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記者都去哪兒了?丨單讀

記者都去哪兒了?丨單讀

原標題:記者都去哪兒了?丨單讀


「桃花源」是一個隱喻,指向永遠無法抵達的應許之地,故事則在尋找的過程中發生。在《尋找桃花源》中,作者衛毅如同一位時間的旅行者,跨越時空,去尋找那些「尋找桃花源」的故事。


原為記者的衛毅為了「採訪到想採訪的人」,在北京一住就是近十年。高聳的房價還有霧霾,都沒能讓他離開。但這些年來,自媒體爆炸般地蔓延,這些本是站在前線的時代觀察者,卻彷彿已經跟不上時代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退出,記者變得稀有。同其他在《南方人物周刊》的工作過的人一樣,在北京的他也戲稱自己為「南人」,更多了義無反顧的意味。那麼,以前的記者都去哪了?這次,「南人」們聚到一起,他們帶著「前記者」的稱謂,跟我們談談這些年他們都在幹嘛。


「尋找桃花源」是隱喻。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尋找到安身立命的理想之地或者精神歸宿,但「桃花源」似乎總在變動,一直在更遠的地方,大概永遠無法抵達,我們卻從未停止尋找。


故事中的人生活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美國等地,這是華語世界裡的故事。故事裡的人有的是鄉村教育志願者,比如盧安克、蕭望野;有的是倖存者,比如汶川地震災民;有的是農民工,比如北京奧運工地上的建設者;有的是藝術家,比如黃永玉、張充和;有的是學者,比如李澤厚、劉再復、夏志清、王德威、孫康宜、張灝;有的是作家或編劇,比如蕭紅、許地山、劉震雲、李檣;有的是導演,比如吳宇森、許鞍華;有的是商人,比如施永青。

與之平行的,還有衛毅自己和家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構成了一個「復調」的世界,不同的聲音在此彙集,不同的命運互相交織。衛毅有一顆寬廣而細膩的心,冷靜而有感情,獨到而又貼切,他為我們呈現了各種氣象萬千的人生,這是一幅充滿了中國人百年冷暖悲欣的立體圖景。


「桃源會」——「南人」在北京


職業,理想,人生,何處是「桃花源」?


《尋找桃花源》新書分享會



活動簡介:


從 2007 年到 2017 年,衛毅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了 10 年,這本雜誌是媒體人的「桃花源」。許多人到這裡來,許多人從這裡離開,都是為了尋找各自的「桃花源」。這次我們把在北京工作的「南人」(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過的人)聚集到一起,講一講他們關於「桃花源」的故事。


現場嘉賓:


萬靜波,前《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編,現為移動醫療公司春雨醫生首席市場官。


曾繁旭,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編輯,現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施雨華,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編輯,現為陌陌影業編劇。


林珊珊,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曾為《時尚先生》專題總監, the one 非虛構總監 ,one實驗室負責人。


曹林華,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現為網易真話頻道主編。


主講嘉賓:


衛毅:《南方人物周刊》採訪總監,《尋找桃花源》作者,網易非虛構文學獎年度最佳作品獲得者、最佳作者。


主持嘉賓:


吳琦,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現為《單讀》主編。


活動時間: 2017 年 11 月 5 日 (周日)14:30-17:30


活動地點:北京朝陽區愛琴海購物中心3樓單向街書店內(近地鐵 13 號線光熙門站)


(以下節選自《尋找桃花源》,衛毅著,鷺江出版社,2017 年 9 月版


看不見的北京


衛毅


航班要到達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的時候,我看到了那些像大怪獸一樣長著刺的樓頂。2008 年 5 月 10 日,我從廣州總部來到北京記者站工作,將長住北京。


到北京工作——我幾乎已經放棄這個想法了。2003年到2007年,我生活在南寧。每天騎著單車去上班,採訪也是,有時候,單車後邊還載著實習生。忙忙碌碌地,幾年很快就過去了。


有一天,我媽忽然對我說:「我覺得,你每天都在一座城市裡轉,是不對的。」這句話好像鑰匙掉到了花崗岩地板上,發出「當」的一聲。


2006年,《南方周末》上刊登了《南方人物周刊》的招聘啟事,需要兩名記者和一個編輯。我照著上面的地址寄出了簡歷和作品。


那時候,我在南寧的一家報社工作。某天凌晨,我一個人百無聊賴地在會議室里看完一場歐冠電視直播,在沙發上睡了兩個小時。早上八點多,正準備離開,遇到了來上班的老總。老總對我「這麼早來報社」表示了欣慰。然後,她讓我去報社二樓旁聽一個新崗位的競聘會:「去看看,以後對你有幫助。」



我強打精神坐到會場里,拿到了工作人員遞過來的一張表格,上面有五個人的名字。中間的那個名字很熟悉。擁有這個名字的前輩原本在南寧的這棟樓里工作,後來去了廣州大道中 289 號院,再後來去了北京的一家門戶網站。我有些疑惑,抬頭向台上眺望,還真是他。

前輩從北京趕回南寧,是來競聘這幢大樓里最賺錢那份報紙的副總編兼網站總編的職位。前輩以文風浪艷且飽含鄉愁而聞名於世。「臨近年關,人就逐漸慵懶了。廣州城浸在夜雨中,一陣陰風掠過,陌生的故鄉就以這樣的姿態侵入堅硬而冰冷的夢境:落葉飛旋,霜草委頓,一條瘦骨嶙峋的狗在巷口沉思。」前輩的這段文字,我幾乎能背出來。我多想有一天,臨近年關的時候,能在廣州西望故鄉,霜草和老狗隨之入夢而來。看著在台上滔滔不絕的這位前輩,我有些懊惱。因為,我已心生奔向北上廣之意,並且已經向《南方人物周刊》投了求職信,但未知結果。而前輩要結束「喪家犬」的生活,回到南寧。


前輩如願獲得了他應聘的職位,幾乎與此同時,我獲得了去廣州大道中289號院工作的機會。我向老總遞交了辭職信。老總說「不急」,她安排了這位前輩跟我聊聊。於是,我到報社四樓找到了剛回來的前輩。前輩的真人與他在文中表現出的情狀大相徑庭,他像是斯文的中學老師,毫無「流氓」氣息。他很坦誠,一開始就說老總找他幫忙挽留我,希望我繼續在報社工作。但他接著跟我說,他並不打算那麼做,而是希望我一直往外邊的世界走,別回頭。他介紹了廣州大道中289號院的一些情況,對於如何適應那裡的工作,他給了我一些建議。他還告訴我,可以在報社旁邊的楊箕村租房子住,他以前就住在那兒。他的專欄文章對楊箕村有著不厭其煩的描述熱情。他的文字甚至被戲稱為「楊箕體」。


我在夜色中登上了去廣州的長途大巴。上大學之前,我去過的最大的城市就是廣州,但那也已經是 1991 年之前的事情了。廣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東方樂園門口那個巨大的水泥做的機器人。我小時候想到廣州的孩子們能經常看到這個機器人,就羨慕得不能自已。我並不知道,東方樂園在 2004 年已倒閉,機器人灰飛煙滅。



長途大巴到達廣州是早上六點多。車子停在郊外的一片亂石堆旁,許多人下車,在空地上小解。我也下車撒了泡尿。天邊泛起一片橘色,我的腦袋裡忽然響起久石讓在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中的配曲。那一刻,我看到一個新世界在眼前升起。


在廣州,同事們喜歡到中大附近的一家舊書店淘書,那也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之一。我還記得,有一次和同事們買完書後回住處,在公交車上,大家聊得很愉快,車廂昏暗,路燈的光線次第照進來,明滅閃爍,那種感覺很美好,至今仍令我念念不忘,彷彿找到失散已久的組織。


我大學畢業之後,回到廣西工作,第一次出差地是北京。我在清華大學東門租了輛自行車,像個學生一樣,在海淀區的各個大學裡轉悠,找作者約稿。有一天,我跟一幫北大、清華學生吃完飯後,推著車往外走,腦袋裡突然冒出一個問題——你最想在哪座城市生活並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呢?我當時想到的一個職業是——南方報業的駐京記者。那曾經就像一個不醒的夢,懸在腦海里,我甚至都不奢望能夠實現。


就媒體工作而言,北京比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更容易採訪到你想採訪的人。這是從事媒體行業的人願意留在北京的重要原因。或者,說得更簡單,你喜歡你所從事的行業,我的同事劉珏欣老師說:「喜歡了,就必須承擔。」


在北京住了幾年,房子的問題有一天終於擺到了面前,你得承擔。2010 年年底,我在通州買了二手房,但房本沒下來,沒辦過戶。到了 2011 年上半年,北京開始限購,須在北京繳五年稅收社保,我的稅收社保當時是在廣州繳納的,沒辦法過戶,只得把房子賣掉。而限購後的一段時間,通州的房價下跌,於是乎,我沒買成房,還虧了一大筆錢。同事說:「如果要採訪在北京買房的倒霉案例,你很合適。」


我在這裡不僅買不了房,還買不了車,因為買車不僅需要稅收社保,還要賭博一樣地搖號。這裡還有霧霾,還有沙塵,還有沙丁魚罐頭一般滿滿當當的地鐵……

為什麼還要留在北京呢?我的另一位同事何三畏老師寫了一篇《北京,難以離開》的文章:「沒有什麼能阻礙青春的腳步,房價不能,霧霾不能,一切都不能。」



我十七歲之前,生活在家鄉的縣城裡,從家步行到幼兒園只需要兩分鐘,步行到小學只需要十分鐘,騎車到中學只需要十五分鐘。縣城不大,只要上街,就一定會遇到熟人。如今,我喜歡走在大城市的街頭被淹沒的感覺。在北京待久了,每回到家鄉時,走上街,摳鼻屎都沒那麼自在,總覺得有認識的眼光看著我。


但有時候,我又覺得,我們對於大城市和小地方的認同或者不認同有些詮釋過度了。我們生活在什麼地方,也許並沒有那麼多宏大或細微的原因,而只是你恰好就在這裡。


那位回到南寧的媒體前輩,一年之後,由於出乎意料的原因,被迫離開了廣西,繼續他「喪家犬」一般的漂泊。他如今生活在長沙。有一天,同事在微博上推薦我去看這位前輩新發表的一篇文章,我在結尾處讀到了經年往事:「他想跳槽去南方報業,領導請我以過來人之身勸阻他,我與他聊著聊著就忘了自己的說客身份,告訴他今世若不願苟且就必須離開廣西,去廣州大道中 289 號。他隨即呼嘯而去,沒多久我亦呼嘯而去。青春終將腐朽,人世終將腐朽,可我們居然呼嘯過,在山樑磷火和千秋月光之間盤旋過。這樣的年月何其飽滿,何其光芒,何其滿面風塵,何其拈花不語。」


白居易有一首送給友人的詩,其中一句是:「與君況是經年別,暫到城來又出城。」我等塵世中人何嘗不是呢?大城市?小地方?命運將帶我們去往何處?你我其實並不確切地知道。


單讀出品,轉載請至後台詢問


instagram owmagazine


facebookOWmagazine



▼▼降溫了,買書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讀 的精彩文章:

TAG:單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