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汪氏家族文獻」揭秘徽州大姓千年史,或是現存最早家譜之一

「汪氏家族文獻」揭秘徽州大姓千年史,或是現存最早家譜之一

汪姓被稱為徽州笫一大姓,所謂「天下汪姓出自徽」,目前中國有580多萬汪姓子弟。前不久,一件匯聚了十九通古代手稿、手繪本的「汪氏家族文獻」手卷意外於百年老字號上海朵雲軒庫房中發現。

相關古籍文獻專家初步研究認為,這是國內較為罕見的有來自唐代資料的家譜文獻,或是全國已知面世家譜中時代最早的之一,對汪氏歷史、譜牒文化,乃至古代書法藝術、造紙和雕版刻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這些文獻均為手寫或手繪,以紙本、絹本合裝為一個完整的手卷。全卷高約40厘米,全長約1100厘米,由19件文本或手繪人物像組成。

《汪氏統宗世譜之圖》(局部)

第一件題為《汪氏統宗世譜之圖》(殘本),現存部分為記錄南宋建炎前越國公汪華後裔的遷居婺源、祁門兩縣各鄉的狀況。

此件以下,主要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九月《敕封汪華詔書》朱書殘本、唐汪芬《汪氏譜序》、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三月《勅賜進士及第汪應辰》、約紹興十八年(約1148)《勅侍御史汪勃》殘本、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十二月《勅兼知樞密院節度使醴泉觀使汪澈》、宋宗室趙汝愚淳熙十年(1183)四月《端明學士汪公傳》、北宋蘇軾款元祐二年(1087)三月《唐越國汪公傳》(疑抄本)、南宋周必大款的《贊語》(疑仿本)、佚名絹本手繪《唐越國公遺像》等。

手卷的裱工較為簡樸,部分裱邊或襯紙因年代久遠,已經脫漿散開,但所有文獻均仍保持裝裱時的舊貌,在有些文本上,還明顯看得出多次裝裱的痕迹。

這些現狀表明,此卷現有內容並非在同一時期內產生的,而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逐步積累後,再重新組合裝裱的。

從文獻紀年顯示的時間看,最早是初唐,最晚的在南宋末。按寫作者的生卒年看,最晚的則已到了13世紀初。各件文獻的保存程度差別較大,有的相當完好,如宋高宗、宋孝宗的幾通勅書和大部分宋代官員的文稿。有的則已殘缺,如唐高祖的《詔令》。

另外,紙張的質地和成色各不相同,年代較早的,顯得較為粗糙、厚實,稍晚一些的則比較細膩、輕薄,由此反映出古代造紙技術在不斷進步中所體現的特質。

關於徽州汪氏宗族的起源,據有關史書及家族譜牒記載,是出自春秋時期魯成公黑肱支子姬汪之後。

三十一世祖汪文和於漢建安二年以龍驤將軍出任會稽令,遷居江南,卒後葬在新都郡邵石山(在今浙江淳安縣境內),為汪氏江南始祖。

傳至三十六世汪道獻,為黟縣令,乃遷居歙州,成為汪氏徽州始祖,其曾孫汪勛明即為越國公汪華、開國公汪鐵佛二人之祖父。

而據《汪氏通宗世譜》記載,全國各地汪氏均以汪華或汪鐵佛為祖,至宋代時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汪華後,這就是說唐宋以來的徽州汪氏大抵皆為汪道獻家族後裔。

其後子孫蕃衍遷徙,遍布皖、鄂、贛、浙、蘇、豫、閩、湘、魯、粵、川、陝、冀等地。

汪氏宗族在宋代時「宦路相遇、多講宗盟」 ,明代時相與通宗、修祠輯譜,他們多以徽州汪氏後裔自許,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之說。

1.《汪氏統宗世譜之圖》(手寫,麻紙本,縱33.7cm,橫143cm)有明顯殘缺,現僅存「世系圖」、「婺源縣遷居名族圖」、「祁門縣遷居名族圖」三部分。

「世系圖」自「一世」而至「十七世」,以下殘缺;「婺源分支」部分基本完整,僅標題下半段略損;「祁門分支」部分殘後半段,遷居記錄至宋建炎時期為止。

2. 南宋高宗《勅侍御史汪勃》寫本(約紹興十八年)

3. 北宋俞獻卿《汪氏譜跋》手寫殘本。

4. 南宋程卓「嘉定六年四月」《汪氏族譜序》寫本

5. 許謝跋文手寫本(篇名不詳,作者待考)。

6. 唐汪芬《汪氏譜序》

7. 唐高祖「武德四年九月」《敕封汪華詔令》

8. 南宋黃葆光《越國公神傳》手寫本。

徽臉文化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於發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客讀史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評價他中國最正氣的將軍,是蔣介石一生最忌憚的人還是林彪最怕的「國軍戰神」,羅斯福英王喬治親自給他授勛,卻被囚困荒島三十三年
傳承千年文化,弘揚匠人之心——制硯藝術大師張明
莎士比亞最美的8首愛情詩,傳頌400多年
黃寨草場 一起露營看星星
千年五禽戲 萬人共傳承

TAG:看客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