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許倬云:為什麼中國人總要認祖歸宗

許倬云:為什麼中國人總要認祖歸宗

許倬云:為什麼中國人總要認祖歸宗



文 | 許倬雲

任何文化系統中,人的生命何從何去?都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近代民族學家在記錄和觀察一些當地民族文化時,這個課題,也是他們注意的重點之一:生命從何而來?每個族群自以為自己的生命來自何方?生命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談到生,也必談到死,死後,生命就消失了?還是歸於何方?到了近代科技發達時,尤其生物的基因和演化的知識比較清楚,可是證明,也在生命的觀念上儘力探討,同樣也討論,生命除了生物體可見的生命以外,那些精神的部份,到今天還是無法捉摸。一個人的肉體,發展到終點,他的物質部分,終於分解為原來的各種化學元素,但他留在世界上的記憶,究竟是不是生命的一部分?這一連串的問題,是我想要提出的課題。然而,「生命」兩個字太複雜,也太玄奧,我不敢期望能滿意地回到自己提出來的問題。只盼望,在這個課題方面,引發讀者們的好奇和進一步的思索。


我所討論的生死問題,當然不在生物意義層面,而在信仰層面。楊慶堃先生,《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一書,特別指出,中國的宗教信仰,與西方猶太基督信仰的最大差別,乃是在於中國人講宗教情緒,以及與其有關的儀式,都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Mircia Eliad 曾經指出,討論宗教問題,聖(sacred)與凡(profane)的間隔,是個重要的項目。然而,如楊先生所指出,在中國卻是聖與凡融合於日常生活。當然我們必須理解,中國並不是沒有制度化的宗教,外來的佛教與本土的道教,以及後來的基督教和回教,都是制式化的宗教系統,兩者混合,在各個時期和各個地方,又都有民間的信仰系統,這都是制式化的宗教,只是,在生死方面,中國人將社會的倫理,與精神的信仰,揉合為一,形成了楊先生指出的融合現象。


我曾經將中國的宗教信仰,界定為神祇和祖靈兩套主題,在生死問題方面,祖靈的成份毋寧更為重要。不過,如果我們回溯到遠古時期,以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遺址為例:牛河梁的山脊上有女神廟,其中祀奉女子的大小塑像,強調少女、孕婦和老婦三階段的型態於一體,這是代表生殖的力量。下面不太遠的地方,則是一個方圓相迭的三層台,應當是祭天所在。其附近,又有顯然是族群領袖的墓葬。墓葬和祭壇,都有許多無底的陶制圓管,圍繞著遺址,我的解釋,這些陶管象徵著天和地之間的相通。牛河梁遺址的這些禮儀設施,兼具祀天的神祇信仰,和敬祖的祖靈信仰。二者並存,其實一直到後世,都沒有完全分開。下文討論到漢代墓葬中的墓卷,就同時包括生死的延續,和天神與靈魂之間的聯繫。


回到生死問題的主題,中文的「生」字,演化為生命的「性」和姓氏的「姓」,這一個特色,只有象形文字可以清楚明白的顯示,若以拼音文字而論,就比較拐彎抹角,不容易表現,生命集體和個體的雙重意義。姓氏的「姓」,從「女」,從「生」,說明了生命有親緣的集體意義。我們現在的百家姓,當然已經不只百家了,其實並不只是「姓」而已,其中包括無數「氏」,是「姓」的分支。最初的「姓」,如李玄伯先生指出,其實與美洲印地安人的圖騰意義相當類似,表示這一族群共同稟賦的一些特徵。舉例言之,印地安人的部族,有的稱為熊部族,有的稱為鷹部族,自認為是具有神性的熊和鷹的後代,而且因此,稟賦了這些圖騰標誌神物的神性。以中國古代的姓而言,渤海地區的太昊姓「風(鳳)」、少昊姓「摯(鷙)」,都有鳥類的名稱,也就是他們的圖騰。所以,左傳(昭公17年)郯子告訴魯侯,他們自己的祖先,少昊之時,所有的官稱和部落名稱,都是以鳥為名。後來,殷商姓「子」,是一個小孩降生的形象。殷商降生神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也說他們是玄鳥(燕子)的子孫。其實,朝鮮高麗的好大王碑,也記載其祖先來源是日光映照和鳥卵降生。滿清的祖源傳說,據說是三位仙女,在池中游泳,其中一位吞食了一隻飛鳥銜來的朱果,生下布庫里雍順,他就是滿州人的祖先。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中國古代的姓,姜、姬、娰,也具有類似意義。以姬姓的周人為例:他們的女性祖先,姜嫄,踐踏了巨大腳印,因而懷孕,生下棄,周人的始祖。一些圖騰轉換成為部族的代表名稱,這一部族也就繼承了圖騰具有的特性。當然,圖騰的意義,和今天的基因觀念,完全不一樣,我們卻也無妨認為圖騰觀念轉化為姓,就隱含了一個族群,從開始就繼承,或者他們自以為已經繼承共同的「稟賦」。因此,一個人天生的稟賦,既是集體的,也是個人的。凡此稟賦,有屬於肉體方面,也有屬於精神方面,後者也許類似我們所謂「性格」,不過在古代,歸之於天賦的特點。各處人類社會,都會有社群的出現,因為人能在眾生之中,居主導地位,就是因為人能合作,結合為巨大的力量。人群的結合方式,以自然生殖單位,也就是夫婦、親子、家庭,作為最基本的單元,然後擴大為宗族,或者地區社群。只是,在中國的社會結構,大概由於長期以來,以農耕為主,安土重遷,家庭擴大為家族,也一定是以聚集於一地為基本方式。這樣的族群,如上所說,會以共同稟賦,作為群體結合的基本認識。於是,生命的集體性,就落實在社會倫理的範疇之內,也呈現於神祇與祖靈的結合。


殷商考古學的資料,既有墓葬和居住遺址,也有卜辭的文獻數據,這兩個項目配合,使我們對於商代的祖靈觀念,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商代的王室大墓,以棺槨為中心,四周圍有殉葬的嬪妃與臣僕,也有全副武裝的衛隊,大墓四周,又有整齊排列的武裝部隊,整個陵墓的形制,宛然是往者生前,宮殿或者行帳的格局。陵墓的安排,也是按照輩份,共同埋葬於幾個墓區。這是將生前的情況,延長到死後,生死之間,是延續的。卜辭之中,提到占卜的問題,也經常會將生者遭逢的困難與疑問,藉占卜的手段,詢問先王先公,或者要求先王先公的保佑與護持。卜辭之中,也常常提到一種帝祀,雖然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帝祀的具體內涵,一般言之,大概是以燎火向上天祭祀。如果這種解釋合理,則先王先公就可能代替生存的後裔,向上天的主宰「帝」,以祭祀的方式,取得「帝」的護佑。神祇和祖靈,終究還是同被尊敬的對象。


在人間倫理方面,一個族群的延長,是父子祖孫相承的親緣系統。從《詩經》時代開始,中國人對於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就是從幼兒時代的感情成分開展,《詩經》「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形容父母撫育、愛護子女的辛苦。如何將這感情,最後移轉到父子倫理?孟子的努力值得一提。孟子所謂四端,認為是人倫理的天性,其中兩個例子,一個例子是兒子在父母死亡以後,看見父母的遺體,暴露腐壞,心有不忍,回去找工具,將遺體埋葬 。另一例子,則是有人看見幼兒,在水井附近爬行, 並不因為孩子與自己有任何關係,卻是因為心有不忍,將幼兒抱到遠離水井的安全地方。孟子認為,這種惻隱之心,乃是「仁」的開始。從惻隱之心,才延展為羞恥、辭讓、和是非之心,成為仁、義、禮、智的源頭。從心理學上著眼,將心比心,則以生理的親子之情作為基礎,建構人間社會眾人共存的基本原則。

符合心理學上感情的投射,《禮記》的《祭儀》,形容祭祀時,雖然父母不在了,卻是要遙想父母生前的音容,似乎聽見他們的腳步聲,聽見他們的呼吸咳嗽聲,以這樣的心情,獻上祭品,行禮致敬。這才是祭親如親在,祀神如神在,也是將心比心的基本原則。其中,並沒有任何理性的成份,只是感情的投射。


青年人到了十六歲,女子可以出嫁,男子可以進入社會。古代的中國,在這個時候,就以冠禮和筓禮以慎重的儀式,改換青年男女的服裝和打扮,告訴他們,這是人生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從此以後,他們將如同他們父祖一樣, 繼承個人作為社群和社會一員的責任。成年禮的戒持,提醒他們不要愧對了父母對他們的愛護、盼望和期許,也不要損傷了家族的聲譽。這種告誡的方式,到今天中國人的家庭,都還是父母叮囑子女的常用詞句。這些儀禮的基本,也就是透過親子之間生理性的延續,提醒他們親子感情的成份,延伸為對社會的責任,既有此刻的參與,也有未來的延伸。


到了老年,身體衰弱了,個人對社會的參與退居二線,將自己的責任,交付給子女。以農業生產的情況作為比喻,男子力田(力和田合起來就是「男」),女子安家(女和屋頂就是「安」),這是成年夫婦,構成家庭的基本方式。在人的壯年時,成年的男子推犁,他的老父曾經是推犁的男子,改換工作,牽引耕牛,兒子在後面負擔重勞力的推犁;等到這個壯漢自己的孩子大了,少年代替了祖父,擔起引牛的工作;再過一陣,引牛的少年和推犁的父親,交換位置,當年的壯漢,將推犁的重任,交給已經成長的青年,已經將近衰老的自己,站在牛前,如同他父親當年一樣,引導牛的方向。這一代又一代,繼續不斷,將生產的任務,更替交換。在農村社會,老年人的經驗,是有價值的,他們知道天時氣候,知道作物生長的情況,這些經驗,一代又一代,由父祖傳授給子孫,於是老年人在地方上備受尊敬。老年人的閑暇比較多,他們照顧孫兒,其中不僅有養和護,也有教導和傳授知識的任務。於是,族群延伸和社會的繼續,都可以在倫理的體制下,能以實踐。以上所述,乃是從生命本身,經過宗教情緒,轉化為儀禮,又具體呈現為倫理,而構成了一個穩定的社會。這一個過程,在古代就進行,而中國繼續存在,但至少二千年之久。一個安定的社會,人口滋長,穩定地增加,組合了一個世界上最龐大的人類群體。中國的廣土眾民,也因為有這樣的安排,才能繼長增高,延續不斷。


精神方面,古人相信,除了氣血有關的個人生命,還有精神有關的魂魄。「魂魄」二字,今日連用不分,在古代,這有所分別。「魄」必須居留在身體之內,「魂」卻是代表一個人看不見的自己,「魂魄」與肉體的生命,一般講來應當是同步出生、衰老、死亡,而至消失。精神與肉體不能同步共存時,肉體消失了,而魂魄還沒有到消失的地步,魂魄無所依,則成為厲鬼,即使二者同步進行,人的肉體死亡,魂魄還是必須要有所依歸---這就是殯葬制度的出現。


《左傳》昭公七年,有一段關於厲鬼的故事,是古代人對魂魄無所依靠時,成為厲鬼的解釋。當時鄭國,有兩派貴族,為了權力而激烈鬥爭,要爭權的一派,發動突襲,殺死了還在酒醉未醒的執政大夫伯有。過了幾天,鄭國首都的街上,不斷驚傳伯有披甲呼叫,某一天要殺死那一個敵人。這樣的擾嚷,驚動了市面。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鄭國的子產,當時鄭國最有學問的人士,回答晉國大夫對於這件事情的詢問。子產的回答,魂魄無所歸依,就會成為厲鬼。而伯有的家族,三世執政,家族旺盛,人口眾多,子產解釋: 這種家族,「取精用宏」,精神肉體都很旺盛,忽然被殺,他們的精神部分,並沒有隨著肉體衰弱,因此化為厲鬼,驚動人間。這一段解釋,在中國宗教史上,經常被人引用,說明魂魄與肉體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一個集體的稟賦,不只得自先天,也可以在後天獲得,有強弱變化,或者資源和權力厚多的,其魂魄和肉體都會強健,反而言之,沒有機會掌握足夠的資源,精神肉體都比較衰弱。如何在人肉體死亡後,適當地安置魂魄?就是重要的人生課題。

我們先從古代處理死亡的過程,觀察他們對魂魄的觀念。《儀禮》、《士喪禮》和《禮記》、《祭儀》等章節,都對於人死亡時的處理方法,有詳細的敘述。人斷了氣,第一步,喪家帶著新死者的衣服,爬上屋頂,呼叫新死者的名字,請他回來。三次叫不回來,就以衣服放在原來的寢床上,使魂魄有所依附。同時,立刻招手,準備一副旌旗,上面寫著死者的名字,插在一小鬲粥上(後世則是插在一碗米粒中),使魂魄有所依靠。然後,等到木製的牌位完成,在牌位上寫下死者名諱,這一個牌位,從此代表死者自己的靈魂,使死者有所棲附,(到了近代,中國喪禮中,還有「穿神點主」的儀式,也就是以其子孫,刺指滴血,作為神字的一直和主上的一點,其意義乃是以其子孫血液,代表死者本身的生命)。這一串過程中,用來形容魂魄依附的動詞,常有「棲」字,也就是鳥類棲息的同一字眼,似乎隱含著,魂魄是和鳥一樣,飛翔而必須有棲息之所。在我年輕時,經歷過祖母的喪禮,喪禮辦完後,第七天,稱為「回煞」,據說,那時魂魄以大鳥的形體回來。道士會觀察地上預先灑上的灰土,指出那是鳥爪的痕迹:凡此儀式,只是中國民俗信仰中,對魂魄的具體形象,比擬為飛翔的鳥類,乃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存在。


死後的埋葬,在中國所謂「入土為安」,按照古代的典籍,魂歸於天,魄歸於地,魄還是和死者的遺體共存的。在漢代墓葬中,經常出土殉葬的文書,所謂墓卷,也有些稱為鎮墓文,或銘刻於鉛版、陶片,或書寫於木牘、竹簡。這一類的文書文字,有各種的形式,但大致的內容,相當一致。墓卷說明,這一塊墳地,從原主購買,有證人、有地價,更重要的是說明,在這塊土地上,如果有其他屍首存在,就應當做死者的奴婢---這說明,土地的排他權。更複雜的墓卷說明,會將這塊墓地的購置和埋葬權利,連帶敘述,上通天庭,下到地下世界,各級的神界官吏,而且文書也會提到,是地上的丞,行文地下丞,或者下文地下的里長等等,宣示死者對這土地的主權。更複雜一點的,要說到隨葬的明器,以備死者日用起居的需求。屬於鎮墓文的文書,內容又更為複雜,其中會提到,埋葬的黃豆種子等物,作為死者在另一世界開發必要費用的零用錢。


漢墓出土不少明器,大致是一棟房屋,比較複雜的,是相當完整的院落,包括豬圈、田地、池塘,這些都是供給死者,在另一世界的生活需求。當然,帝王貴族有更完整的全套設施,例如,秦始皇不僅墓頂上享殿面向東方,象徵秦始皇還在君臨整個中國,而且地下成千成萬的兵馬俑和文官武將,時時準備為始皇帝征討各地。後世每一個帝王的陵寢,是有豐儉的差別,基本上都有前殿後寢的規模,也有沿著墓道站立的文武百官和石像生,象徵帝王的威權,和他死後舒適的生活。凡此安排,都說明了:中國人死後,是生前的延伸,中國人心目之中,在佛教進入中國以前,人的生命是一代、一代延續下去,而且每一代都是從這個世界,延伸到地下的世界。

許倬云:為什麼中國人總要認祖歸宗


漢代陶制庭院


相對言之:基督教的信仰,有最後回歸上帝和天堂;回教的信仰,天堂是 人間夢想的酒池肉林、鮮花美女;民間的佛教,也有七寶樓台和飛天仙女。中國的民俗信仰,天堂是神界的天地,和天官天吏工作的地方,不是我們常人安息之處。「入土為安」,只是說明,生前的生命,在地下還是過著與生前一樣的生活,永遠安息。


中國古代關於天、人、地三界的界劃,也有考古的證據,可做說明。湖南馬王堆楚墓出土的絹畫,最上面一層是一棵通天的大樹,樹上有十隻金烏,代表天界。這棵大樹的根,穿透人間,直達地下世界,地面以下,是墓主和他的仕女的形象,更下一層,則是大樹的樹根,植根於黃泉。黃泉下面,還有幾個力士,撐起整個宇宙。四川三星堆遺址,也出土了一株青銅的大樹,樹上有許多大嘴鳥,可樹根如何安置,我們不知道,這種大樹的形象,假如按照Mircia Eliad 的解釋,乃是生命之樹,與高塔大山的象徵相同,都是聯繫上界、天界和地下的通道。 中國民俗信仰中,有一棵通天大地的桃樹,桃根有個開口,就是下到地下世界的通道。同樣地,自古以來,以至於今日,泰山是中國民俗信仰中的聖山,漢代的泰山,管生也管死,漢代所謂「泰山都尉」,是泰山的主管,在後世道教的信仰,泰山是玉皇大帝的座山。這是通天的部份,漢代鎮墓文中,常見歸於泰山的說法;魂歸於城父,魄歸於蒿里,魂應當在泰山等候天界的差派,魄在地下的蒿里,永遠安息。


在地下世界得到永遠的安息,是眾人的願望。戰國到漢代,《楚辭》中的《大招》和「招魂」兩篇,都是以叫魂的方式,告訴死者東、南、西、北,四方,都不能去,那些地方都有各種吞食靈魂的精怪和異物。呼召靈魂回到家鄉,在那裡有替他們安置的亭台樓閣、有佳肴美酒,還有侍女僕役,使他們生活舒適自在。如此方式的勸說,正是說明了中國人對死後世界,看做是人間永遠的延長,一個永不再進行的停格。


佛教傳入中國前後,中國本身的生死觀念,已經有些改變,「太平經」代表的前道教宗教思想,已經具有平生功過,難逃裁判的觀念。一個人的行為,即使生前可以逃過官府的裁判,但是死後,卻逃不開神界和陰間的裁判,對生前的善惡行為,有所報應。東漢晚年,顯然佛教已經進入中國,在佛教經典中,並不十分強調的死後裁判,卻是引發了中國人對死後必須面對裁判的信仰。巴蜀地區的天師道,無論承襲太平經傳統,還是接受佛教影響,認為死者要對生前的行為負責,死後的懲罰,比生前世界面臨的官府,更為嚴格,而無所逃避。東漢晚期鎮墓文,有幾篇包括了死者的行為不要連累生者的語句,所謂「承負」,這一觀點,已經和春秋戰國時代,生者、死者禍福一貫相連的理想,有所不同。死者的過失,由死者自己承當,不能讓生者替他擔負罪責。


在新石器時代的宗教觀念,有對於自然的畏懼,和對於祖靈的觀念,這就分別為兩個傳統,一方面是神祇,一方面是祖靈。到了殷商時代,顯然祖靈的信仰,強於自然的信仰。究竟何時開始轉變?在史料方面看,未嘗沒有可見的線索。


國語,楚語:「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蒸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 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荐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這一段話,所謂絕地天通,就是像人間和神庭,劃分兩半,神庭方面,是延續了崇拜自然而畏懼自然的巫覡傳統,而祖靈的崇拜,則呈現為本章主要部分,所謂慎終追遠,以擬血緣團體的延續性為主要關懷。對祖宗說話,不需要經過巫覡,因為子孫和祖宗有血緣的聯繫,其溝通可以透過親情的擴張,使祖宗在另外一個世界,代表子孫向神祇們請求庇護。然而,崇拜神祇的宗教情緒,並沒有消失,只是神與人之間以祖靈作為媒介,在下一章討論中國傳統或宗教時,神與人的關係,還會有更清楚的敘述。


鎮墓文、墓卷之中,又出現各級神祇,似乎他們都具有管轄冥事的權力。這一現象,應當是與秦漢以來,官僚制度完備,其中官府代表的公權力,所有的臣民,都有一貫的權威,理論上,無論貴賤都要對他自己行為負責任,於是,生前僥倖逃避的罪行,死後的地下世界或是地下的官府,加以裁判或懲罰。相當有趣之處,有一篇鎮墓文中,顯然是為了應付「承負」的責任,在殉葬的器物中,有人蔘幾株,作為被懲罰代替死者受刑的代表!這種安置,也充分說明,中國人對地下世界,看做是生前世界的延伸和繼續。這種生死一貫的觀念,與猶太基督教思想,死後是在神的世界安息,直到最後一日,還是面臨審判,兩者的區隔,相當明顯。


佛教思想是有報應,呈現於轉世的結果,例如,生前犯了殺劫,轉世要受殺劫之苦,這是自身經過輪迴,歷經種種報應。中國古代家族禍福一貫,則是中國所謂「子孫報」,與「來世報」和「現世報」並行。「來世報」顯然是佛教的影響,「現世報」則是此生未了以前,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此生報應不到,善報及於子孫,惡報也禍延子孫。家系的共同責任,是同族整體性的體現。


關於生死問題,中國傳統的觀念,也和其他地區的人類類似,也不免有永遠不死的憧憬。「山海經」是一部陳述人間以外神奇世界的書籍,大約是戰國至秦漢間作品,各個部分,未必同時成書。從該書將世界劃分成幾個同心圈,分別為山經、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中山四周有四山,山外有四海,更外面一圈則是海外,東南西北都有特定的方位。「山海經」敘述,將各種山妖水怪,奇禽異獸,都安置在這些山與海的各處。在這些地方,也有各種永遠不死的神祇,各有各的超異能力,也有一定的管轄權力。這許多神祇,並沒有神庭的組織,似乎各在各控制的範圍內,行使他的特異能力。巫覡在這些神怪旁邊,又有一定的能力,可以通靈,也可以使用一些法器或靈物,影響這些神祇。


在「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東有巫彭、巫只、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持不死之葯以拒之。」這些大巫據有法力,能持不死之葯,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旁人。這些大巫的名字,有些有曾經出現於其他古書,可能是古代關於著名巫師的記錄,投射為「山海經」中的著名大巫。關於不朽的理想,在後世道教也是重要的觀念,在下一章中,會有更多的討論。


另一種有關不朽的記載,則是「山海經」中,有些神人,例如「刑天」,在「山海經」中,「刑天」是向天神挑戰的英雄,他被天神擊敗後,雖然斬首,他確實並不招降,以乳為眼、以臍為口,仍舊手持干戈,繼續挑戰天神。陶淵明在「讀山海經」,第13:「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這首詩中,還特別表彰失敗英雄。在中國的歷史上,這種同情失敗者的情操,其實並非罕見。關於這一現象,下一章會有更多的討論。


最後應當提起,儒家「三不朽」的觀念,《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叔孫)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三項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是人所留下的影響,而並不是人生物性的永遠不朽。儒家(《論語》,,季氏、衛靈公),將不朽的觀念,升華成為偉大人品,留在人間紀念。這個類似宗教的情操,卻又不帶著任何宗教的神奇性,乃是儒家人間性質,能夠提出的最高境界。呈現於民間信仰中,鄉里之中,令人欽佩的人格,台灣閩南語所謂「人格者」,他們死後,還是經常會被人懷念。中國許多地方的土地神,常常在一般人的傳說中,是某一位剛死去不久的「人格者」,被任命成為當地的保護神。一些土地廟,每過一陣,可能要重新塑造一個神像,而是某一個「人格者」的形象,作為參考。孔子自己,在後世被稱為「萬世宗師」,而在科舉未廢的時候,文昌是讀書人祭拜的對象:這些就代表「立言」的的不朽。在地方上,曾經有建設的功勞,也會永遠被人間記憶,視之為神。建設四川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和創建蘇皖防水工程的張勃,(號為「張大帝」),都是立功者,被千秋萬世,奉為神明的例子。

許倬云:為什麼中國人總要認祖歸宗



李冰父子像


以上提出的許多現象,乃是傳統的中國社會,對於生死的見解。在我一生前半段所見,還是和傳統距離不遠。 最近這幾十年來,中國的變化極大,尤其在中國大陸,經過多次的反覆革命,在儀式和理念方面,傳統的生死觀念,都已經完全改觀。不過,在台灣與海外的華人社會,雖然一些過去實踐的禮儀,都已經簡化,或者修改;在情緒上,慎終追遠,崇功拜德的理念,仍舊存在。以上所說古代的民俗信仰,一直延伸到今天,大體上還存在,所以近代的喪禮,還有焚燒各種紙紮器物的習慣。


在我的這一代,父母的忌辰,還擺供紀念。在家鄉,新年時期,除夕和元旦,清明和冬至,都祭祀祖先。我家自從抗戰時期,離家客居, 先父手書直系祖先名諱掛軸,每逢年、節懸掛遙祭。我們弟兄,遷移美國,每家也都有歷代祖先名諱掛軸,至少在除夕和元旦,遙祭先人:凡此習慣,其實和漢代的明器、地下的寢宮,其意義是祭親如在,事死如生的一貫態度。

許倬云:為什麼中國人總要認祖歸宗



炎、黃二帝像


今天台灣的人民,大多是移民後代,他們家中,往往有祖先牌位,牌位背後,有一滑板,書寫祖先原鄉地名,歲時祭祀,不忘根本。台灣的鎮市、農村,如果當地人家有喪事,喪家可以封閉一條街道,搭棚接待親屬,辦理大事。焚燒紙紮冥器,(包括房屋、汽車、傢具、衣物、電視、計算機…),以供死者地下使用。以我自己個人所見,在美國的華人,沒有祖墳可上,甚至於沒有祖宗譜系的記憶;然而,在生活之中,親子的感情,還是延伸為一家三、四代親密的感情。不僅親人之間,互相關懷,同城的華人朋友之間,也是守望相助,互相支持。


海外華僑,離家已經數代,仍舊繫念祖先。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華僑墓園,墳墓的前後,還有類似享殿的建築,足以使掃墓的人,可以在內休息度假。墓前還有石刻或水泥的自用汽車.。我曾經訪問過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當地有延續數百年的華人墳山,幾乎每天都有人在祭掃祖墳,獻禮致敬。馬六甲的華人小區,有一棟大樓,最上層是供奉媽祖的殿堂,下面各層都有同姓的宗親會,各佔一間房間,供奉先僑的牌位。馬六甲的華人小區,據說,已經存在八百年;十多年前,訪問該地時,黃昏時刻,漫步華人街的石板路,宛然可見明清時代的門聯和門窗牆雕塑。那一時空停滯的印象,至今猶如目前。


中國人的宗教情緒,並不一定依附在建制性的宗教系統及其有關儀式,而是普遍地融合與包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從生和死的問題,延伸為祖先的記憶,凝聚許多個人為宗族團體,而宗族與宗族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親情成分,中國文化中,遂有了「同胞」的觀念。直到今日,「炎黃子孫」還是中國人互相聚合的口號。中國幾千年來,以農耕為本,精耕細作的農業,共濟合作,促使村落小區,成為大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同姓經常居住在同村,鄰村之間,又有彼此的婚姻關係。這些線索,將中國文化涵蓋的社會,聚集為一個世界最龐大的共同體。本文所述,也就是維繫這個龐大共同體的一些宗教情緒。


【注】本文原標題為《生命的意義》、題圖為馬六甲華人社區。


【作者簡介】


許倬雲|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張鳴:一個喜好名氣又愛惜羽毛的北洋督軍
王勤伯:齊格蒙·鮑曼遺言——移民是歐洲社會問題的替罪羊
王笛:民國婦女歧視史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帶您認祖歸宗,中國所有姓氏查詢大全
非洲女孩來中國「認祖歸宗」,整個島都是中國人?自稱鄭和下西洋後裔
此國稱是中國的後裔,拿出實證只想認祖歸宗
百萬日本人到中國認祖歸宗,基因結論出人意料,中國要警惕
韓國篡改歷史世人皆知,這次韓國人到中國「認祖歸宗」此事當真?
韓國人稱李白、老子是他們國家的!歡迎來認祖宗
一非洲女子稱是中國人,還帶著鄭和下西洋證據,準備回國認祖歸宗
非洲女孩來中國尋親,自稱中國後裔,專家驗證後終認祖歸宗!
韓國人表示:後悔拋棄漢字,請求回頭,認祖歸宗!
日本來到中國尋認祖先,大家認同嗎?
千頌伊的祖上也是河南人?大批韓國人曾來認祖
郭德綱認祖歸宗,給二兒子取名叫郭汾陽,原來他是這裡人!
百萬日本人來中國認祖歸宗,真的有華人血脈嗎?專家給出結論
杜海濤給權志龍下跪之後,韓國人說他認祖歸宗了,真是可笑
韓國人總是來中國認祖宗,但他們歷史上就是查不到,原因很簡單
江蘇村民稱祖先是趙匡胤,拿出千年族譜,數十萬韓國人前來認祖宗
成龍終於回大陸老家認祖歸宗了,讓人感慨
日本人要認祖歸宗,稱秦始皇是他們祖先!波多野結衣是他後代
百萬日本人到中國認祖歸宗,真跟咱們有血緣關係嗎:專家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