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哪位將領血戰日寇數次大捷:被贊「現代關公」

哪位將領血戰日寇數次大捷:被贊「現代關公」


哪位將領血戰日寇數次大捷:被贊「現代關公」



張自忠。

在北京只有三處以現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即東城區的張自忠路和西城區的佟麟閣路、趙登禹路。這三位都是為國捐軀的抗日名將。


在我們生活的京華大地上,曾經湧現出大批愛國主義民族英雄,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彰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英雄風貌。本報與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系列報道「京華英雄」,每周一期,熱血閱讀,英氣傳承。


【人物小傳】

張自忠(1891—1940)


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1914年投筆從戎,入馮玉祥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市長。1938年10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5月,被授予上將軍銜。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


重創日軍開創抗戰首戰績


殉國前,張自忠已多次取得對日作戰的驕人戰績。1938年3月的兩次臨沂戰役是抗戰全面爆發後他打的第一仗,勝利來之不易。


第一次臨沂戰役中,張自忠率部一晝夜強行軍180公里馳援魯南軍事要地臨沂。14日凌晨,張自忠指揮全軍暗渡沂水,向日寇「鐵軍」的精銳第5師團右側背發起攻擊。日軍被迫放棄正面攻城,轉而對五十九軍作戰。雙方展開混戰,短兵相接,幾度形成白刃戰。戰至16日,戰區認為五十九軍傷亡過重,建議撤退。但張自忠堅持作戰,他說:「我軍傷亡很大,敵人傷亡也大。敵我雙方都在苦撐,戰爭的勝利,決定於誰能堅持最後五分鐘。既然同敵人幹上了,我們就要用精神和血肉拚命干一場,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16日夜10時,五十九軍發起空前猛烈攻擊,拼殺至17日凌晨4時,攻克日軍全部主陣地。同日,守軍龐炳勛率第四十軍抓住有利戰機,率部猛襲日軍側背。18日張、龐兩軍從東南西三面夾擊日軍,經過晝夜血戰,精銳第5師團終被擊潰。張、龐兩軍共殲敵4000餘人,張部消滅了3000多人,其中包括日軍大佐、中佐和大隊長各一名。五十九軍也傷亡慘重,成建制戰死的有一個營、三個連。

數次大捷被日軍稱為「活關公」


3月22日,五十九軍奉令到達費縣縣城。板垣征四郎聽聞張自忠部他調,又向臨沂發起第二次進攻。龐炳勛孤軍應戰,被迫退守臨沂以東,並頻頻發出求援急電。23日晚,五十九軍不顧往返辛勞,奉命又以強行軍回返臨沂。30日發動反攻,板垣征四郎丟棄了大衣和手杖,落荒逃命。第二次臨沂戰役勝利結束。兩次血戰,五十九軍傷亡慘重,僅連長就傷亡120名。張自忠與龐炳勛兩次打退號稱日寇「鐵軍」的板垣師團,殲敵5000餘人的兩次臨沂戰役成為台兒庄會戰的另一個主戰場,徹底粉碎了板垣、肌谷兩師團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致使肌谷師團孤軍深入,後被李宗仁部隊圍殲,從而取得台兒庄大捷。


1938年10月,張自忠由第五十九軍軍長升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後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初,張自忠指揮所部接連在鄂北進行了4次中小規模的戰役,殲敵不下4000人。其中二月的京山之役戰績尤佳。1939年5月2日,國民政府授予張自忠上將軍銜。


1939年5月,隨棗會戰開始,張自忠率部取得「鄂北大捷」。12月,又率右翼兵團殲敵4500餘人,取得「襄東大捷」,中國老百姓美稱他為「活關公」。此後,張自忠的勇猛善戰也受到敵軍的尊敬,被日軍冠以「現代關公」和「活關公」的稱號。(關羽在中國被美化成武聖人,在日本則是戰神的象徵。)


威猛善戰日軍亦佩其武德

1940年5月1日,棗宜會戰打響。張自忠親筆寫信,告諭五十九軍各師、團主官: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5月7日拂曉前,張自忠率部奔赴河東戰場,這是繼1939年「四月攻勢」、隨棗會戰和冬季攻勢之後,張自忠第四次過河督戰。


15日拂曉,張自忠僅率2000餘人截擊日軍。張自忠原計劃對日軍形成反包圍,他在裡面,他的主力部隊38師、180師在外邊再包一層,從而打一個殲滅戰。


16日,援軍沒來,而日軍援軍5000餘人趕到,包圍了張自忠。敵我雙方多次廝殺,血肉橫飛。張自忠身邊僅余不到千人。官兵視死如歸,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附近山頭得而復失多次。由於兵力過於懸殊,張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轟成一片火海。

這時西渡漢水,或東撤大洪山,均可脫離險境。部下多次勸張自忠退走,均遭到堅決拒絕,中午時,張自忠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戰至下午2時,張自忠部只剩數百官兵,手槍營士兵一面衝上去抵擋日軍,一面高喊:「總司令快走!總司令快走!」不料,喊聲引起日軍的注意,日軍更加緊了圍攻。


戰至下午4時,部隊傷亡殆盡,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卧倒在地仍堅持浴血奮戰。1940年5月16日下午4 時,一代抗日名將張自忠身中6槍、壯烈殉國。


湖北省宜昌市檔案館收藏了一本侵華日軍戰地記錄《231聯隊史》,作者是侵華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1軍團39師231聯隊原隊長浦銀次郎,投降時任宜昌警備司令官、陸軍少將,戰後被遠東國際法庭判處無期徒刑。《231聯隊史》詳細記載有張自忠戰死疆場的悲壯一幕。


壯烈殉國舉國哀悼悲親人


張自忠犧牲後,日軍感佩其忠勇,列隊脫帽向遺體敬軍禮。日軍盛殮將軍遺體,葬於土坡上,墳頭立一木牌,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蔣介石得知張自忠殉國後,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與日軍激戰後,18日上午,張自忠遺骸運抵三十三集團軍總部,將士痛哭相迎。副總司令馮治安含淚查看將軍傷勢並重新收殮遺體,後率眾舉行莊重的祭奠儀式。


此後將軍遺體由陸路運至宜昌,停靈東山寺,事先並未公布。消息一經傳出,宜昌民眾不期前來祭悼者逾數萬人。敵機在上空盤旋轟鳴,卻無一人躲避逃散。28日晨,靈柩運至重慶,蔣介石、馮玉祥等軍政要員肅立碼頭迎靈。國民政府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當天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隨後,國民政府在重慶北碚雨台山為張自忠舉行下葬儀式。蔣介石題詞「勛烈常昭」,李宗仁題詞「英風不泯」,馮玉祥題詞「藎忱不死」。8月,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盡忠報國」的輓詞。


張自忠在5月7日赴河東戰場的前一天,也就是6日晚,親筆給馮治安留下臨陣遺囑:「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1944年,在馮玉祥的幫助下,張自忠的女兒張廉雲從陝西武功縣的西北農學院轉到重慶北碚的復旦大學繼續念書。每周日不上課時,張廉雲便步行幾里至梅花山張自忠墓園。


在北京只有三處以現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即東城區的張自忠路和西城區的佟麟閣路、趙登禹路。這三位都是為國捐軀的抗日名將。


在我們生活的京華大地上,曾經湧現出大批愛國主義民族英雄,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彰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英雄風貌。本報與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系列報道「京華英雄」,每周一期,熱血閱讀,英氣傳承。


【人物小傳】


張自忠(1891—1940)


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1914年投筆從戎,入馮玉祥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市長。1938年10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5月,被授予上將軍銜。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


重創日軍開創抗戰首戰績


殉國前,張自忠已多次取得對日作戰的驕人戰績。1938年3月的兩次臨沂戰役是抗戰全面爆發後他打的第一仗,勝利來之不易。


第一次臨沂戰役中,張自忠率部一晝夜強行軍180公里馳援魯南軍事要地臨沂。14日凌晨,張自忠指揮全軍暗渡沂水,向日寇「鐵軍」的精銳第5師團右側背發起攻擊。日軍被迫放棄正面攻城,轉而對五十九軍作戰。雙方展開混戰,短兵相接,幾度形成白刃戰。戰至16日,戰區認為五十九軍傷亡過重,建議撤退。但張自忠堅持作戰,他說:「我軍傷亡很大,敵人傷亡也大。敵我雙方都在苦撐,戰爭的勝利,決定於誰能堅持最後五分鐘。既然同敵人幹上了,我們就要用精神和血肉拚命干一場,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16日夜10時,五十九軍發起空前猛烈攻擊,拼殺至17日凌晨4時,攻克日軍全部主陣地。同日,守軍龐炳勛率第四十軍抓住有利戰機,率部猛襲日軍側背。18日張、龐兩軍從東南西三面夾擊日軍,經過晝夜血戰,精銳第5師團終被擊潰。張、龐兩軍共殲敵4000餘人,張部消滅了3000多人,其中包括日軍大佐、中佐和大隊長各一名。五十九軍也傷亡慘重,成建制戰死的有一個營、三個連。


數次大捷被日軍稱為「活關公」


3月22日,五十九軍奉令到達費縣縣城。板垣征四郎聽聞張自忠部他調,又向臨沂發起第二次進攻。龐炳勛孤軍應戰,被迫退守臨沂以東,並頻頻發出求援急電。23日晚,五十九軍不顧往返辛勞,奉命又以強行軍回返臨沂。30日發動反攻,板垣征四郎丟棄了大衣和手杖,落荒逃命。第二次臨沂戰役勝利結束。兩次血戰,五十九軍傷亡慘重,僅連長就傷亡120名。張自忠與龐炳勛兩次打退號稱日寇「鐵軍」的板垣師團,殲敵5000餘人的兩次臨沂戰役成為台兒庄會戰的另一個主戰場,徹底粉碎了板垣、肌谷兩師團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致使肌谷師團孤軍深入,後被李宗仁部隊圍殲,從而取得台兒庄大捷。


1938年10月,張自忠由第五十九軍軍長升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後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初,張自忠指揮所部接連在鄂北進行了4次中小規模的戰役,殲敵不下4000人。其中二月的京山之役戰績尤佳。1939年5月2日,國民政府授予張自忠上將軍銜。


1939年5月,隨棗會戰開始,張自忠率部取得「鄂北大捷」。12月,又率右翼兵團殲敵4500餘人,取得「襄東大捷」,中國老百姓美稱他為「活關公」。此後,張自忠的勇猛善戰也受到敵軍的尊敬,被日軍冠以「現代關公」和「活關公」的稱號。(關羽在中國被美化成武聖人,在日本則是戰神的象徵。)


威猛善戰日軍亦佩其武德


1940年5月1日,棗宜會戰打響。張自忠親筆寫信,告諭五十九軍各師、團主官: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5月7日拂曉前,張自忠率部奔赴河東戰場,這是繼1939年「四月攻勢」、隨棗會戰和冬季攻勢之後,張自忠第四次過河督戰。


15日拂曉,張自忠僅率2000餘人截擊日軍。張自忠原計劃對日軍形成反包圍,他在裡面,他的主力部隊38師、180師在外邊再包一層,從而打一個殲滅戰。


16日,援軍沒來,而日軍援軍5000餘人趕到,包圍了張自忠。敵我雙方多次廝殺,血肉橫飛。張自忠身邊僅余不到千人。官兵視死如歸,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附近山頭得而復失多次。由於兵力過於懸殊,張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轟成一片火海。


這時西渡漢水,或東撤大洪山,均可脫離險境。部下多次勸張自忠退走,均遭到堅決拒絕,中午時,張自忠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戰至下午2時,張自忠部只剩數百官兵,手槍營士兵一面衝上去抵擋日軍,一面高喊:「總司令快走!總司令快走!」不料,喊聲引起日軍的注意,日軍更加緊了圍攻。


戰至下午4時,部隊傷亡殆盡,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卧倒在地仍堅持浴血奮戰。1940年5月16日下午4 時,一代抗日名將張自忠身中6槍、壯烈殉國。


湖北省宜昌市檔案館收藏了一本侵華日軍戰地記錄《231聯隊史》,作者是侵華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1軍團39師231聯隊原隊長浦銀次郎,投降時任宜昌警備司令官、陸軍少將,戰後被遠東國際法庭判處無期徒刑。《231聯隊史》詳細記載有張自忠戰死疆場的悲壯一幕。


壯烈殉國舉國哀悼悲親人


張自忠犧牲後,日軍感佩其忠勇,列隊脫帽向遺體敬軍禮。日軍盛殮將軍遺體,葬於土坡上,墳頭立一木牌,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蔣介石得知張自忠殉國後,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與日軍激戰後,18日上午,張自忠遺骸運抵三十三集團軍總部,將士痛哭相迎。副總司令馮治安含淚查看將軍傷勢並重新收殮遺體,後率眾舉行莊重的祭奠儀式。


此後將軍遺體由陸路運至宜昌,停靈東山寺,事先並未公布。消息一經傳出,宜昌民眾不期前來祭悼者逾數萬人。敵機在上空盤旋轟鳴,卻無一人躲避逃散。28日晨,靈柩運至重慶,蔣介石、馮玉祥等軍政要員肅立碼頭迎靈。國民政府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當天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隨後,國民政府在重慶北碚雨台山為張自忠舉行下葬儀式。蔣介石題詞「勛烈常昭」,李宗仁題詞「英風不泯」,馮玉祥題詞「藎忱不死」。8月,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盡忠報國」的輓詞。


張自忠在5月7日赴河東戰場的前一天,也就是6日晚,親筆給馮治安留下臨陣遺囑:「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1944年,在馮玉祥的幫助下,張自忠的女兒張廉雲從陝西武功縣的西北農學院轉到重慶北碚的復旦大學繼續念書。每周日不上課時,張廉雲便步行幾里至梅花山張自忠墓園。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人觀天下 的精彩文章:

揭秘:賀子珍負氣出走到蘇聯之後凄涼遭遇
毛澤東曾把哪位清朝皇室感動得泣不成聲?
鄧穎超:被周恩來「遮擋」的「紅花」
毛澤東形容十月革命:山窮水盡的「一個變計」

TAG:華人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