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武器裝備」從飛碟頭盔馬克 看清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真相

「武器裝備」從飛碟頭盔馬克 看清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真相

原標題:「武器裝備」從飛碟頭盔馬克 看清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真相



今天為大家講的是二戰時期一頂鋼盔的意義,二戰時期英國士兵的頭盔設計成扁平狀、有點像飛碟的樣子,這樣既保護不了側面的太陽穴也保護不了額頭,為什麼不造成像德軍美軍那樣呢?這要從當時戰場的情況說起,設計成這樣,主要是為了應對一戰的埑壕戰。


一戰主要是打陣地戰,士兵基本都是藏在戰壕里的,一戰時候的戰壕往往修建得很高,完全可以將人擋住,因此要防範的主要是敵軍的炮彈彈片,將鋼盔造成扁平狀,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腦袋和背部。



本來二戰是要換新型鋼盔的,但英國高層說「為了更好的區別德國與英國士兵」,最後還是決定在原來的鋼盔基礎上弄出了個MK2鋼盔,但其實MK2鋼盔和原來的那個版本沒什麼大的差別;另有一說法認為這種扁平頭盔生產簡單,英國的MKII頭盔只要一次衝壓成形就可。


眾所周知戰爭大片《敦刻爾克》在國內上映,這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反映了二戰初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在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的鐵蹄已經邁向德波邊境,9月3日英、法兩個盟國對德宣戰,由此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



區區幾個月德軍閃擊了西歐各國,1940年4月德軍輕鬆佔領了丹麥和挪威並決定於5月初閃擊西歐,此時部署在法國北部地區的英法聯軍,已經「靜坐」了半年之久,他們原本打算進入比利時北部來阻止德國人的進攻,德軍在閃擊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之後,又準備入侵法國。英軍鋼盔二戰期間用的最多的就是MkII軍用鋼盔了,它雖然看起來不夠帥氣,但十分具有代表性,因為它的外形看起來像是「草帽」 「飛碟」。


MkII軍用鋼盔的設計基本沿襲了一戰時期的MkI軍用鋼盔,MkI軍用鋼盔看著像「草帽」 「飛碟」,其原因很簡單,這種頭盔邊緣放大的設計能夠在一戰塹壕戰這種戰爭形式中對空炸時自上而下濺落到塹壕內的彈片進行抵擋,對士兵頭部和頸部提供有效防護,在那個時代它算得上是成功設計了。



基於對當時戰爭形勢的評估,英軍繼續在二戰時期大量裝備的這種鋼盔,僅是將鋼盔內側的懸掛系統及下巴固定帶等區域做出一定改良。那麼英國人為什麼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裝備呢?有人說 這可能是英國人歸於迂腐、保守,也可能是在消耗一戰時的戰爭庫存,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英國人並未準確評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戰術和戰爭形勢,還在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些老套思路來應付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此當時很多歐洲國家也都吃了虧。



戰爭電影《敦刻爾克》片中英軍士兵佩戴的就是MkII軍用鋼盔,二戰中沒有大規模的塹壕戰。英軍的MkII軍用鋼盔自然變得落伍,如果說一戰是以戰壕作為重點,那麼二戰就是以石油為「核心」了。道理很簡單,二戰的中心思想是「閃電戰」,大規模裝甲集團軍群、摩托化部隊的推進都需要石油。在這種大環境背景下,軍用鋼盔根本不能將滿足塹壕戰的作戰需求。


對於很多事情都可以以小見大,從某個小點來影射全局,我們從一頂不合時宜的英軍鋼盔,似乎就能夠看到在二戰期間英國對大戰略判斷的失敗。當然,英國並不是最慘的,只能說法國更悲劇罷了。令人出乎意料,德國裝甲師竟從英法聯軍防守最為薄弱的比利時和盧森堡阿登森林進入了法國中部,然後一路北上直接切斷了比利時境內聯軍的大後方,最終德軍將會逼近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敦刻爾克。由此,才有了後來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可見MkI軍用鋼盔在一戰時有效,在二戰時便沒什麼用了。


原創文章


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K軍事 的精彩文章:

殺人利器馬克沁重機槍 從稱霸一戰到風靡二戰 開創新時代
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顯赫一時 卻被別人詬病為醜陋
鐵骨男孩波波斯PPS-43 戰火錘鍊下的衝鋒王牌 深受大眾喜愛
狩獵高手沙漠之鷹 強大的火力 有效的射程 堪稱手槍之王
鮮為人知卻十分實用的武器 製造精良 性能可靠 人機設計非常出色

TAG:AK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