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物 | 銅鐃王:商代象紋銅鐃

文物 | 銅鐃王:商代象紋銅鐃

原標題:文物 | 銅鐃王:商代象紋銅鐃




名稱:商代象紋銅鐃


年代:商後期(約公元前1300—1046年)


級別:一級

尺寸:通高103.5厘米,柄長36.3厘米,壁厚2.9厘米,銑口長69.5厘米,最寬處達到48厘米,甬的直徑14.6厘米,厚2厘米,為圓筒形中空,與鐃腔相通,表面裝飾細密的獸面紋。


重量:221.5公斤


質地:紫銅


類別:青銅器


收藏單位:長沙市博物館

出土地點: 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鄉


文物介紹:


鐃(náo)是打擊樂器,又稱鉦(zhēng),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使用時口朝上敲擊,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主要用于軍旅和祭祀活動。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寧鄉是我國集中出土商代銅鐃最多的地區,出土的銅鐃有20多件。1993年寧鄉一次出土大小相遞的9件編鐃。


此鐃出土於1983年6月下旬,當時湖南寧鄉縣月山鋪公社龍泉大隊茶園生產隊社員在挖地時發現了銅鐃,及時報告了有關部門,並將銅鐃上交。


此鐃呈褐綠色,鉦部作合瓦形,上寬下窄,甬呈圓管裝,與鉦腔相通。鉦面飾以粗線條組成的獸面紋,獸面以長鼻為界,左右兩側對稱,半浮雕兩眼略微凸出,上刻雲雷紋。燧部淺浮雕一對相向而立的大象,鉦之周邊、甬部滿飾雲雷紋,形體高大,氣勢恢弘。

商代人最重視對祖先對自然神的崇拜,每次祭祀要用大量的犧牲和禮器,大量青銅樂器在祭祀後被就地埋藏下來。而如此大件青銅器被單獨發現在遺址旁,在當時應是用作祭祀的禮器。


此鐃號稱「銅鐃」之王,比著名的曾侯乙編鐘中最大的一件還要重20多公斤,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先秦青銅樂器中體型最大的一件單體樂器,被定為國寶,是長沙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時至今日,還能演奏出美妙的音符。


《英雄》上映的前一年,譚盾回到長沙,參觀了長沙博物館陳列的象紋大銅鐃等古代樂器,它們古樸蒼勁的聲音正與譚盾心中的秦宮氣質不謀而合,於是在電影《英雄》里,編鐃和大銅鐃都亮相獻「聲」,它們古樸蒼勁的聲音,將秦王宮裡「高處不勝寒」的霸氣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曾經在長沙市博物館新館館徽徵集活動中,不少省外的設計者誤把市博所藏先秦時期最大單體樂器象紋大銅鐃錯當成了編鐘,鬧了不少笑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考古 的精彩文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輪寺發生火災 東配殿焚毀
我國最早古城址考古成果展:300餘件文物亮相
江漢考古2017年第4期目錄
盜墓 | 兩人扮警察敲詐盜墓賊還將其扭送派出所 結果都被抓
盜墓 | 五男子夜掘國家級重點文物明長城烽火台遺址被批捕

TAG: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