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那些影響中國歷史的戰爭,權力工具還是歷史動力?

那些影響中國歷史的戰爭,權力工具還是歷史動力?

原標題:那些影響中國歷史的戰爭,權力工具還是歷史動力?


「戰爭」到底意味著什麼?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權力工具,還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這100場戰爭,背後那些沉默不語,應當得到人們深深地思考和體會……



1、阪泉之戰(約前2700年—前2500年)


黃帝征服中原各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保存傳說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進行的一次戰爭。阪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

2、涿鹿之戰(約前2700年—前2500年)


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跟來自南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一帶進行的一場大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重大影響。


3、鳴條之戰(約前1600年)


夏朝末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夏縣之西,一說在河南封丘東)進行的一場決戰。夏王朝滅亡,商湯建立商朝。


4、牧野之戰(約前1130—前1018年)


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的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今衛輝市境內)進行的決戰。商朝戰敗,紂王自殺,商朝覆亡。


5、繻葛之戰(前707年)


鄭國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大敗周室聯軍的一次反擊作戰,使周天子的威嚴一落千丈,戰後周王室開始衰弱,諸侯國勢力大增,競相爭霸。


6、長勺之戰(前684年)


春秋時期魯國以弱勝強齊的戰例,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7、晉滅虞、虢之戰(前658年)


春秋初年晉國誘騙虞國借道,先後攻滅虢、虞兩個小國的一次作戰。虢、虞亡國的慘痛教訓,使後世加強了弱國聯合抗擊強國的思想,假途伐虢、唇亡齒寒成為啟示。


8、泓水之戰(前643年)


楚國在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30里)大敗宋國,戰後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無阻力,宋國在戰敗後淪為二流國家,未能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


9、晉楚爭霸


從城濮之戰(前632年)經邲之戰(前597年)到鄢陵之戰(前575年),春秋經歷了晉楚兩強稱霸的時期。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戰爭中最後一次主力軍隊的會戰,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走向頹勢。


10、秦晉爭霸


秦晉先後經歷崤之戰(前627年)和麻隧之戰(前578年)等,秦國占不到便宜,轉而向西發展。因秦晉聯盟破裂,晉長期致力於對秦作戰,致使楚得以乘機擴展疆域,增強實力,發展到「問鼎中原」,晉均無法集中力量與之決戰,因而始終未能實現其獨霸中原的企圖。



11、吳楚爭霸

從雞父之戰(前519年)到柏舉之戰(前506年),在伍子胥、孫子的協助下,吳國擊敗強楚實現霸業。


12、吳越爭霸


越國滅掉吳國。越王勾踐則卧薪嘗膽,養精蓄銳,並聽取謀臣文種、范蠡之言,主要靠謀略制勝;親齊、結晉、聯楚的外交策略,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說明春秋末期的戰爭,已發展為智戰。


13、晉陽之戰(前455年)


晉國四大卿族中,晉國趙氏軍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與智氏、韓氏、魏氏聯軍進行的城邑攻守戰,奠定了韓、魏、趙「三家分晉」的局面。


14、魏齊戰爭(前353年—前342年)


桂陵之戰(前353年)齊國成功實施「圍魏救趙」,馬陵之戰(前342年)齊軍采孫臏之計大敗魏軍。這兩場戰爭對於結束魏國在中原地區的霸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戰國整個戰略格局的變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15、濟西之戰(前284年)、即墨之戰(前279年)


樂毅統帥盟軍幾乎滅了齊國,田單取得即墨防守戰的勝利才使齊國幸而復國。


16、長平之戰(前260年)

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戰敗,秦軍坑殺趙國40萬降兵。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17、趙破匈奴(前244年)


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18、秦滅六國(前230年—前221年)


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前225年水淹大梁滅魏,前224年大將王翦滅楚,前222年滅燕,前221年滅齊,從此統一中國。


19、巨鹿之戰(前207年)


項羽率楚軍同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獲得完全勝利,從此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20、楚漢戰爭(前206年—前202年)


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21、井陘之戰(前204年)


漢軍統帥韓信以少勝多、出奇制勝消滅趙國,表現出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是韓信戰例中的代表作。


22、白登之圍(前200年)


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白登之圍」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相當一段時期里,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23、睢陽阻擊戰(前154年)


周亞夫擊敗吳楚聯軍平定「七國之亂」的主要戰鬥。


24、漢武帝反擊匈奴(前129年—前85年)


大將衛青取得河南、漠南之戰勝利,霍去病凱旋河西之戰,漠北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


25、趙充國平西羌之戰(前61年)


漢後將軍趙充國平定西羌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趙充國創立屯田制,招撫與打擊相結合的策略取得成功。

26、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前36年)


此戰,陳湯抓住有利時機,矯制發兵擊滅郅支單于,結束了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爭。


27、昆陽之戰(前23年)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28、綠林、赤眉起義(西漢末年)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推翻了王莽政權後,劉秀兼并群雄實現東漢復興。


29、黃巾起義(184年)


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30、官渡之戰(200年)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最終曹操擊敗袁紹,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1、赤壁之戰(208年)


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32、夷陵之戰(221222年)


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33、蜀漢南征(225年)


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蠻族(少數民族)發動的一場平定叛亂的戰爭。從此南中蠻族歸心,從此不再叛亂。


34、蜀漢北伐(228234年)


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諸葛亮死後,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諸葛北伐結束。日後姜維也曾經數次北伐,然亦未實現預期的結果。終於在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年蜀漢滅亡。


35、魏滅蜀之戰(263年)

鄧艾從背後襲擊蜀軍,把姜維大軍置於無用武之地。劉禪向魏軍投降,蜀漢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


36、西晉滅吳之戰(279280年)


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復歸統一。


37、十六國混戰(304439年)


五胡亂華,喪盡天良的屠殺和野蠻殘暴的反人類行為,導致華夏人口嚴重減少,人倫下滑,是一次嚴重的社會大倒退。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幾近亡國滅種。


38、東晉北伐


東晉建立之後,中原地區已淪喪於胡人之手。雖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愛國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規復失土為己任。故東晉自始至終,都有北伐之舉,先後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的多次行動。但終未能定鼎中原。


39、淝水之戰(383年)


北方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因此衰敗滅亡,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40、北魏統一北方之戰(386439年)

通過一系列戰爭,北魏統一了北方,西晉末年以來135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束。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



41、隋滅陳之戰(588589年)


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42、隋大破突厥(581607年)


隋與突厥之戰,是隋朝對突厥的防禦戰爭,突厥經此戰爭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隋朝最終勝利後,得以將勢力擴展到蒙古高原,同時也有利於保護中原地區經濟與文化。


43、隋煬帝三征高句麗(612614年)


由於高句麗的頑強抵抗,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征戰,隋朝的國力空耗,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44、隋末農民起義(611624年)


在隋朝大業十二年後,形成了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軍。前後歷時14年,沉重打擊了隋王朝。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關隴集團建立了唐朝。


45、李淵立唐(617623年)


李淵太原興兵,攻取長安。之後李淵派李世民等,先後平定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等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經典之戰是洛陽虎牢之戰。此後唐朝統一中國的戰爭結束。


46、唐平突厥(620657年)


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兩個汗國東突厥和西突厥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唐朝分別於630年和657年徹底擊敗東、西突厥,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和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導致了突厥汗國的滅亡。唐朝在原東、西突厥領地分別設立都督府和都護府。


47、唐滅高麗之戰(645668年)


645649年,李世民三征高句麗,未克;655年—668年,唐高宗時,唐軍聯合新羅滅亡百濟、高句麗國。高句麗不滅,宋明痛史要提前。


48、唐朝新羅戰爭(670676年)


唐朝和新羅爭奪對百濟、高句麗故地統治權的戰爭,唐朝丟失大同江以南新併入的原高句麗、百濟土地,最終以大同江為界。


49、吐蕃崛起戰爭(七世紀)


松贊干布開始,先後滅亡党項、吐谷渾(663年)等部,統一了青藏高原,使西北諸小國臣服。


50、怛羅斯之戰(751年)


唐朝高仙芝率軍向西擴張,與大食之戰失利,唐朝勢力撤出中亞,改變了中亞歷史進程。



51、天寶戰爭(750754年)


戰後,南詔歸順吐蕃,唐王朝則失去了對雲南的控制。


52、安史之亂(755763年)


先後經過洛陽之戰、常山之戰、長安淪陷、太原之戰、睢陽之戰、河陽之戰等重大戰役,唐朝才最終平定叛亂。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造成藩鎮割據。


53、唐朝吐蕃戰爭(623907年)


唐朝在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陝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地區為保衛邊防與對西域的控制,和吐蕃進行的長期作戰。唐朝吐蕃戰爭,對當時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54、李愬夜襲蔡州(814年)


當時中央朝廷為消滅淮西地方藩鎮而引發的中央與地方的戰爭,最後以中央獲得勝利。李愬雪夜襲取蔡州、擒獲吳元濟之役,是一成功的奇襲戰的典型戰例。


55、王仙芝、黃巢起義(875884年)


王仙芝起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農民起義運動,極大地打擊了唐朝統治,其後續的黃巢起義更是迫使唐朝政府退隨到了四川,直接打擊了最高統治者。兩次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動搖了大唐政權。


56、契丹崛起戰爭(10世紀)


907年契丹國建立,先後征服渤海國,迫使後晉割讓燕雲十八州等,稱霸北方。


57、北宋統一戰爭(962979年)


北宋963年一箭雙鵰滅亡武平、南平;乾德三年攻滅後蜀;970年進軍嶺南佔領南漢;974年東滅南唐;979年圍攻太原消滅北漢。北宋統一戰爭歷時十八年,結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方主要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58、宋遼戰爭(北宋)


宋遼多年對峙。979年宋軍在白馬嶺大敗遼軍,又慘敗於高梁河之戰;986年宋軍北伐再挫;1004年遼軍南征,發生澶州之戰後簽訂「澶淵之盟」。


59、金滅遼之戰(11201125年)


遼國最終被金國所滅。金與宋聯合攻打遼時,金髮現宋朝的虛弱,於滅遼當年撕毀合約進攻宋朝,後攻克宋朝首都汴京,侵佔宋朝北部疆土,令宋踏入南宋時期。


60、金滅北宋(11251127年)


宣和七年金軍南下,軍民保衛東京逼退侵略軍;靖康元年金軍連續攻陷太原、汴梁,二年擄徽、欽二帝北上,史稱「靖康之難」。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



61、金宋戰爭(南宋)


南宋雖僅據半壁河山,採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敵的消極策略,但國力尚豐,軍民同仇敵愾,依江河設防,據險堅守,加之名將輩出,所以能與金曠日久戰而未亡,


62、聯蒙滅金(1234年)


蒙古宋朝聯軍滅亡金朝。但是與金長年累月的戰爭,也使南宋耗盡國力,終被蒙滅亡。


63、蒙古西征(13世紀上半期)


蒙古帝國先後三次西征,滅亡了西夏、西遼,征服中亞,西討東歐,建立起由欽罕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組成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


64、亡宋戰爭(12351279年)


宋元戰爭起始於1235年,直至宋室在海南崖山最後敗亡,期間有名的戰鬥有四川釣魚城之戰、襄樊保衛戰和伯顏取臨安之戰。元朝的大統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但排斥漢文化,沒有使漢文化在上流社會傳承下來,一定程度上是破壞了漢族文化。


65、紅巾軍起義(13511366年)


是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元末農民大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農民軍堅持鬥爭13年,歷經「大小數百戰」,波及大半個中國,對瓦解和推翻元朝的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


66、鄱陽湖水戰(1363年)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67、北伐亡元(13671390年)


元至正27年,徐達和常遇春率師北伐元軍連戰連捷,次年逼迫元順帝北逃,元亡明興。洪武二十年藍玉北伐又嚴重打擊了元軍。這是明軍與元軍在中原和西北廣大區域內進行的戰略決戰,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確立了明朝對全中國的統治。


69、明成祖北伐(14131424年)


朱棣於1413年、1414年、1422年、1423年、1424年,為徹底消滅元朝勢力而對蒙古進行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鞏固了明朝的統治地位。


70、「土木堡之變」和明京師保衛戰(1449年)


「土木堡之變」為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慘敗事變,明英宗淪為瓦剌軍隊的階下囚,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同年發生「京師保衛戰」,在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下,將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擊退,取得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71、抗倭戰爭(嘉靖年間)


明東南沿海抗倭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爭。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與其他明軍配合,多次打敗倭寇,最終取得了抗倭戰爭的最後勝利。抗倭戰爭的勝利,基本消除了明代近200年的倭患,是抗擊外來侵略、保衛祖國海疆的著名範例,也為中國海防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72、萬曆朝鮮戰爭(15921598年)


發生於十六世紀末於朝鮮半島的局部戰爭,日本侵略朝鮮,明軍馳援朝鮮衛國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影響。由於此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徹底垮台,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從長遠來看,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


73、薩爾滸之戰(1619年)


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74、明末農民起義(16281658年)


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推翻明朝的戰爭。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余年的反覆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75、清軍入關戰爭(16441661年)


清軍入關後,鎮壓農民軍、消滅南明諸政權等漢族反抗武裝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統一中國的戰爭。它標誌著清朝在全中國統治的開始。


76、鄭成功收復台灣(1661年)


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台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台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


77、平定三藩(16731681年)


耿精忠、尚之信後歸順清廷。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於清廷來說,是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誌。


78、康熙統一台灣(1683年)


清代康熙年間發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台灣至此統一於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清朝從而一統江山。


79、雅克薩之戰(1683年)


沙俄侵略者妄圖侵佔中國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中國軍民被迫進行的一次反對侵略、收復失地的自衛戰爭。中國軍隊為收復領土雅克薩,對入侵的俄軍所進行的兩次圍殲戰,是中國對俄的第一次自衛反擊戰。是中國軍隊反擊沙俄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此戰的勝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龍江流域進行侵略的計劃。是中俄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為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


80、平定準噶爾(16901757年)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統一西北地區與準噶爾貴族進行的多次戰爭,歷時近70年,最終弭叛息亂,取得完全勝利。不僅維護、鞏固了西北邊陲,消滅了準噶爾貴族分裂勢力,而且也打擊了沙皇俄國侵略中國準噶爾的野心。



81、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


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82、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


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發起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標誌著運動失敗。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歷時14年,遍及17省,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和外國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進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頁。


83、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沙俄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至今,成為最大贏家。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列強侵略更加深入。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84、中法戰爭(18831885年)


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清政府戰敗。雙方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今湛江市),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範圍。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85、清代收復新疆之戰(18751877年)


中國清光緒元年至三年間,在左宗棠等人的積極推動下,清軍驅逐侵佔新疆的阿古柏軍,勝利進行了收復新疆的戰爭,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完整,粉碎了英、俄企圖肢解和侵吞新疆的陰謀。



86、甲午戰爭(18941895年)


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87、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挾光緒帝逃往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賠款最多,簽訂國家最多,並喪失多項主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遠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衝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俄日衝突升級等變化。


88、抗擊沙俄入侵之戰(1900年)


中國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黑龍江、吉林、盛京(今遼寧)三地區的作戰。沙俄因懾於東北人民的反抗和各國干涉,同清廷簽訂《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卻違約不撤,照會清廷外務部另提所謂「七項撤軍新條件」(其中有「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變相獨霸中國東北的條款),並重新佔領瀋陽,導致了19042月日俄戰爭爆發。


89、日俄戰爭(19041905年)


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日俄戰爭期間,中國東北是雙方陸上交鋒的戰場,當地人民蒙受極大的災難,生命財產遭到空前的浩劫。



90、辛亥革命(19111912年初)


一場終結了2132年帝制的全國性革命,從武昌起義開始,至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結束。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不過,由於共和民主並沒有在辛亥革命後得到廣泛的、真正的實施,辛亥革命實際上是「既成功,又失敗了」。



91、軍閥混戰(19161926年)


主要軍閥戰爭有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等。各地軍閥各自為政,分裂分治,中央政府從來沒有形成對地方的強有力的控制。給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蘇聯控制了外蒙古,並插手疆事務;英國積極實行侵略西藏的政策,拉攏威脅西藏地方政府,使之與中央政府離心離德;日本帝國主更是展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92、北伐戰爭(19261928年)


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發動的統一戰爭。北伐完成後,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北伐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開始對抗國民政府,導致十年內戰。


93、抗日戰爭(193119371945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古文觀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秦漢風雲 的精彩文章:

此人13歲成為國君,他的一言一行影響幾千年,毛主席都說他厲害!
史上真正能做到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七大猛將!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登基以後為何不殺張良?
歷時三年的長平之戰有多血腥慘烈?
司馬遷寫項羽之死,竟然有「私貨」!

TAG:春秋戰國秦漢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