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蘇秦堂山遺址考古發現江南文明開拓者

江蘇秦堂山遺址考古發現江南文明開拓者

原標題:江蘇秦堂山遺址考古發現江南文明開拓者


「這裡很可能是馬家浜文化的中心聚落,蘇南史前文明的根脈之一,出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是當時最好的」,站在溧陽上興鎮秦堂山遺址的探方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對記者說:「僅這一個探方里,我們就已經提取了20多具骸骨,原地保留了50具先民骨骼,下面的地層中還有多少墓葬仍然是未解之謎。」


9日,秦堂山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研討會在溧陽舉行,通過來自京、滬、浙、蘇等地的專家們的研討,這處距今6500年的遺址一方面文化面目漸漸清晰,另一方面更多的未解之謎也浮出水面。

秦堂山遺址是一處丘陵遺址,面積達18萬平方米,文化類型豐富,南京博物院和溧陽文化文物部門自2013年以來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其中最重要的收穫來自馬家浜文化的墓葬區和居住區,這批先民和20公里外的神墩遺址居民一樣,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溧陽人」,也是江南文明最早的開拓者。



秦堂山遺址出土的玉玦


陶蓋形器造型奇特



彩繪雙耳罐。 南京博物院供圖


在一個不足100平方米的探方里,密密麻麻地排列著50位先民的骸骨,有些甚至疊壓在一起,這些骸骨保存較為完整,看起來場面十分震撼。考古領隊甘恢元告訴記者:「江南地區土壤呈酸性,有腐蝕性,人的骨骼很難保存,像秦堂山遺址這樣先民骨骼保存完整非常罕見,其中的秘密很可能來自於蜆殼和螺螄殼。」原來,貝類是當時的重要食物,吃剩的貝殼就被扔在遺址周邊,天長日久形成了一條環形帶,而在墓葬區的土壤里也常常有厚厚一層貝殼,一方面貝殼中的鈣質可能隨著雨水滲透到墓葬中,可以加固骨骼;另一方面這些貝殼使土壤從酸性改變為鹼性,從而有利於骨骼保存。


現場,專家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先民下葬時只有少數是仰卧或俯卧,多數呈直挺挺的側卧狀,這在以前的考古中極少發現,這種現象到底意味著什麼仍是個謎團。這些先民們年齡最大的接近50歲,最小的還不到10歲,其中最令人費解的是兩位無頭死者,其中一位死者的墓葬里沒有任何隨葬品,與其他墓葬中常出現陶罐、陶杯、玉玦、玉璜、紡輪和石錛相比,顯得格外寒酸;另一位則在缺失的頭部位置放了一隻陶鼎作為替代,顯然在下葬前就失去了頭部。

發掘表明,當時先民們居住在秦堂山的頂部,墓葬位於坡地上,而山下則是生產區。考古隊員在遺址內發現了碳化稻,表明當時人們已經過上了種植水稻的定居生活,還發現了鹿、豬、狗等動物的骨骼,它們和魚類、貝類等水產品一起,豐富了先民們的餐桌食譜。


當時的部落中,男女有比較明確的分工,石斧、石鑿均出土於男性墓葬中,而紡線用的紡輪只出現在女性墓葬中。當時的奢侈品是玉器,像玉環但有一個缺口的叫玉玦,均出土於死者的頭肩部,有專家推測它們像耳環一樣夾在耳垂上;細長的弧形玉器叫玉璜,像項鏈一樣戴在脖子上。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製作玉器難度很大,因此擁有玉器在當時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仁湘表示,馬家浜文化是江南已知最早的文化類型,直接影響了之後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其側身葬和頭朝東南方的葬俗都讓人覺得耳目一新,這些「溧陽人」豐富了中華文明的譜系。


南京大學黃建秋教授認為,秦堂山與神墩遺址、宜興的駱駝墩遺址和西溪遺址等隱隱指向一個與馬家浜區別明顯的駱駝墩文化,它們都使用平底釜,玉器質地與浙、滬明顯不同,死者頭部都朝向東方而不像其他馬家浜文化那樣朝北,雖然這幾處遺址都因保護需要沒有完整發掘,但表明蘇南地區很可能存在一種獨立的文化類型。


這群人之間有沒有血親和姻親關係?他們的食物結構是什麼樣?當時的生態環境又是怎樣?這些需要DNA鑒定、土壤中孢粉成分分析、牙齒和骨骼檢測等科技手段加入考古工作。

如何保護這處重要遺址?記者了解到,秦堂山遺址已被列入江蘇省第三批大遺址保護的初選目錄,當地也已制定了詳細的保護規劃,劃定總面積17.5公頃的保護範圍,並限制周邊建設項目,發展生態農業、漁業和濕地生態區,既保護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又與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相融合,同時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優化旅遊景觀。


(原文標題:秦堂山遺址考古發現江南文明開拓者——最早「溧陽人」沉睡地下6500年 全文來源:《新華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湖北武襄十項目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穫
【新書介紹】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與研究(修訂版)
「科潘:比較的視角」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
趙邯鄲故城「大北城」的新發現與研究
哈薩克伊塞克考古調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