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傳承千年文化,弘揚匠人之心——制硯藝術大師張明

傳承千年文化,弘揚匠人之心——制硯藝術大師張明

始產東晉,聞名盛唐

中國宣硯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這是李白詩句中的「宣硯」。「中國宣硯」古名「宣州石硯」,始產於東晉,聞名於盛唐。宣硯因溫潤如玉、發墨光潤而聞名遐邇,突出特點有「黑亮如漆、澀不留筆、滑不拒墨」。

初次見到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的張明,給人感覺很年輕,果不其然是八五後小伙,年輕有為。他是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安徽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宣硯文化研究會理事等,師從國家級制硯藝術大師李鐵民先生。

張 明

滁州人,十七八歲開始接觸宣硯,當初做這的原由是因為家裡有硯台,小時候看的多,慢慢了解,對文房四寶很感興趣,然後來到徽州拜師學藝。他說:「第一次看見硯台,覺得一塊石頭能變成一件作品,很是神奇」。也因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雕刻硯台,看似粗獷沒什麼技術含量,其實不然,它對人的體力,腦力是個雙重的考驗,制硯的工序也相當複雜,大的工序有九道,分別為:一、挑石選料;二、構思設計;三、造坯成型;四、精雕細刻;五、打磨美化;六、刻銘落款;七、護硯保養;八、配盒包裝;九、建檔防偽。每道細分下來又累計有幾十道小的工序。

設計硯台的時候,同樣是畫,有的人幾根線條就帶過去,有的人能理解透徹,理解深淺穿插的關係,硯台做的僵硬往往就是因為對其理解生硬不夠透徹。每方硯台的圖案也很有講究,「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不能隨意雕刻,要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典文化、國學的領悟了解。

簡單的一方硯可能要花費一個星期,精細的硯台半年一年都是有可能的。靈感的來源,首先要能沉得住氣,不要急於求成,每天給自己一些時間,不斷地總結和提高,利用這段獨處的時間,去想很多東西,一遍遍在腦海里構思硯台製作的過程,力求嚴謹。

張明說:「自己經常與同行之間交流,或者去看展覽,文化創意展、茶博會等。閉門造車,永遠造不出好車,一定要相互交流溝通,這樣才會收穫更多。包括對市場的走向,未來的發展,要多方位的思考結合。這也是對自己知識儲存的沉澱。」

張明說匠人要有匠心,匠心最主要的是堅持,不忘初心。工匠精神一定是個堅持的過程,從自己的行業入手,始終保持著謙遜、學習的態度,既然做就要做出好作品,不能做變了味,做走了形。不管社會發展的多快,做硯這門手藝都不能脫離它本身的功能——實用,這也是他堅持的方向,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在保證了功能性、實用性的情況下,你可以盡情的雕刻發揮。

一方硯,百年情。硯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工匠的努力。

徽臉文化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於發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客讀史 的精彩文章:

莎士比亞最美的8首愛情詩,傳頌400多年
黃寨草場 一起露營看星星
千年五禽戲 萬人共傳承
毛澤東周恩來最欣賞的作家,蔣介石宋美齡登門求籤名,魯迅罵他卻到處買他的書,陳忠實說他用文字改變了一個時代!
攜程事件/我親手把孩子送到了魔鬼手中

TAG:看客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