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房企資金面翻轉背後:規模化競爭進入最後一輪?
房企資金面大翻轉
在前十大房企不同的操作思路背後,是規模化競爭仍存。過去三年通過收併購、深入二三線而獲得大量土儲的恆大、融創、碧桂園等,已經站在了規模競爭的前列,土地儲備飆升都在1億平方米以上,把傳統的大型房企萬科、中海外、保利地產、金地、華潤等拋在了身後。
今年房地產行業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便是中國恆大引入1300億戰投大幅降低負債率。與恆大步伐一致的還有近兩年大規模收併購的融創中國,其也提出降低凈負債率的目標。
而另一邊,前期穩健的萬科、中海外、龍湖卻在逆周期加槓桿,瞄準機會吸納土儲,繼續擴大規模。
不同房企出現不同的選擇,但都指向同一個方向「規模和效益並存」。在以2016年深圳9·30新政為標誌的房地產調控開始一年多後,房地產業進入了下行周期,土地市場開始調整,投資「抄底」機會出現,這是萬科等逆周期加槓桿的原因。而恆大、融創等降槓桿的行為,則是前期規模化擴張已到極致,開始注重資金安全與效益的考慮。
加槓桿還是降槓桿?
前三年里做了大量槓桿擴張的中國恆大、碧桂園、融創中國等企業,如今也開始追求財務穩健了。
尤其是11月初,中國恆大間接附屬公司恆大地產與6家戰略投資者簽訂增資協議,達成今年第三次戰投,使中國恆大凈負債率較去年末大降超六成。
自2009年上市至今,恆大資產凈值增長約13倍,規模高速擴張的同時負債率高企。據其2016年中期數據計算,凈負債率高達92.97%。
2017年初,中國恆大提出戰略轉型,即由「規模型」 向「規模+效益型」轉變,然後在年中公布了降負債率的目標:計劃在2020年6月末,凈負債率降至70%左右;恆大還準備在未來三年開啟土地儲備負增長模式,以降低土地費用支出。
在收購萬達文旅資產後,融創中國也開始降低負債率。據申萬宏源報告, 2017年接連拿地之後,融創中國上半年負債率位居眾房企之首。此外,2016年融創發行了99.57億元永續債,若把其歸至債務欄目下,那麼融創的凈負債率將在100%以上。
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孫宏斌表示,未來會少拿地。總裁汪孟德則透露,到2019年底,融創將把負債率降到雙70%(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
今年銷售規模衝上第一的碧桂園同樣開始控制負債。8月,CFO伍碧君透露,「碧桂園將控制公司的凈負債率不超過70%。」
此外,因在併購市場快速擴張的陽光城,其負債也在迅速增加,今年前三季度,凈負債率已達281%。陽光城執行副總裁吳建斌希望,未來將凈負債率降至70%左右。
一邊是野蠻生長後開始修剪枝丫降槓桿,一邊則是前幾年穩健甚至略顯保守的萬科、中海外等開始反周期操作,加大槓桿拿地。
在9月5日萬科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證券事務代表梁潔表示,萬科凈負債率僅19.6%,未來還有增加槓桿的空間。
一直保持行業凈利潤第一的中海外也開始擴大規模,今年公司提出拿地千億的目標。截至6月末,其凈負債率為16.1%,相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顯示擴張加速。
金地、華潤置地等房企的變化更為明顯。2016年底至2017年中,華潤置地凈負債率上升17.7個百分點至41.5%;保利地產則從55%增加至86.6%,上升了31.4個百分點。
規模化競爭未了
在前十大房企不同的操作思路背後,是規模化競爭仍存。過去三年通過收併購、深入二三線而獲得大量土儲的恆大、融創、碧桂園等,已經站在了規模競爭的前列,土地儲備飆升都在1億平方米以上,把傳統的大型房企萬科、中海外、保利地產、金地、華潤等拋在了身後。
華潤置地上半年掉出了銷售前十之後,管理團隊進行了反思,並在三季度重回前十。
深圳一家大型房企的項目公司人士感嘆,銷售排名還是很重要,為了衝擊年度業績,集團要求各分公司年底加快銷售,一些本可以留到明年的樓王房源也被要求清盤。
金地集團認為,「在競爭資源和市場份額過程中,規模已成為重要競爭力,是房企獲取融資優勢及參與土地競爭的重要基礎,也是開發企業中長期完成轉型的必要保障。」
在去年銷售過千億之後,金地集團及旗下金地商置均認為,公司規模還有擴展的空間。
萬科只有數千萬平方米的土儲面積,只能支撐差不多兩年的發展,再加上公司極低的凈負債率,即使在今年花550億拿下廣信資產包後,也依然有空間繼續擴大投資。
梁潔認為,萬科的土儲量雖然不會影響短期銷售,但會限制未來增長能力,「還是需要適度利用市場機會購買相對多的土地。
據CREIS中指數據,今年5月至10月,萬科、保利土地總成交金額分別為1495.44億元和1228.28億元,位列第一第二,各拿地118宗、99宗;1-7月,中海外新增土地儲備40宗,合計建築面積899萬平方米(權益面積761萬平方米),是去年同期的3.9倍。
易居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一些房企逆周期加槓桿背後,是房企的規模化競爭或許進入了最後一輪。很多規模較小的房企還想利用這個時間窗口彎道超車,進入第一、第二梯隊,如新城控股提出了3000億銷售目標。
為了擠進行業前列,一些中小房企成為今年土地市場的常客,凈負債率大幅上升。
不過,大型房企雖然注重規模,但更強調效益。作為行業風向標,今年初,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明確表示,恆大要從追求規模轉向效益提升,將通過強化產品品質,提升產品附加值;強化內部管理,採用標準化運營模式控制成本,並大力降低營銷、管理、財務三大費用,這兩大措施穩步提升盈利水平。
中海外董事局主席顏建國則稱,「規模必須服從效益,沒有效益的生意我們不做。」未來3-5年,中海外將主要資源集中在住宅開發,加快周轉,實現規模和利潤雙增長。
11月8日,中海發布公告稱,前10個月實現銷售合約額達2005.94億港元,相應銷售面積1242.16萬平方米。與此同時加速推動項目發展,2017年計劃新開工面積1900萬平方米,是去年的1.75倍。2017年,中海在建面積高峰值將超過3000萬平方米,創歷史新高,為2018年及未來的可持續快速增長奠定基礎。
版權說明:
本文來源:21經濟網
圖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請在後台留言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處理。


※珠海沒有歧視,但有「鄙視」鏈
※深度分析:房企股權變動暗潮湧動的背後
※11月新增預售證11張 超4000套新房入市「取暖」秦皇島
※煙台招商蛇口牟平新項目明年動工,首推洋房產品
※東強西弱?格局正在改變!珠海西區起飛正在進行時
TAG:樂居房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