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

SWEET HEART

致葆有童心的你:

遠方的朋友你好,這是一封給你的感謝信,距離11月17日,《給孩子的童詩》有聲詩歌專輯正式上線倒計時7天。

11月3日這張專輯在「為你讀詩」x「小江的時間縫隙」率先預售。首先感謝您訂閱並喜歡這張專輯。和更多的朋友一起,在這張專輯中,以詩歌為眼睛、耳朵、心靈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重返最初的純粹與靈動。

預售以來,我們不斷收到後台的留言,大家希望能了解本專輯更多的故事,想知道我們和小江老師為什麼會想製作這一張詩歌專輯。所以,今天我們特地帶您走進這張專輯的背後,帶您看到一個溫柔的、感性的、有愛的、文藝又專註的江一燕,以及製作這張專輯的初衷。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

以夢為馬,你且安心做自己

江一燕 口述

讀詩,是在忙碌之中找到的一絲縫隙,折射進來的一縷光,是一種沉浸和愜意。這樣的感覺很好,我很願意把這份美好同孩子們去分享,並享受其中。

我記得小時候手抄過一首《荊棘鳥》的詩歌,當時我真的覺得那首詩就像在寫我自己,雖然我那時年紀還小,但感覺自己是這種要全力追求美的東西,要活得淋漓盡致的性格。

《荊棘鳥》就是講一種鳥為了發出最美的聲音,寧可用荊棘刺透自己的身體,也要唱出這個世界最美、最動聽的歌。這首詩最後一句話說的就是:最美好的東西,一定就是用深痛巨創去換來的。

我覺得我在很小的時候居然就好像理解到了那個意思,這可能也是為什麼一直以來,我對藝術、對美特別執著地去喜歡,去追求。

為什麼我覺得生命、自然、愛,一定要留給孩子?

因為孩子往往有超越成人的領悟能力,那是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和靈性。

在我小時候,我的父母不會意識到,以我當時的年紀,能對詩歌中所傳達的生命真諦,如此強烈地感同身受;所以,我覺得很多東西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只看你有沒有機會給予到他們。

大山裡的孩子也是一樣的,你給到一點點東西,他們就會吸收到一種很強大的能量,這會超乎你想像。有時候看一部動畫片,我會想像自己就是那些企鵝爸爸或者鳥媽媽,去很遠的地方搜集到自己的感悟,如同食物一樣,每次帶去給他們吃,然後他們就會茁壯地成長。詩歌也一定會有這樣的力量,給到孩子們一個很豐富的精神世界。

《給孩子的童詩》里所選擇的詩歌,不僅僅是寫給孩子們,也是寫給大朋友,無論你是初次結識那些作品,還是舊友重逢,我想,在經過了各種人世間紛繁之後,重讀這些純粹的作品,也會喚醒心中沉睡已久的那份單純。

以上根據」為你讀詩」與江一燕的採訪對話整理

在詩歌中感受一片清明世界

聽聽訂閱用戶怎麼說

@陳xuebo:江一燕的朗誦帶我回到童年的鄉村,那時的風很溫柔,那時的歲月很安靜,趴在外婆的腿上,在河邊聽她講《山海經》。

@小貝殼:被水洗過的聲音,好聽。

@五腳恐龍綠綠:從江小爬的聲音中回到了老家的院子里,蝴蝶自在飛,花兒自在開,思緒像風一樣。

@攝氏40度沸騰:每天給孩子聽一首詩歌,會增加她的文學素養,作為睡前讀物非常棒。

@minnie:今天購買了童詩專輯,每晚睡前讓孩子聽著入睡,悅耳的背景音樂,柔和的讀詩聲一定能帶給孩子美的享受!會有好夢!

@loving~小魔女:每一個孩子,都是降落在凡間的天使,他們帶著最美好的情感而來,同樣,他們值得擁有最美好的事物。

@小黎:希望自己葆有童心,在喧囂的塵世間也能葆有內心那塊平靜樂園

@寧靜致遠:純凈溫暖的聲音,純凈的詩,很美妙。

邀請你像孩子般進入詩歌的世界

CHILDHOOD

《給孩子的童詩》是由「為你讀詩」的文學顧問、編輯聯合演員江一燕特別製作的詩歌專輯。

由江一燕來朗讀,專業文學老師進行講解。從「生命、自然和愛」的角度出發,甄選了15首來自7個國家詩人作品,詩歌的意象、韻律既直觀又可感。

整張專輯通過聲音立體飽滿地塑造出詩歌意象,配以或輕柔或深沉的音樂,更增添了詩歌的可感性,再結合江一燕柔美的聲音與之相應和,以此開啟詩歌之門。

本次訂閱福利

預售期間訂閱即可參與抽獎,有機會獲得

後台抽取「江一燕 x 段奕宏」領銜主演電影

《暴雪將至》首映會門票2張

由江一燕親筆簽名的

「為你讀詩」特別定製同名專輯禮物

(溫馨小提示:本次抽獎僅限今天前99名訂閱用戶抽取)

如果你正在迎接 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或已為人父母,回頭望去,你自己也曾是孩子,再一次重新感受生命,重遇初心和美好。

(馨木/文)

本專輯同時在微信公眾平台小江的時間縫隙同步預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為你讀詩 的精彩文章:

有一件好事在等你
你期待的完美約會,早晚會降臨
閑暇處才是生活
枕書而眠,夢中看山
你向我伸出手,那一刻,精靈在陽光下跳舞

TAG:為你讀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