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持戒的三個主要方面:止惡、積善與助人

持戒的三個主要方面:止惡、積善與助人

持戒也含有三個主要的方面:止惡、積善和助人。止惡意即不做傷害他人之事和不做自私自利之事。通常,所謂傷害他人之事就是十不善業中所講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貨欲、膜恙、邪見。不過,如果動機純正,則前七項 (非屬心者) 是可以容許的。

動機既是決定性的因素,同時又是屬心的,顯然後三種不善業是絕對不能容許的。動機不純,就永不能成為純粹的菩薩。要想有清凈、善巧、端正或正當的行為,我們必須在真知何為不善,並對其意義有體驗者的指導之下,先研究何為不善。

然後,從所發現的一切不善業中,我們選出自己確有把握可以避免者,並受與之有關的戒。例如,我們若能不再殺生,即受永不殺生之戒。我們若能避免殺生和偷盜,即受永不殺生和永不偷盜之戒。在我們自信能夠不造的那些不善業方面受過戒後,我們就著手減輕在其他不善業方面的弱點,逐步努力予以盡除。

持戒的第二個主要方面積善可應用於任何事物。佛法中有雲,無一法不能成為菩薩行。行的種類可多如各種現象,而任何一種現象,無論善與不善,菩薩皆能將其轉變為利益眾生的機會。凡有益者,我們都應該依六波羅蜜的準則去實行。要想積善,必須先有願意為善之心,而此願意為善之心本身就是積善。

持戒的三個主要方面:止惡、積善與助人

大乘的方法非常簡單,也非常巧妙。例如,我們若有貪慾,也許並不須要用很大的力量去止貪。首先,我們要了解貪慾,然後發展出對知足的了解和欣賞。隨著我們對知足的了解,貪慾的減少會與知足的增長俱來。

單是致力於了解,就能同時在三方面發生作用,不必分别致力於減少貪慾、增長知足和發展了解。

如是,各種善巧的智慧都能發展出來,付諸實行;精進對治懈怠,智慧對治無明,禪定對治心亂,布施對治慳吝等等。大乘佛法對所有這些修行都有開示,我們應先從最容易的修起,逐漸發展,直到該做的都能做為止。

持戒的第三個主要方面是利他。要想真能純粹的、正當的利他,我們必須得到某種程度的證悟,以使我們的利他之行永無錯誤。但是,只要我們深信自己的動機純正,即使無此證悟,也可開始行利他之事。

不過,我們應遵守四個基本的準則:

(一) 供給他人所需,幫助他們,實現他們的願望,但我們所做的不得有害他們或其他的人。

(二) 依他人之願,說他人想聽的話,但我們所說的不得有害於他們。意思就是要說親切的話,不說嚴厲的話,但當我們確信非說嚴厲的話不能令其獲益時,我們就必須說嚴厲的話。

(三) 我們若能以任何方式令他人見道,即使只是窺見一點點,我們也必須去做。

(四) 不管我們修道的層次為何,不管我們實際上須不須要,我們都應依公認的標準及慣例而行。

究竟說來,在獲得解悟和智慧(以及對解悟和智慧的信心)之前,我們幫助他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我們確信自己所行,無論情況如何,都不會為失望所損或為我慢所蔽之前,也是如此。

話雖這麼說,我們還是要從自己現在的層次開始,依自己的了解,以自己所能行的有限方式幫助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路修行 的精彩文章:

佛陀基因,充滿著快樂和幽默感的大樂
別樣的海闊天空
無明不是單純無知,帶來無量無邊煩惱
修行与生活都应行中庸之道
對修行人的建言

TAG:一路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