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裡是青藏高原:地球縮影

這裡是青藏高原:地球縮影

在浩瀚的太空中

你是否可以看見中國

又是否可以找到青藏高原

(Google,朱海峰製圖)

是的,她就在那裡

我國西南方

占國土四分之一的地方

(Google,朱海峰製圖)

也是這個看起來像海豚

夏天平均低於15℃

一片深藍色的地方

當印度、中東、非洲在燒烤

北上廣在蒸桑拿的時候

在這裡

你睡覺一定要蓋好被子

(Google,朱海峰繪圖)

這是因為

高度每上升1000米

氣溫就下降了約6℃

海拔高度

不僅繪製了生物和景觀格局

也繪製了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

(青藏高原海拔高度ATI剖面圖,朱海峰製圖)

作為地球上最高的她

有很多很多的頭銜

世界屋脊

亞洲水塔

第三極

世界的中心

(岡仁波切,朱海峰製圖)

除此之外,還有

生態安全屏障

攝影天堂

野生動物樂園

。。。

(岡仁波切,主峰6638米,朱海峰)

在科研上

我們還可以稱她為

「地球縮影」

因為,在這裡,

你隨時可以看到五大圈層

作為生物圈的一部分

我經常給五大圈拍一些合照

它們相處融洽

還經常串門、交流

(五大圈層合影,朱海峰)

當然,除了合照

我還給她們拍了很多

個人寫真

如果問我9歲的女兒

你最想先看什麼

她的回答一定是

動物!

那麼

我們就從生物圈的動物們開始吧

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

是天葬中把靈魂帶往天堂的「神鷹」

也是飛的最高的鳥類

高山兀鷲

(高山兀鷲,朱海峰)

貴為神鳥

當然有過鳥之處

它們的視力非常好

常在6000米高空翱翔

搜尋地上的食物

(高山兀鷲,朱海峰)

它可以撕著吃

也可以將腦袋探到動物屍體內部

長期的進化

讓它們頭、頸部羽毛短少

更有利於進食

(高山兀鷲,朱海峰)

作為禿鷲的同屬親戚

這位下巴長著一小撮鬍子的帥哥

可是位啃硬骨頭的角兒

而且,人家不止嘴硬

還有智謀

請記住

它的名字是

胡兀鷲

(胡兀鷲,朱海峰)

在高原上,它們親戚很多

向上追溯

可以追到鷹科

比如下面這位來自可可西里的大鵟

領著我們的車

足足跑了3公里多

起飛、等待、起飛、等待

。。。

終於,嫌我們跑的太慢

它輕輕揮動翅膀飛走了

不留一絲塵埃

處於生物鏈頂端就是這樣瀟洒

(大鵟,朱海峰)

相比天上瀟洒的飛

地上跑的可真是累成狗了

談個戀愛

追求心目中的另一半

那是需要用心、用力表現的

決鬥就是試卷

檢驗心、力是否到位的試卷!

(決鬥中的氂牛,朱海峰)

於是,在海拔四千多米

你乘坐的航班

飛到了約一半的高度

一個低壓、缺氧、寒冷的地方

有角鬥士和無角鬥士

就這樣展開了廝殺

殺紅了眼

大概就是這個感覺吧

(殺紅了眼的氂牛,朱海峰)

當然,粗壯and鋒利的犄角

在人類眼裡那是很帥的

但是,在愛拼才會贏的氂牛

帥似乎並不能代表什麼

勝利傾向於心臟足夠大的那頭

(勝利者的姿態,朱海峰)

除去殘酷的競爭

高原的環境也很嚴酷

下雪之後,草被覆蓋

藏野驢需要費勁兒的找草吃

雪把>80%的陽光都反射走了

空氣能接受的地面長波輻射有限

所以氣溫很低

那一絲殘陽

或許能給它們帶來一點兒溫暖

但最難熬的還是那漫漫長夜

(藏野驢,朱海峰)

在阿里荒漠

高原精靈「迎迎「一家六口

正在前往有水草的地方

目的地在哪裡

或許就在前方吧

(藏羚羊,朱海峰)

當然,再嚴酷的地方

也有溫情的一面

一對青梅竹馬的旱獺

在歡快的追逐著

(嬉戲的旱獺,朱海峰)

還仗著有保護色

光天化日之下

做一些親昵的動作

不過,還是被我瞄到了

(柔情蜜意的旱獺,朱海峰)

除了哺乳動物和鳥類

其他種類也不少

例如這位在5100米還能生存的爬行動物

溫泉蛇

它們住鋪著地熱的巢穴

(溫泉蛇,牛中華)

也有生活在雅魯藏布江邊的蜥蜴

在岩石上尋找獵物

(西藏岩蜥,朱海峰)

還有半野生的家畜

在雲霧繚繞

仙境般的波密

藏香豬媽媽

正領著它的寶貝兒們

四處找好吃的

那個給孩子帶來白色基因的老爸

卻不知跑到哪裡睡大覺去了

(波密棟曲村索朗次登莊園,朱海峰)

感謝陸若虹、馬才讓加、羽芊、程瀟桾、喬佃鋒、陳慶美等對本文和圖片提出寶貴建議!

圖文/朱海峰(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員)

編輯/王婷 宋博文

青藏科考原創文章

來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研究揭示情緒如何影響公平決策的神經機制
研究揭示新靶點在巨核細胞發育和再生中的作用
尋找宇宙魅影,中國科學家渴望做出大貢獻
3.7億年前的樹是怎麼生長的?「密集恐懼症」莫入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