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這回將徹底斷了印度最後退路 中國因此獲得上萬億收成

中國這回將徹底斷了印度最後退路 中國因此獲得上萬億收成

06】中國精心布局30年,美國到現在才看懂,已經徹底晚了!

07】中國為何不打仗,少將揭秘,南海和釣魚島內幕令人拍案叫絕

08】七年之內、全球布局、狂砸1.2萬億!中國徹底終結美國霸權

09】西方大亂,特朗普率先「投降」,中國百年不遇的好機會來了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但水資源分布不均,南方水多,耕地面積卻少,北方水少,耕地卻多,要緩解北方的水資源危機,最簡單的辦法不就是把多餘的調給缺少的嗎?這個樸素的想法實踐起來卻異常宏大,南水北調分為東、中、西3條線,分別從長江流域的上中下游抽調水源,運送到華北西北等缺水地區,這3條調水線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聯繫,在遼闊的國土上構成了四橫三縱的布局,這等大手筆大動作,真的是前無古人還利在千秋

目前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已經將東線和中線建設完成,而西線工程因為技術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工,但是中國依然在努力的進行前期準備。

除了官方公布的南水北調工程西線工程之外,民間一直傳說有一個大西線工程,那就是將西藏的雅魯藏布江的水通過自流到新疆沙漠,最終重造一個江南的偉大工程。

根據香港媒體報道,中國工程師正在測試一項用於1000公里引水隧洞工程的技術。如果技術上可行,從西藏引水入新疆就可能成為現實。

報道提到的工程是今年8月開工的滇中引水工程,該工程輸水總乾渠線路超過600公里,將耗時96個月,動態總投資780億元。

報道援引地質學家觀點稱,如果「世界水塔」能夠以某種形式與新疆連接上,完全可以「使新疆成為中國的加利福尼亞」,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正是數十年前美國加州北水南調工程,改造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產地之一,助推美國西部開發。

新疆如果有充足的水源,就可以變成中國的大糧倉,現在好像大部分用來種棉花。有水的話,生態也會變好,可以發展高科技產業。變成新江南了。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當南水北調大西線工程使水資源到達塔里木盆地的時候,乾旱的塔里木盆地就已經成為歷史。滔滔的水,征服塔克拉瑪干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上將是耕地、森林、城市等。勤勞的中國人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創造出驚人的物資財富。我們中國的人口與資源的衝突也就成為了歷史。想一想在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地勢比較平坦,陽光又很充足的地方,注入足夠的水資源,是怎樣的效果,在這樣的地方必然是能夠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塔里木盆地處於我國領土的最西部,在亞歐大陸的中部,西鄰中亞地區,中亞地區與歐洲保持著比較近的距離;西南與巴基斯坦的北部、印度的西北部相鄰,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南亞強國。因此,水資源進入塔里木盆地,有利於緩解地球的溫室效應,有利於緩解我國人口與資源的衝突,有利於亞歐大陸東西相互聯繫,有利於我國在亞歐大陸上擴大經濟影響力。因此我們必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把塔里木的建設搞好。

根據2002年國務院批複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通過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輸水隧洞,穿越黃河長江分水嶺巴顏喀拉山,分三路(三期)每年共調170億立方米的水進入黃河上游。2006年,水利部要求將第一二期工程(第一第二條線路)水源合併,作為南水北調西線一期工程。根據項目建議書,一期工程將從雅礱江上游、大渡河上游通過320公里隧洞直接調水到黃河幹流,年平均可調水量約80億立方米。

專家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指出,從大格局上,南水北調西線建成,將形成聯繫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的「四橫三縱」巨大水網。基本覆蓋缺水的黃淮海流域、膠東地區及西北部分地區,有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對於黃河流域而言,由於調水入黃位置高,可以完全覆蓋黃河上中下游缺水區。另外,由於黃河幹流巨大的調節庫容存在,可以較方便協調黃河來水過程、西線入黃水量過程與河道輸沙用水、生態用水、工農業用水過程不一致問題,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

據測算,一期工程的80億立方米水可為城鄉生活、工業增加配置42億立方米水,確保到2030年重點城市、重要能源基地用水需求;還可向黃河幹流河道內補水25億立方米,進一步協調水沙關係,促進寧蒙及黃河下遊河道形態的改善;向黃河黑山峽生態灌區和石羊河流域分別供水9億和4億立方米,確保這一重要生態屏障地區生態系統的恢複發展。

也有一些專家指出,跨流域調水是水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只有替代方案都用完了,才應採用這個手段。一些專家認為,只有到了「三個盡頭」時,才應啟動這一方案:

一是技術盡頭。當用盡所有節水措施和增水技術,還不能解決缺水問題時;

二是經濟盡頭。當解決西北缺水問題成本高過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時;

三是承受力盡頭。當黃河受水區水資源供應達到極限,受水區社會承受力達到極限時。

「黃河之水天上來」。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組織相關課題組,對黃河源區空中水資源進行研究,提出了「空中調水」的設想。課題組發現,黃河源區每年空中水汽輸入量約8700億立方米,其中3700億立方米為空中水資源,區域降水量為680億立方米,降水轉化率為16.3%。

科研人員從1997年就開始在龍羊峽以上開展人工增雨試驗,到2011年15年間共為黃河增加了38億立方米的徑流,平均每年增加2.53億立方米。而人工增雨技術存在重大突破的可能,應加速研究並開展相關試驗。

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夢恕提交了《關於深入開展大西線調水工程論證並儘快實施第一期工程的建議》。

據介紹,第一期工程可從雅魯藏布江(YL)幹流調水100~150億m3至新疆南部,主要調取汛期洪水,以避免對已建的水電站發電、下游用水和流域生態環境造成明顯影響。首部樞紐可採用無壩引水技術,沿程採用自流隧洞輸水方式,運行管理採用智能配水系統。

王夢恕介紹,第一期工程方案有共有四大技術特點:

其一,首部樞紐採用無壩引水技術取洪留枯,順應自然,永續利用。

其二,將傳統的都江堰分水、分沙和引水防沙技術與現代取水防沙和水流控制技術相結合,利用桑日河段的開闊地形,通過江心人工島實現一次無壩分水分沙,利用彎道環流實現二次分水排沙,利用沉沙池沉沙,最後利用豎井進行取水控制,根據取洪留枯的原則設置相應的取水攔沙坎高度。即使是在枯水年和枯水期,也能滿足下游生態需水量要求,且有利於減輕下游洪水災害。

其三,輸水系統採用自流有壓隧洞輸水技術,可充分發揮西藏和新疆的高差優勢,並避免沿程蒸發。適應河道無壩取水形式,且可解決閘門受力、水錘壓力、流態銜接等技術問題,安全可靠。

最後,可採用壓力—流量自調節型豎井技術,將整個輸水系統分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單元,既可減小整個輸水系統的水錘壓力,避免水力振蕩的全範圍擴散與傳播,又能減輕輸水系統的流激振動等問題,且便於對流量的自主控制,充分調取洪水流量,結構也較為簡單。

王夢恕認為,大西線調水一期工程技術可行,生態環境影響小,運行維護成本較低。採用隧洞輸水方式,水量蒸發損失小,水質安全有充分保障。採用取洪留枯的原則,既可避免富餘水量外流,又可對下游乃至境外河段的防洪減輕壓力。

王夢恕建議儘快開展大西線調水工程的深入論證,在此基礎上儘早實施第一期工程。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者善狩 的精彩文章:

伊朗向俄羅斯提出採購戰機的請求 中國這款戰機再次失之交臂
中國潛艇再使用一項黑科技 靜音性能和續航力得到了大幅躍升
中國海軍下餃子的速度很快 055出來後這種軍艦依然沒有停止建造
中國無人機又要放大招了 這樣一來美國想趕上基本沒戲了

TAG:墨者善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