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四聖諦略說之四:建立苦諦:八苦、三苦

四聖諦略說之四:建立苦諦:八苦、三苦

四聖諦略說之四:建立苦諦:八苦、三苦


四聖諦略說之四:建立苦諦:八苦、三苦


....


4


四聖諦略說之四:

建立苦諦:八苦、三苦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解苦諦等義類差別


建立苦諦


又生苦者:謂於生時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生自體即是其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

《瑜伽論記》卷第七:「解義類差別中,初解苦諦文分為二,先略明八苦義可知。」


略明八苦義。「生」的時候,得到了色受想行識以後,就會在色受想行識上發生出來各式各樣的身的苦受、心的苦受。不是那個色受想行識本身就是苦,不是「生」本身就是苦,那什麼理由說「生」是苦呢?它為苦做因緣,能生出來苦,所以叫做苦。


廣說乃至求不得苦,謂由所求不得因緣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求不得、體即是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


「廣說」就是老苦、病苦,「乃至求不得苦」,都是能做苦的因緣,所以叫做苦。


如是當知略說一切五取蘊苦,謂由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由此五取蘊苦亦顯了所余壞苦、行苦。

《瑜伽論記》卷第七:「後解三苦。於中有三:一攝八為三。謂由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等者。景云:由約異門故前七苦唯顯苦苦,以因生等多增苦受故。五取蘊苦中具有三苦。所以者何?如五取蘊具攝三受。與前苦苦為器。亦即具有壞行二苦。若攝通門隨義以論。八苦之中一一皆具三苦。基云:以七苦為苦苦者。據實為論。余處唯說前五為苦苦者。以從增上苦說苦苦。」


攝八苦為三苦。八苦,前七苦是苦苦;五取蘊苦包括了苦苦、又包括了壞苦和行苦這二種。這壞苦和行苦不是前面的七種苦所表示的。


所以者何?如五取蘊具攝三受,如是能與如前所說苦苦為器;當知此中亦即具有前所未說壞苦、行苦。


如「五取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它裡面包括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是」指它能包括三受,那應該知道這五取蘊裡邊,也就具足了前七種苦所沒有說的壞苦、行苦也具足了,就在五取蘊苦裡面包括壞苦和行苦的。

問:何故世尊,苦苦一種以自聲說;壞苦、行苦以異門說?


《瑜伽論記》卷第七:「二問答辨名。問意何故余之二苦以壞聲行聲說苦,初一以苦聲說苦。答中有四:一者行苦壞苦唯聖知,苦苦愚亦覺,故自聲說。二者苦苦極可厭患。三纔說苦苦則便領易。四可化有情聞說易入於諦。」


「苦苦」本身就是苦,這叫「自聲說」。


壞苦是樂受,樂受本身是個快樂的境界,若從它本身的語言來說,它是樂,它並不是苦。現在說它是「壞苦」,「壞苦」就不是樂受正面上的意思;從另一個立埸來說樂受是「壞苦」,所以這是「異門」。「行苦」,「行」也是不苦也不樂,但是也說它是苦,那麼這就不是它正面的意思;從另一個立場來說它是苦。世尊為什麼這樣講法呢?


答:於苦苦中,若凡若聖一切等有苦覺慧轉。


「苦苦」的道理,不管是凡夫是聖人,所有的人都會有苦的感覺。凡夫也能感覺到苦,聖人也感覺到苦,有這種智慧現起,這是平等的,所以就這樣講。這樣講使令人生厭離心,容易得解脫。


又苦苦性極可厭患。


這個「苦苦性」說它是苦而又苦,那是極可令人生厭惡的事情,人就容易發道心,容易修學聖道,所以就這樣講。


又從先來未習慧者,纔為說時則便易入。


之前沒有學習過佛法的人,剛一為他說:這是苦苦,他很容易就明白、信受。這句話也是可以包括壞苦、行苦在內;說這個樂受壞了就苦,那麼這也容易信受;說行苦,現在雖然不苦不樂,向前進的時候終究遇見苦了,不是壞苦就是苦苦,這也是容易信受。容易信受他就容易發道心,若是不這樣講;樂受是快樂的;使令人生貪心了,就不容易發道心了。


又於諸諦,令所調伏可化有情,易得入故。


苦、集、滅、道四諦,四諦的道理能這樣講,說這是苦苦、壞苦、行苦,眾生容易從佛法上生信心,容易發道心、修學聖道。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天台慧文、慧思二師的禪法(下)
百法略說 論後結語(下)
無緣不相聚
天台慧文、慧思二師的禪法(上)
百法略說論後結語(上)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四聖諦略說之五:建立苦諦:三種苦性
苦諦——苦的真相
每日慧語-無常既是苦諦,又蘊藏著最大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