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政商學界皆出名人的周家 有什麼樣的家規?

政商學界皆出名人的周家 有什麼樣的家規?

周氏宗譜

六世書香:人才薈萃 集於一門

在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城東郊,這個叫周村的小村莊緊靠一座山,叫紙坑山,所以後人又稱東至周氏家族為「紙坑山周氏」。

紙坑山周氏遠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訪,由徽州遷至東至。後裔中有唐末詩人周繇、宋朝武將周泰星等。

十九世紀初,東至周家不過蓬門小戶一族。時間來到十九世紀中葉,自周馥始,在晚清以來的百年時間裡,周氏家族迅速發展成為聲名遠揚、文商並舉的大家族。

周馥以一布衣之身,奮發圖強,官至兩廣總督。周馥後人周學熙、周叔弢、周一良等更在實業、藏書、學術等領域成果斐然。

第三代傳人:周叔弢曾為天津副市長

在中國近代史上,幾代周家人在政界、商界、學界都頗有建樹。

周馥(1837-1921)一身正氣、勇於擔當,於朝廷危難時,治水、興實業、理外交,政績突出。

幼年勤於攻讀,青年時因戰亂外出闖蕩。因一筆好字為李鴻章所賞識,為李器重,協助李辦理洋務達30餘年,參與籌建北洋海軍,協助設立天津機器局、天津電報局、天津武備學堂等事宜。自1881年始,先後任津海關道、直隸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職。

周馥育有六子,四子周學熙(1866-1947)尤為出色。

周學熙是近代著名實業家,他開創華北實業之先河,創辦啟新洋灰公司和灤州煤礦,促進了華北近代工業的發展,與當時南方著名的實業家張謇齊名,並稱「南張北周」。

他還曾任官立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總辦(校長)、北洋工藝學堂(今河北工業大學)督辦(校長),於近代教育事業亦出力甚多。

第三代傳人中,周叔弢(1891-1984)是著名民族實業家,曾擔任天津市副市長,1983年當選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此外,還有著名佛教史研究專家周叔迦;著名數學家、中國集郵大王周達;著名文物收藏家周季木;著名民族實業家周志俊等。

周家第四代良字輩、第五代啟字輩依然人才輩出,學者居多。比如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周一良,著名數學家周煒良,著名紅學家周紹良,著名生物學家周以良,著名建築家、曾任北京亞運會工程總建築師周治良,空間及地理信息系統專家周啟鳴等,傳承至今,長盛不衰。

周氏家規:見證傳承的力量

周氏家規家訓包括《周氏家族家規十八條》、《周氏家族周馥家訓六條》和《負暄閑語》三部分。其中,《負暄閑語》是周馥晚年為教育子孫後代而撰寫的散文體家訓,全書分二卷,分別從讀書、體道、崇儒、處事、待人、治家、葆生、延師、婚娶、卜葬、祖訓、鬼神等十二個方面出發,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建議,以此約束子孫的行為。

1

勤學習

【原文】

家規第三條:「子孫七八歲須入塾讀書,朝夕不離書房,勿與邪避之人相近。古語:賣金買書讀,讀書買金易。如果父母不姑息,使其孜孜不倦,讀一年自有一年之效,讀十年自有十年之效。」

【譯文】

子孫七八歲時必須進入私塾讀書,應早晚不離書房,切勿與品行不端的人接觸。古語說:賣金買書讀雖是困難,但讀書後買金就容易了。如果父母不遷就子女,讓他們孜孜不倦地學習,讀一年書有一年的作用,讀十年書自有十年書的功效。

周馥對兒孫教育嚴格要求,周學熙9歲時與三哥周學涵吃住在私塾,沒有僕役,自己打掃書室。

周馥認為,第一等好事是讀書。他在《負暄閑語》讀書篇中告誡子孫,要「眼覷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教育後人讀書、做人、做事都要樹立大格局。格局大,方可做大事,成就大事。周馥不僅嚴格要求子孫後人,自己也一生與書為伴。

周馥曾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景良稱,曾祖周馥做官數十年,政事相當複雜,但他不廢讀書。

晚清名士于式枚曾經這樣說道,「尚書(指周馥)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文忠(指李鴻章)嘗為余言,曩(從前)在兵間,偶行諸將吏營帳,至尚書所,几上皆宋儒書,心獨異之,以為異日可任大事」。

2

戒非為

【原文】

家訓第四條:「子弟如讀書不久,急欲謀生,必須力勤正業,或志不為耕讀,而技藝百工可以資身,不妨習之。若不務正業,如賭博、唆訟作詞狀、不孝養父母、不守王法等,族長或禁止,或不準入祠祭祀,或將草譜名字貼除。若再不悔改,不準入正譜,不視為周氏子孫。」

【譯文】

子弟若讀書久了,想急於謀生,必須追求正業,即使志不在讀書和耕作,技藝百工也可以養活自己,也不妨去學習。如果不務正業,如賭博、唆使他人打官司代人捉刀、不贍養父母、不守法規等等,族長或者大力禁止,或不準入祠堂,或在草譜上將名字除去。倘若不悔改,不準入正譜,不準當作周氏家族的子孫。

《負暄閑語》處事篇中也提到:「大凡人存心公正,則慮事詳審。先審此事於國有益否?於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別無流弊否?」要求後人從正業,做正事,以國為重,顧全大局。

周馥為人正氣凜然。他在自序中說:「我任司道日,遇有益於國於民之事,莫不勇往圖之,未嘗一日偷安。每當利害未明時,先為大府畫策。」

1875年,周馥協助李鴻章籌建北洋海軍,三年後母親病故,他丁憂回鄉。深知周馥才幹的兩江總督沈葆楨託人致意,希望周馥留在江蘇。周馥答覆道:「李相國(李鴻章)待我厚,我既出山,安可無端棄北而南?大丈夫出處,惟義是視,何計利害?」

守制期滿後,周馥最後還是毅然決然地回到海防支應局,為北洋海軍建設殫精竭慮。

辛亥革命後,受內外壓力,周學熙創辦的灤州煤礦和英商霸佔的開平煤礦被迫不公平合併,灤州煤礦以十倍面積只得四成利益,而且管理權盡入英人之手,其結果與周學熙的開辦初衷簡直南轅北轍。

為此周學熙拒絕出任新公司的督辦,還在家中寫了一副對聯:「孤忠惟有天知我,萬事當思後視今。」

周馥孫輩同樣謹守家訓,看重民族大義,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心中。

周馥的孫子周叔弢先生非常喜歡收藏。解放後,他多次把自己畢生的藏書捐獻給國家。1952年,他向北京圖書館捐贈了宋元明代的刻本、抄本700多種、2600多冊,這些都是上乘的精品。1982年,他又捐獻善本1800多種,約9000冊,以及眾多的文物。

3

重勤儉

【原文】

家規第五條:「耕讀之家勤儉尤為首務,必須飲食有常品,衣服有常式,室廬有常度……若子弟溺於驕奢,用度無節,必致事蓄無資,漸入邪路。」

【譯文】

耕讀之家勤儉為首要事務。飲食應平常,穿著應普通,居所應適度,男女早上勞作、晚上休息,應按一定時間。如果子弟沉溺在驕慣奢侈之中,用度沒有節制,必然會導致維持家庭生計沒有資金,漸漸走入邪路。

周馥祖父周樂鳴在他十餘歲的時候勉勵他說:「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又告誡他說「人能吃苦,自然守分,自然勵志向上,貧可致富,賤可致貴。」「他日縱富貴,仍要吃苦做事。不吃苦,雖富貴不能久也,可以我語傳示子孫勿忘。」

周馥雖然官居高位,但不忘祖父教導,清正節儉。他代理直隸布政使的時候,官吏送來五百兩銀子,說是「慣例銀」,但他嚴詞拒絕了。

周馥任山東巡撫的時候,他夫人七十生辰,下屬送壽屏的,只記錄下屏上文字,東西都退了,僚友壽禮一概不收。

父親是最好的老師,周學熙後來居官,亦廉潔自持,不敢有一毫分外之物,所辦實業,亦以民生為志,不在於謀利。

他勤於職守,任開平礦務局董事時,月薪僅六十餘元,以十元為零用之費,以五十元寄家中,自奉不敢稍為浪費,家人亦勤儉持家,自食其力。偶有積蓄,也留待今後興辦實業投資之用。他常常告誡家人:「大富由天,小富由儉」。他將勤儉為本奉為治家之寶,不敢有半點侈靡。

4

培心地

【原文】

家訓第一條:「心為一身之主,身為一家之主。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間,百物受用有盡,惟此善根無盡。」

【譯文】

內心是身體的主人,身體是家庭的主人。培養內心就是培育家庭的根本。人生在世,萬物享用都有窮盡之時,而只有善根才享用不盡。

周氏人之所以多誠惠桑梓,跟「培心地」這一家訓有莫大關係。

周學熙曾經回憶,母親吳太夫人性極慈祥,生平見貧苦人,施濟如恐不及。其母曾經告誡周學熙說:「家鄉山多田少,生計艱難,汝異日有力,必多辦善舉。」

周學熙謹志不敢忘,他關心家鄉建設,熱心為家鄉辦學校、建醫院、創講習所、造大橋、築河壩、辟義田、修文廟、護文物、捐資編縣誌等,做了許多澤被後世的實事,使鄉人受益至今。

1917年天津發大水時,他一邊調集啟新、開灤公司船隻運送災民到唐山暫避,一邊倡捐義賑救濟難民。

1920年,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大旱,災民拖兒帶女,衣衫襤褸湧進天津,處境十分悲慘,他見之十分同情和痛心,邀集同仁募捐義賑,設立粥廠收養4800餘人,直到次年2月給資遣返原籍恢復生產。

有人說,周家子孫中教授、學者之多,涉及學科之廣,辦一所中等規模的大學也綽綽有餘,這並不誇張!

近代周氏家族由周馥開始,下沿五代,他們在時代發展的不同階段,將自己融入民族前進的潮流,人才薈萃,集於一門。究其原因,家規家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整理自中紀委網站)

徽臉文化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於發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客讀史 的精彩文章:

「汪氏家族文獻」揭秘徽州大姓千年史,或是現存最早家譜之一
毛澤東評價他中國最正氣的將軍,是蔣介石一生最忌憚的人還是林彪最怕的「國軍戰神」,羅斯福英王喬治親自給他授勛,卻被囚困荒島三十三年
傳承千年文化,弘揚匠人之心——制硯藝術大師張明
莎士比亞最美的8首愛情詩,傳頌400多年

TAG:看客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