔡倫?
明憲宗為何對一個年長自己17歲的女人痴情一生?

TAG:趣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1945年,20萬人拚命擠進故宮太和殿,就為了看日軍投降獻刀
真實記錄1945年日軍在太和殿向中國軍隊投降獻刀的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