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竹溪「皇木」史考

竹溪「皇木」史考

原標題:竹溪「皇木」史考


點擊標題下「 讀檔」可快速關注


放牛娃發現的摩崖石刻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於焉躑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圖鞏矣。」這首詩不僅描述了當時營建皇宮在此採伐木材的情形,同時流露出採伐皇木(即楠木)時的徘徊、焦急的心情,採到皇木後將其視為珍玉的激動和喜悅。



采皇木摩崖石刻

巍峨壯觀的北京故宮殿宇,天下矚目。那麼,這首詩中講述採伐皇木的地方究竟在哪裡呢?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一個放牛娃在距離故宮千里之遙、位於竹溪縣鄂坪鄉慈豐村的慈孝溝放牛,牛散開各自尋草吃去了,他坐在溝崖上突然發現對面崖龕上好像有字,便握住鋒利的利刃向錯綜複雜的密布荊棘砍去,待攀爬上兩丈多高的石壁,果真看到充滿滄桑的石壁上刻有字跡。儘管飽經滄桑磨礪,但石壁上的字跡依然清晰秀麗。



1983年,鄖陽地區組織文物普查活動,按圖索驥查得此跡文物專家現場考證後,驚訝地發現,該石刻立於慈孝溝山澗之邊的石壁。石壁高8米、寬8米,題刻帽高1.7米、寬1.8米。石壁上有鐫詩三首,署名為「嘉靖戊午蒲月七日光化縣知縣福人廖希夔撰,典史華亭瞿華」。石刻文字豎排楷書,正文計9行共73字,字徑3寸,字體圓潤渾厚,剛勁有力。400多年來,荊棘雜草復掩,字跡雖受風化,仍然清晰可辨。


故宮午門楠木采自竹溪

上世紀80年代初,為考證皇木採伐地的真實性,當地文物工作者千里迢迢趕赴京城故宮博物院,查找相關資料,弄清了一些史實。


據考證: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下旨修復遭火焚的故宮三大殿需要上等木材,湖廣襄陽道光化(今老河口市)知縣廖希夔奉旨調集數千人在刺小溝採伐楠木,取水道運京。刺小溝由此得名慈孝溝。而慈孝溝之水,出自柿河,可通木排,入堵河至漢水、長江,經京杭大運河轉運至北京。廖知縣交皇差返回故里,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賦詩刻於伐木處石壁上,以示後人。


據《故宮史語》載:「故宮於1420年建成後,次年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即被大火焚燒。修復後,在嘉靖年間復被燒……修復這座宮殿的木料,都是由四川、貴州、廣西、雲南、湖南、湖北等地的大山採得。」


按照《明世宗實錄》記載:「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新建朝門午樓、東西角門,左右順門、闕左右等門工完。得旨:朝門且仍前、權各大朝,各門樓各待殿成降制。嘉靖三十八年十月甲子,大玄都殿完工,十月甲午,以永壽宮工成。」采皇木是嘉靖三十七年以前的事,在題詩時已完成這項皇差。據此,推斷復修故宮的宮殿,如現存午門、闕左右門、左右順門和西六宮之一的永壽宮等處使用的部分木料,采自竹溪縣的慈孝溝,並核實所采木料為楠木。


1986年,采皇木摩崖石刻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隨後,省政府又明確該石刻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又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列入竹溪縣保護性旅遊開發重點項目。


山澗幽谷藏驚世摩崖


據《十堰文物志》記載,十堰境內已發現的石刻,有丹江口市習家店鎮摩崖石刻、房縣大木廠鎮柳林村石埡子清代摩崖石刻、竹溪縣白雲岩明代摩崖石刻及竹溪縣鄂坪采皇木摩崖石刻等處。


采皇木摩崖石刻,只有短短73個字。這塊看似不起眼的石壁,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竹溪縣慈孝溝采皇木摩崖石刻,是鄂川陝三省交會之處現存年代較早、發現較少、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朝摩崖石刻。該石刻的核心價值在於,既是反映明朝皇宮建築建設的重要史料,也是反映十六世紀鄂西北林業的重要史料。它不僅記載了明朝嘉靖時期對皇宮的重建和嘉靖皇帝朱厚熜對明朝皇宮大殿修建的歷史貢獻,同時還真實記錄了由漢水至長江、至大運河北上到達北京的皇木運輸路線。


對於石刻的藝術價值,專家們認為,采皇木摩崖地處幽狹,林木茂盛,人跡罕至,自然環境原始古樸,風景秀麗,為一處有獨特韻味的景觀。石刻刻工刀法嫻熟,線條老辣純暢,精工典雅,於「刻」中極盡刀味,歷史文物、書法篆刻藝術與自然幽境的結合,使得石刻倍顯珍貴。


楠木難覓運輸困難


眾所周知,自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決定營建北京故宮時起,修建故宮就註定成為一場浩大的工程載入史冊,為此而消耗的人力物力無以計數。


楠木質地堅挺,不腐不蛀,遇雨有陣陣幽香,由於稀少生長緩慢,是古代最優質的木材。


楠木,主產地在我國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由於生長在深山密林,採伐運輸十分困難。木材粗大,深山之處又沒有暢通平坦的道路,大木伐倒後,通常要等待雨季到來,利用洪水將其衝出深山。然後結成木筏,由水路經運河運到北京通縣的張家灣,再經半日陸路之程運至北京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和朝陽門外的大木廠。


一棵楠木從採伐到運至北京,一般都要3至5年的時間。明朝宮廷曾大量採伐「皇木」,主要是楠木,現北京故宮及京城上乘古建築多為楠木構築。早在漢朝,皇家貴族已將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蘇南部的金絲楠木大肆伐用,所剩無幾。到了明朝,楠木只有在湖廣、雲貴和四川原始森林才能找到。


明朝所選的楠木具有嚴格的標準,按照長短和圍長分成不同的等級,由於好的楠木都是產於人煙稀少的險絕之地,尋找它們非常困難,採伐以後再辟出道路,經由水路輾轉運到北京,整個運輸過程更是十分艱難。


清朝初期以後,被譽為中國木材瑰寶的楠木已越來越少。1999年,國務院批准野生楠木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學術界定性為漸危物種。


如今,行走在采皇木的慈孝溝遺址,昔日茂密的楠木已蕩然無存,而在與此不遠的竹溪縣新洲鄉爛泥灣村的一座山頭上還存有一大片楠木林,為當時皇室採集楠木佐證。這片楠木林四季常青,每株樹蔸下幾乎都有清泉汩汩流出,夏天清涼徹骨,冬天則霧氣繚繞。據林業部門普查核實,這片林地共存活楠木144株,高15米至40米,胸徑10厘米至100厘米,佔地面積約8畝。專家對最粗壯的一株三人合抱楠木判定,生長時間超過400年。


作者單位: 竹溪縣檔案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檔 的精彩文章:

京劇大師朱世慧演齣劇本及戲服捐贈儀式在湖北省檔案館舉行

TAG:讀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