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陸「張氏祠堂」的紅色記憶

安陸「張氏祠堂」的紅色記憶

原標題:安陸「張氏祠堂」的紅色記憶


祠堂,又稱家廟、祠室,是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場所。《禮記王制》載:古代天子建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建家廟起初是貴族的特權。至明代,政府開始准許民間庶人建設家廟。明清以後,民間的家廟祠堂一般建於宗族聚居的近地,歲首年末,由族長率領族人共同祭祀。


千百年來,中華大地留下了無數大大小小的祠堂,它們是一段時期的社會禮制中心,屬於那個時期的文明範疇,具有一種神聖的文化特質。隨著時光的流逝,祠堂的地位和作用漸漸淡化消失了,許多祠堂也就不復存的。

然而,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趙棚鎮的張氏祠堂,不僅曾經是凝聚張氏宗族精神家園的祠堂,也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安北地區的第一個獨立支部創建舊址,並因其紅色淵源而流芳後世。




原張氏祠堂


張氏祠堂位於安陸市趙棚鎮趙棚街東一公里處,建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整個造型呈四合院型,共2層2堂10廳,前層為「積善堂」,後層為「祖師堂」,左右兩邊各5廳。牆壁為青磚直砌,蓋灰色布瓦。


據安陸《張氏宗譜(兩銘堂)》記載,張氏始祖伏聞公自元大德年間落籍安陸,育有十子,形成最初的十大村落,張家祠堂灣便是其中之一。



安陸檔案館的《張氏宗譜(兩銘堂)》

張氏祠堂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安北地區的第一個獨立支部創建舊址。


1926年,北伐軍鄂軍第一師第四團佔領安陸。國民黨在省立第八中學校政廳(漢東書院前廳)成立了中國國民黨安陸縣黨部執行委員會,國民黨員中,郭道同任組織部部長;江季卿、雷武存任監察委員。共產黨員中周繼英任常務委員;盛輔卿(安陸接官亭人)任工人部部長;侯潤生(安陸趙棚人)任農民部部長;明玉書任宣傳部部長。10月,共產黨員丁超群以省黨部農協特派員的身份,奉命到安陸指導農民運動。不久,周繼英以國民黨安陸縣黨部常務委員的合法身份,召集盛輔卿、侯潤生、明玉書等人,在省立第八中學(現安陸紫金路小學)校政廳正式成立了中共安陸縣委秘密支部。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安陸的農民運動有聲有色。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全縣五個區、八個獨立鄉紛紛成立了農民協會,會員達9400餘人。19272月,安陸縣農民協會成立,農運發展更快,全縣10個區、145個鄉建立了農民協會,會員近44千人。安陸北部地區的農民運動主要集中在接官、趙棚一帶,開展得如火如荼。


1927年4月至7月,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大革命失敗。周繼英在巡店第64支部領導「安南」武裝暴動失敗後被捕犧牲。盛輔卿、侯潤生在安北起義失敗後也相繼就義。一部分起義骨幹被迫轉移他鄉或潛入地下。


1938年4月,中共鄂中特委派蕭松年、王環(女)、肖依黎、童世用、陳琳川等8人到安陸以農村合作事業辦事處為依託,領導恢復黨組織工作。10月,曾在黃麻起義中受傷的汪立波奉命到趙家棚一帶進行抗日革命活動。他輾轉來到趙棚,以張家沖為中心,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再次點燃了星星之火。

1939年2月,汪立波在張氏祠堂建立了中共張氏祠堂黨支部,下設五個黨小組,黨員30餘人。這是抗日時期安北的第一個獨立黨支部,為安北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39年6月,陳少敏率領新四軍信陽挺進隊兩個中隊和新四軍竹溝留守處幹部共200餘人到張家沖與李先念會師,將鄂中、豫南的共產黨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 


張氏祠堂本是張氏宗族的祭祖祠堂,面對倭寇的入侵,以張家祠堂灣為中心的安陸趙棚人民大義凜然,放棄小家顧國家,前仆後繼、眾志成城,為中華民族的抗戰做出了貢獻,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趙家棚抗日烈士紀念碑題寫了碑名。



安陸市趙家棚抗日烈士紀念碑

者單位安陸市檔案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檔 的精彩文章:

「蔣家樓子會議」中的軍民情誼
民國宜昌民間消防組織——水龍段
漢口咸安坊小記
黃石市首個教師節
抗戰勝利後第一套印花稅票——「交通聯運圖」

TAG:讀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