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伊索並非希臘人

何新:伊索並非希臘人

原標題:何新:伊索並非希臘人


何新:伊索並非希臘人


---關於伊索寓言文本真相的考證


(2013-01-09)


16世紀西班牙名畫家委拉士開茲筆下的伊索,注意畫家賦予伊索共濟會的秘儀揣手禮姿態。


【不追究文本出處,即無從認知希臘歷史的真相】


已故羅念生先生是一位對學術非常認真的翻譯家,值得尊敬。他懂希臘語,身為80歲的老人,臨終前還在孜孜不倦地翻譯荷馬的著作。羅氏也是著名的《伊索寓言》的翻譯家之一。


出於對古希臘文化的熱愛而深信不疑,與古希臘哲學的另一位著名翻譯家苗力田先生敢於存疑求真的態度不同——羅氏毫無保留地相信關於希臘的全部故事。所以他從來不對所翻譯的原作,做版本和文本來歷方面的考證。


羅氏只是根據西方所出版的所謂古希臘文本力求準確地進行對譯。他以為,這樣就可以準確地copy古希臘文化。殊不知,在不分辨源流出處的情況下,如果那是假貨,這種準確翻譯所準確複製的也只是西方的謊言,對中國讀者只能模糊掉所應該了解的真相。


例如伊索寓言,所謂的「希臘寓言家伊索」——既不是希臘人,生前也並沒有寫過任何寓言著作,或者就如同那位著名的瞎子詩人荷馬一樣——生前根本沒見過什麼古希臘文字。


其實,最早在歐洲出現的託名的「伊索寓言」,文本不是古希臘文,而是拉丁文本。所以極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已故羅老先生根據所謂「古希臘文」進行的翻譯,並不能保證其譯作可以接近原作和原文。


[中國清季樸學中有校勘故書辨偽的一派,所做的就是這個文本學的求真和辨偽工作。]


【伊索及其寓言的真相】


根據古代拉丁作家的零星記載,伊索約生活於公元前7世紀至6世紀(中國的春秋時期)。伊索是小亞細亞的弗里基亞人,也有人說他是來自非洲的奴隸(δο?λο?),侍奉過克桑特斯(Xanthus)和雅德蒙(Jadmon)。

他在小亞細亞的薩摩斯島(Σ?μο?)為一位哲人克桑特斯打工,因其博學多聞獲得尊重和被釋放,遂成為自由人,可以參與公共事務。曾經遊歷希臘各城邦,有一段時間曾經住在科林斯灣。


傳說中的伊索,面貌不俗,「黝黑,高大,結實,短臂,厚唇,高大。」據此可知伊索應非白人。據說伊索善講寓言,曾經到過雅典,會過梭倫、泰勒斯(Thales)等「七賢」,受到萊地亞(Lydia)城邦國王哥爾昔斯(Croesus)的器重和信任,曾奉命前往撒狄(Sardis)處理外交事務。


但由於他經常以寓言諷刺世人,最後在德爾菲被當地人推下懸崖喪命(據阿里斯托芬喜劇《雲》)。伊索死後,德爾菲就不斷受到各種天災人禍的侵擾,史稱這是「伊索的復仇」(The blood of Aesop)——直到德爾福人向其幽靈表示贖罪。


關於伊索的這些傳說,其實都是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出版的伊索寓言及有關故事中所記述的,純是流傳的傳說而不是可靠的傳記或歷史。但我們特別感興趣的則是如下一點:


伊索根本不是希臘人,而是亞述或巴比倫人。因為在公元前7世紀—6世紀,統治小亞細亞地域的不是希臘人或雅典人,而是亞述人或巴比倫人。


(據西方史表:前671年,亞述國王伊薩爾哈登攻埃及,攻陷孟斐斯,自號「上下埃及和努比亞之王」。前612年,新巴比倫人與米底人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當時所謂希臘即雅典,據說也正在發生動變,廢除了王政,建立了第一個共和城邦國。)


【伊索寓言的版本流傳經過】


與傳說的盲詩人荷馬一樣,伊索講寓言故事全憑記憶,根本沒有寫作過所謂的文稿。古代在西亞、希臘等地流傳的伊索寓言故事也全憑口耳相傳,也沒有所謂的書稿。


公元1世紀初,羅馬巴勒隆的哲人拜特路斯(Demetrios Phalereus)用拉丁文撰寫《伊索寓言》五卷。所以最早的伊索寓言是拉丁文本而不是古希臘文本。


2世紀有拔勃利烏斯(Babrius)以希臘韻文寫成寓言122則,後來羅馬人亞微亞奴斯(Avianus)又以拉丁韻文寫出寓言42首。

15世紀來自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修道士普拉努得斯(Maximus Planudes)收集到《伊索寓言》150篇,由巴勒斯(Bonus Accursius)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初次印刷出版。但是這位被天主教視為異端的東正教教士因此而被教庭追查。


教庭認為:普拉努得斯其實根本沒有見到過什麼真正的「伊索寓言」,只不過是以「伊索」的名義自編故事用以諷刺天主教士——其實這類做法,的確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各異端城邦的流行文化風尚(例如但丁的《神曲》和薄迦丘的《十日談》)。根據伊索寓言的上述流傳經過,可以相信教廷的這種指控是比較可信的。而這個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印刷版本,後來多數卻也失傳了。


1453年義大利文藝復興學者洛倫佐·維勒(Lorenzo Valla)將《伊索寓言》(底本也許是源自普拉努得斯的?)以拉丁文本印行傳世。


1546年法國教士羅伯特·史蒂芬重新編輯《伊索寓言》,在這個版本中增加了一些巴黎皇家圖書館藏的無名的寓言抄本的內容。


1610年瑞士學者艾薩克(Isaac Nicholas Nevelet)又據此版本改編刊印《伊索寓言》,題為《Mythologia Aesopica》,其中包括136則寓言,據說是在梵蒂岡圖書館的羊皮書里發現的,成為當時最詳盡的一部寓言故事彙集。


瑞士學者耐弗萊特曾說,羅馬的那位拜特路斯(Demetrios Phalereus)如果不是伊索寓言的真正作者,也至少應為《伊索寓言》的作者之一。


法國學者弗朗西斯(Francis Vavassor)則指出,《伊索寓言》中的《猴子和海豚》(The Monkey and the Dolphin)這一篇里提到一個Piraeus地名,那是在伊索死後數百年才建造的一個海港。


所以,所謂的伊索寓言,早就很難說究竟是不是那個小亞細亞人伊索講述的故事。


【有人認為伊索寓言是出自東方的寓言故事】


伊索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中。[見希羅多德的《歷史》第二卷第134則。希羅多德經常被冒名為希臘人,其實其真實的出生籍貫是波斯人。研究者稱希羅多德的生卒年在公元前485年至公元前420年之間。]

《伊索寓言》被認為是以動物寓意諷刺人生的寓言經典之作。不過據現代人的研究,早在伊索生前二千年前的蘇美人和阿卡德人的泥版中就有許多動物寓言,動物已經常是寓言故事的主角。根據現代西方的資料和研究成果,蘇美人的動物寓言,很有可能是《伊索寓言》的「原型」。


但是,中國的印度學者季羨林則認為《伊索寓言》故事的本源出自佛經。


錢鍾書的《管錐編》說:「看了《伊索寓言》,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錢舉「螞蟻和促織的故事」為例,促織餓得半死,向螞蟻借糧,螞蟻說:「在夏天唱歌作樂的是你,到現在挨餓,活該!」,錢以為這樣的結論有問題。錢又引盧梭在《愛彌兒》(Emile)卷二里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舉狐狸騙烏鴉嘴裡的肉一則為例,說小孩子看了,不會同情被騙的烏鴉,反會羨慕善騙的狐狸。」


【伊索寓言在中國的流傳】


《伊索寓言》在中國,最早有耶穌會教士利瑪竇的著作《畸人十篇》(徐光啟筆錄,1608年印行)中,引用了一些《伊索寓言》為譬喻。


中國最早的《伊索寓言》譯本是1625年由耶穌會的比利時傳教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口授、教友張賡筆錄的《況義》(「況」就是「比喻」的意思),該書在西安出版,共收寓言22篇,現在在巴黎國立圖書館仍有藏本。


1837年,廣州一家教會出版了英漢對照的《伊索寓言》,書名《意拾蒙引》,譯者署名「蒙昩先生」,共收寓言81篇。


此書出後遭到清廷禁制,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失敗後才得重印。這個版本附有漢字的羅馬化拼音,主要是供外國人學習中文之用。


1860年代,香港英華書院曾經翻譯此書,名為《漢譯伊蘇普譚》,將伊索的(Aís?pos)翻譯成伊索普,譚即故事集。1876年此書在日本被翻刻,在東京出版。


最早使用「伊索寓言」這一書名的是林紓,他的版本於1902年出版,系由嚴璩(嚴復的長子)口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內翻譯了兩種據稱據古希臘語直譯的《伊索寓言》漢譯本,包括周作人(周啟明)的譯本和羅念生等人合作的譯本。但是,實際上伊索並不是希臘人,也不曾用希臘的文字寫作。所以關於伊索的生平也如同荷馬史詩一樣,只能作為傳說故事,而不能視同歷史。


尤為值得深思的是,如我們前此所已經一一考證和指出的:所有的希臘著作——不論伊索寓言、荷馬史詩、亞里士多德哲學、希羅多德歷史或者阿里斯托芬的戲劇,現在流傳傳世的都並不是直接承繼於所謂的「古希臘」而流傳有緒的,而是都經歷過幾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中斷、失傳,然後卻都在文藝復興時期從義大利的那幾個銀行及商業城邦先後被發現、傳播和鼓吹起來,然後傳播到全世界的——這種事實說明了什麼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文史 的精彩文章:

何新:敘利亞,基督教的最早聖地
何新:生殖神崇拜與陰陽哲學的起源
何新40年前論文:論泛演化邏輯
何新:《神鬼莫測》後記

TAG:何新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