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即無戰功,又無勛勞,但張廷玉僅憑這三件事,就有資格配享太廟

即無戰功,又無勛勞,但張廷玉僅憑這三件事,就有資格配享太廟

清三朝元老、大學士張廷玉被雍正帝稱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與首席軍機大臣鄂爾泰一起成為了雍正帝的左膀右臂,而且雍正還留下遺詔,准其百年之後配享太廟。清代對於配享太廟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定,或有軍功於社稷,或有特殊功勛於國家。

然而張廷玉有什麼功績呢?翻閱有關史料,我們驚訝地發現,在整個雍正朝,張廷玉做了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他的主要業績不在於處理某件政事和實施某項政務上,其一在於文字工作;其二在於規劃建立軍機處;其三在於完善奏摺制度。

儘管張廷玉的功績並無太多出彩的地方,但是有一點非常值得肯定,那就是他個人的品行。張廷玉生活無聲色之好,辦事出於公心,從來沒有貪瀆方面的指控。

張廷玉在皇帝身邊服務,擔負的又是機要文字工作,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為處處小心謹慎,辦事十分周到細緻。他對自己門生黃山谷說的「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極其尊崇,表示一生「終生誦之」。

越是到了晚年,張廷玉越是「謙抑自晦」,別人問他什麼話,告訴他什麼事,他都不隨意表態,推辭不過,就以「好好」二字作答。後來不知不覺養成了習慣,「好好」二字就成了他的口頭禪。有一次,手下有個官員向他請假,張廷玉問起原因,回答說剛剛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張廷玉不假思索,就習慣成自然地說了「好好」二字。

旁邊的人聽了,無不掩口而笑,張廷玉卻不覺得自己說錯了什麼,實際上他也真沒有說錯,他說的「好好」,是同意此人回家奔喪,並不是說人家死了父親是好事。

少說多做,謹言慎行,即是張廷玉立身的主導思想,也是他的為官之道。他以皇帝的意志為意志,嬤默默去做,不事張揚,事成歸於人主,事敗自己首先承擔責任。他一生最突出的特點是周密小心,避免出錯。

為此,每當張廷玉回到家裡,再晚也要向學生做功課一樣,把一天經歷的大小事情細細梳理一遍,看看有沒有說錯的話,做錯的事。他從不留片稿於私室,也不合家人談工作上的事,更少與外官聯繫和交往,做事公私分明,做人低調謹慎。

雍正帝對張廷玉極為信任,做決策之前常向他諮詢,他卻從來不透露任何一絲風聲,他不做政治家,只做大秘書;不做思想者,只做執行人。他是那種有才幹卻不張揚,能辦事卻不貪功的老黃牛式的人物。

在明主身邊,張廷玉是一個襄贊有功、執行到位的能臣;在暴君身邊,他是一個明哲保身、避禍有術的順臣。雍正讚賞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乾隆稱許他「在皇考時勤慎贊襄,小心書諭。」作為領導人的高級政治秘書,張廷玉身上的這些品質確實值得稱道。

當然,張廷玉並不是完人,更不是聖人。他也有許多缺點和錯誤,或說他的優點也就是他的缺點。比如他一味「窺測聖意」,每事「先意承志」,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不僅自己緘默做官,甘當奴才,而且使得同事和後人繼承其衣缽,最終形成緘默成風的政治局面。

另外,張廷玉做人雖然向來低調,對物資利益的誘惑也能自覺抵禦,其實他十分熱衷於功名,對配享太廟一事尤其看重,臨近退休時居然公開伸手向乾隆要保證書,結果不僅使乾隆心存芥蒂,而且被他像耍猴一樣耍弄一番,一個快八十歲的老人,還遭到羞辱,就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哀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寺廟千千萬,但能稱「天下第一」惟有此廟,等級超過太和殿
慈禧晚年有一個心愿,因李鴻章、榮祿極力反對,到死也沒能實現
古代歷史上臭名卓著的太監,其中有兩人的貢獻,我們料想不到
清代最富裕的一個群體,他們來錢最容易,但卻永世不能為官
慈禧一生評價不高,更沒留下任何功績,但她留下的兩句名言家喻戶曉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