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能戴到頭上的這支花簪,原來還是一味好葯

能戴到頭上的這支花簪,原來還是一味好葯

在我的腦海里,自從有記憶以來,家鄉的父老鄉親有「肝熱重」的都喜歡到山裡採摘「苗簪簪」來治療。

「苗簪簪」是什麼?兒時的我對它特別好奇,因為家鄉有部分村民為苗族,苗族同胞頭上的簪子,給我的印象很深。






當大人們說「採摘苗簪簪煎水吃治病」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必須去看看苗簪簪是什麼」。那時候,我還沒進學堂,無法用文字來描述「苗簪簪」,記憶里留下的「苗簪簪」形象是:一窩草,長出多根獨立的草干,成熟時頂端長出一束花,花瓣就像苗族同胞頭上戴的簪子。


自從第一次跟著大人們進山認識了「苗簪簪」後,我發現家鄉的「苗簪簪」特別多,山坡上、草叢裡、大路邊,甚至懸崖上都有。大多數在夏末秋初逐漸枯萎「倒苔」,次年,「倒苔」的「苗簪簪」與自己散播的種子一併慢慢長出一株株新的「苗簪簪」,一簇簇「苗簪簪」就在原地蔓延開來。要是遇上土地肥沃的地方,一簇簇成熟的「苗簪簪」真讓人有一種步入「苗家大會」的感覺。




很多時候,鄉親們並不知道「苗簪簪」的真實中藥名是什麼,老人們說這是清熱的葯,一代一代都是這樣傳下來的。記得有一年夏天,一名大叔的雙眼紅得厲害,不敢見光,其父親讓他去採摘「苗簪簪」煎水服用,不到一個周就痊癒了。由此,這位大叔還被村民們笑談道:苗族同胞讓你重見光明。

更有神奇者,一名婦女因乳房包塊不主動接受治療,導致乳房生瘡化膿,請多醫診治,療效不顯,經久不愈。多醫懷疑其得了不治之症,要求她到大醫院確診,家庭窘迫讓她只能在家聽天由命。不知是誰得來的「秘方」,一名村民讓她用「苗簪簪」煎水服用,並用所煎藥水塗擦患病部位。就這樣,她持續用了半月後,乳房膿腫奇蹟般的慢慢癒合了。後來,村民們紛紛詢問供出「秘方」的村民:「這是誰教給你的方子?」他說道:「上輩就是這樣傳下來的,我也不知道。」






「苗簪簪」的形象就這樣在我的腦海里留了下來。後來,我學習中醫後,才知道家鄉村民們說的「苗簪簪」的廬山真面目是中藥夏枯草。夏枯草具有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等功效,常用於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目珠夜痛、瘰癧、癭瘤、乳癰腫痛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樓全善雲,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葯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即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葯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也就是說,夏枯草對所有肝熱之證均有良好的療效。








夏枯草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相傳,從前有位書生名茂松,為人厚道,自幼攻讀五經四書,然屢試不第。茂松因此終日鬱悶,天長日久,積鬱成疾,頸部長出許多瘰癧,蠶豆般大小,形似鏈珠,有的潰破流膿,眾醫皆施疏肝解郁之法,無效,病情越來越重。這年夏天,茂松父親不遠千里尋神農。一日,他來到一座山下,只見遍地綠草茵茵,白花艷麗,似入仙境。他剛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茂松爹怎麼也沒有料到,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農的葯圃。此時,神農正在給藥草澆水施肥,見有人暈倒急忙趕來救治。茂松爹醒來,謝恩並訴說了自己的苦衷。神農聽罷,從草苑摘來藥草說:「用此草上端球狀部分,煎湯服用。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黃時採集入葯,有清熱散結之功效。」茂生按方服之,不久病癒。後來,父子二人廣種夏枯草,為民治病,深得人心。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夏枯草含三萜皂苷、芸香苷、金絲桃苷等苷類物質及熊果酸、咖啡酸、遊離齊敦果酸等有機酸;花穗中含飛燕草素、矢車菊素的花色苷、d-樟腦、d-小茴香酮等;還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C、維生素K、胡蘿蔔素、樹脂、苦味質、鞣質、揮髮油、生物鹼及氯化鉀等,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系統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隨著其臨床廣泛運用,其適應症逐漸廣泛「擴增」。


自從當上一名臨證中醫師後,每當提筆在處方簽上寫下「夏枯草」三個字時,我的腦海里都會立即浮現出小時候鄉親們經常說的「苗簪簪」。








<END>



摘編於《家庭中醫藥》,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繼續給大家推薦《

沈氏女科六百年養生秘訣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本書中講述了沈氏女科的養生精華,既有特色又可操作,既是絕招又具效應,全書文字流暢,通俗易 懂,科學嚴謹,處處實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柴胡牡蠣,天生一對!第三者插足,有何結果?
教你挑出好人蔘!
脈診如何登堂入室?談脈診3境界
你真的了解附子嗎?
中藥所為世衛組織西太區派遣學者組織專業培訓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