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口咸安坊小記

漢口咸安坊小記

原標題:漢口咸安坊小記

19世紀末20世紀初,漢口租界周邊逐漸出現由業主共同投資,成片興建的石庫門式里弄建築。伴隨著各租界的擴界和越界之後,石庫門式里弄建築也延伸到租界區。該建築形式集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於一體,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誌。咸安坊是石庫門式里弄建築的代表作。

咸安坊的建築特點 


咸安坊約建於1915年,是民國早期里坊式建築群。房屋最初系由原法租界復興街房產業主張光雯、張金簽及其弟媳田九群等,集資組建漢口和中公司,購得英租界咸安坊地皮一塊,經英籍債權人斐齎律師向租界工部局「掛旗」而修建的房屋,建成後由公司對外出租。


咸安坊位於江岸區南京路與鄱陽街相交處北側。整體是石庫門式建築,但它又脫離石庫門式建築的單一模式,風格呈現多樣化。石庫門的典型特徵是聯排式,排列的組合是里分形式,單體卻有別墅的特點,或者說,遠看是相連的,典型的石庫門風格,近看棟與棟之間是獨立的,單元式的。整體透出富貴典雅、氣勢不凡的味道。


咸安坊的另一特點是「里中有里」,「巷與巷不同」,道路縱橫交錯。咸安坊與同仁里、文賢村兩里分相通。巷與巷之間分總巷、次巷和支巷,總巷寬達6米,次巷寬達4米,可以通行小汽車,在當時來說比僅為滿足人流通行的其他里分顯得更為華貴大氣。

咸安坊房屋建築的突出特點是「鋼窗蠟板」,即金屬製成的窗戶和打蠟的地板。咸安坊做工精細,即使是地下室,也裝有金屬通風窗口,從而保證了室內的乾燥,利於起居。該坊建築內前後都設有天井,住宅內部採用木質裝飾,木樓梯、木樓板等。衛生設備先進,一應俱全,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規模大小和式樣基本一致,其規模和建築特色既體現了那個時代的開發、設計和施工的一流水平,又從風格、用材、居住條件等方面超越了那個時代的一般生活標準,有著超前的功效。咸安坊牌樓現保存完好,牌樓上「咸安坊」三字似乎還飄著墨香,牌樓上的花紋仍然清晰可見。1993年7月被確定為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實行一級保護。



咸安坊的人文底蘊 


回顧歷史,穿越時空,總會讓人感到遙遠與蒼涼。但是一座建築、一片建築或者說是一個里分的存在,卻讓我們走進了歷史,走進了過往的生活。


咸安坊,因為房屋建築的雍容華貴和居住環境的優雅寧靜,地理位置的優越(所處鄱陽街平行於勝利街、洞庭街之間。它分屬英、俄租界,此路段房屋多歐式建築,租界遍布教堂、公寓、餐廳、商店、曾是漢口典型的「洋街」。)使之成為高等住宅區。但她又不同於寧波里、洞庭村、大陸坊等同屬高等住宅區的里分,既不是某銀行或洋行的單一高級職員,也不是以地域為特點。從它成為高檔居住區時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有洋行職員、實業界人士、富商及當紅藝人等社會名流,社會賢達等在此居住,如輪船巨頭盧作孚、葯業大王陳太乙(武漢百家老字號陳太乙藥店創始人)、漢劇大師陳伯華等都曾居住於此。百歲老人,辛亥革民志士喻育之亦居住在咸安坊11號多年。除自身的建築品質之外,咸安坊還因匯聚了這樣一批時代名人而盛極一時。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岸區委黨史辦

武漢市江岸區檔案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檔 的精彩文章:

黃石市首個教師節
抗戰勝利後第一套印花稅票——「交通聯運圖」
竹溪「皇木」史考
京劇大師朱世慧演齣劇本及戲服捐贈儀式在湖北省檔案館舉行

TAG:讀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