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多少種藝術家,就有多少種藝術

有多少種藝術家,就有多少種藝術

收聽訪談請點擊下方音頻文件

段鳴鏑>對話

王可越: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曾在波士頓 Emerson college 媒體藝術系任訪問學者。從事媒體藝術研究,並撰寫了關於美國藝術的系列文章。

01

收聽提示

  • 墮落的藝術展比崇高的藝術展更有吸引力

  •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簡談

  • 達利在革自己命的同時推動了現代藝術的發展

  • 現代藝術追求情感上的共鳴

  • 攝影術發明後,繪畫的功能性發生了部分改變

  • 推薦觀賞畢加索藍色時期作品

  • 紐約畫廊

  • 美國藝術家社群

  • 舊金山教會區塗鴉創作

  • 芝加哥公共藝術的代表作之一--雲門

  • 芝加哥--夏加爾的四季

  • 美國多元的藝術空間,觀者各取所需

  • 堪薩斯納爾遜藝術博特館的中國收藏

  • 復原情境的代表作--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蘇州園林」

  • 藝術品本身具有功能的屬性

  • 美國博物館的專業化程度仍然高於國內

    02

    附錄

    王可越談美國藝術博物館的文章摘引

    紐約MOMA《亞威農少女》前的觀眾

一種新媒介解放了舊媒介。在擺脫了「記錄」的使命之後,肖像繪畫、風景畫,不再是扮演投射功能的「鏡子」,他們最終成為藝術……十九世紀,攝影術解鎖了繪畫的繁榮,繪畫進化成為「為藝術而藝術」的「真正的繪畫「。梵高、蒙克的肖像畫並不是為了記錄他人,而是表達自我。塞尚反覆描繪自己的老婆,可是觀眾看到的並不是作為人的對象,而是光與色的靜物。

「過時」的繪畫,獲得了解放,演化為個性與情感的表達媒介。

《從玩兒開始,以無用告終—媒介、藝術及創新札記》

放在藝術館地板上的一副眼鏡引發觀眾的圍觀

來自灣區的17歲青年Khayantan在舊金山現代藝術館(SFMOMA)的地板上放了一副眼鏡,觀眾將他的眼鏡當成藝術品,紛紛圍觀拍照。而這一現象發布後又被社交網路廣泛轉發傳播。

現代藝術館地上的眼鏡究竟有何不同?作為日常用品的眼鏡出現在當代藝術場景中,獲得了關注和過度解讀。這就是「場景-情境」的力量。

《場景或情境,及其所創造的》

芝加哥雲門(Cloud Gate)雕塑底部

坐落於千禧公園中的雲門,無論陰晴雨雪,都會聚集無數遊客。它既是實體,又是空洞的。它的智慧表現在,與天地的互動,天光、人物、四季榮枯,在上邊的投影。最值得玩味的部分是該作品的底部——訪客可以進入內部中央,令人聯想生髮萬物的「玄牝之門」。雲門通過無窮無盡的自我映射,解決了孤獨人類的自戀觀看需求。作品顯著的互動與開放性,不斷生髮變化,可能性無窮匱也。

《芝加哥公共藝術:岩石中的玫瑰》

南波士頓藝術家社區開放日

小即美(Small is beautiful),眾多作品擠壓在狹小的空間里,擁擠而親切,認真的藝術家們精心布置了情趣各異的工作室。從不同的氛圍中,不僅能體驗到藝術旨趣,還感受不同人的生活情調。「與生活聯結」(connected with life) 這是南波士頓小型藝術工作室的理念。

《波士頓藝術家:藝術與生活》

舊金山教會區的街頭塗鴉創作

混亂的人造空間比乾淨的大自然更有吸引力。城市皺褶空間中孕育出的爬蟲,有的變身蝴蝶,大部分蛆蟲腐朽化為垃圾,但這也正是大城市的生命力之所在。魚龍混雜、眾聲喧嘩的街頭藝術,其看點並不是所謂「美感」或「藝術性」,而是多元呈現。

《垃圾之歌——美國街頭藝術的發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鳴鏑訪談錄 的精彩文章:

鳴鏑訪談錄-上斯坦福大學雖是人生幸事,卻也沒想像中的那麼難
《權利的遊戲》架空的是英國中世紀史,憑什麼在中國這麼火?

TAG:鳴鏑訪談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