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建明:龍泉窯的時空格局

鄭建明:龍泉窯的時空格局

原標題:鄭建明:龍泉窯的時空格局


如果以現在的龍泉以及慶元縣的部分地區 作為龍泉窯的核心分布區,則該地區的窯業肇始於唐代(圖1),五代雖然延續,但規模均不大,分布零星,沒有形成規模化的格局;北宋中期左右開始成系列、成規模地生產,地域上主要是包括慶元上垟地區在內的龍泉金村地區,可以看成是龍泉窯的真正開端;北宋晚期或兩宋之際開始擴展到包括金村(圖2)、大窯(圖3)、石隆(圖4)、溪口(圖5)、東區(圖6、圖7)在內的整個龍泉地區,規模龐大,質量亦明顯提高;南宋與元代大窯地區取代金村而成最核心區域,作為中心窯場大窯的重要補充,溪口、石隆規模亦不斷提高,質量僅次於大窯,由此四個片區逐漸構成了整個龍泉窯的核心區;元明時期因外銷等原因,龍泉東區的甌江兩岸因便利的水運條件等,規模不斷擴大,甚至在產量上超過了大窯地區,但質量普遍較差,遠不及大窯的產品;明代中期以後龍泉窯整體質量下降,但整個龍泉窯的生產其實一直延續到今日。在產品類型上,北宋時期龍泉窯主要是裝飾大量刻劃的透明薄釉類製品,南宋或兩宋之際的大窯接受北方汝窯的製作技術,並創燒成功粉青的乳濁厚釉類產品,使龍泉窯步入了中國古代名窯的行列。



圖1 慶元唐代窯址出土碗


圖2 金村



圖3 大窯



圖4 石隆



圖5 溪口



圖6 緊水灘水庫


圖7 緊水灘水庫窯業堆積


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龍泉窯除縱向的分期之外,橫向上至少可以劃分成多個類型。任世龍先生在《龍泉青瓷的類型與分期試論》、《龍泉窯的雙線生產——再論龍泉青瓷的兩大系列》、《論龍泉窯的時空框架和文化結構》等文章中,已經意識到龍泉窯除時代上的差別外,還存在著產品類型上的區別,並將之劃分為所謂的「兩路三類」:即薄釉刻花與厚釉製品兩大系列,厚釉又分黑胎與白胎兩類,共構成三大類產品。這是最早將龍泉窯置於完整的時空格局中進行討論。


以2006年大窯楓洞岩的發掘為契機,至2015年剛好10年,我們在龍泉地區進行了大量持續的野外考古發掘與調查工作,除繼續發掘了溪口瓦窯垟、小梅瓦窯路、慶元黃壇等窯址外,還對龍泉整個區域內窯址進行了全面系統調查與勘探,對於龍泉窯時空框架有了更加全面認識:整個龍泉地區窯業,地域性特徵非常明顯,按照各自特點,目前至少可以劃分成大窯、金村、東區三大類型。


金村類型最早,在北宋時期開始燒造越窯系的淡青釉產品,以透明薄釉和刻劃花裝飾為主要特徵(圖8)。這一特徵在金村地區一經出現就獲得強大生命力,並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達到頂峰,許多器物雙面滿飾紋飾(圖9)。到南宋中期,裝飾的布局上雖由繁縟趨向於簡潔,但此類薄釉刻劃花裝飾仍是金村地區主流(圖10);南宋中期前後金村地區在延續自己傳統的同時,反過來接受大窯地區窯業的影響,開始生產乳濁釉類產品,但比例低,釉層薄而質量較差;同時金村地區的裝飾技巧在乳濁釉類產品上得到了創造性發展,根據乳濁釉厚而失透特徵,其裝飾技法由原來的陰線刻劃發展成近淺浮雕的減地刻劃法,紋飾清晰而簡潔,題材主要是蓮瓣紋(圖11)。南宋晚期則在此類鼓凸蓮瓣紋裝飾的乳濁釉產品基礎上,生產一批極精緻的厚釉類產品,進一步大窯化而自身特徵不斷減少。元明時期則已與大窯地區幾無區別(圖12)。



圖8 北宋中期淡青釉產品



圖9 北宋晚期翠青釉器物



圖10 金村南宋早中期器物


圖11 金村南宋中期器物



圖12 金村南宋晚期器物


大窯地區在北宋晚期接受金村地區窯業的影響開始燒造瓷器,兩地面貌非常接近(圖13),但最高質量的產品似乎仍主要在金村地區。南宋早期開始接受汝窯影響生產一種失透的產品(圖14),南宋中期左右迅速發展成主流,並出現多次上釉的厚釉類產品,從而為龍泉窯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局面(圖15)。南宋中期左右大窯的乳濁釉青瓷燒造技術迅速擴張到金村、石隆、溪口以及東區,成為時代的主流,南宋晚期到元代形成鼎盛,其高質量的青瓷產品生產一直延續到明代早期(圖16)。因此大窯地區是南宋、元與明代龍泉窯的最核心地區。溪口與石隆地區在北宋末期或兩宋之際開始窯業生產,南宋中期左右規模擴大、質量提高,但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均無法與大窯地區相比。由於該地區與大窯更為接近,幾乎處於同一山谷中,哪怕是北宋末的窯業,更可能的是受大窯擴散而出現,南宋與元明時期更是與大窯產品最為接近的地區。因此石隆與溪口可以與大窯看成是同一類型,是大窯的重要補充。大窯地不僅是白胎乳濁釉青瓷的燒造,在南宋時期還是黑胎青瓷的燒造中心,其面貌相當複雜,有薄胎薄釉(圖17),有厚胎厚釉,也有薄胎厚釉產品(圖18),其時代至少在南宋早中期已開始生產,與白胎青瓷一樣,在南宋中晚期達到了鼎盛。



圖13 大窯北宋晚期器物



圖14 大窯南宋早期乳濁釉器物


圖15 南宋中期厚釉器物



圖16 大窯楓洞岩明代早期梅瓶



圖17 大窯薄胎薄釉黑胎青瓷



圖18 大窯薄胎厚釉黑胎青瓷


東區的情況相對比較複雜。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最早的出現時間可能與溪口、石隆等地差不多,約在北宋末或兩宋之際,面貌上亦為透明薄釉刻劃花產品(圖19)。雖然東區在南宋至元代在少量窯址如雲和梓坊亦生產質量較高的厚釉素麵青瓷(圖20),甚至是黑胎產品,但整體上看,南宋及以後這種刻劃花薄釉技術延續性與繁榮性甚至超過了金村地區,南宋中期除外腹鼓凸的蓮瓣紋裝飾外(圖21),還在大口器物的內腹部大量流行刻劃雲氣、蓮荷(圖22)等紋飾,這種風格在金村地區也存在,但在東區可能延續時間更晚,甚至可能到了南宋晚期至元代早中期。進入元明時期,則以模印(圖23)、刻劃、堆貼、修挖、鏤空等技法,極盡裝飾之能事,幾乎是整個龍泉地區最富裝飾性的一個類型。金村地區在南宋中期開始,到南宋晚期逐漸接受大窯的技術影響,到了元明時期幾乎與大窯融合為一體;但東區則獨立性明顯高於金村類型,北宋末或兩宋之際這一地區始燒的窯業技術可能來自於大窯-石隆-溪口一線的擴張,但在南宋中期以後並不像金村一樣以犧牲個性來提高質量,而是將這一路刻劃花裝飾的薄釉技術進一步發揚光大,當然質量相對來說比較一般,尤其是進入明代中後期,幾乎可以質粗色惡來形容。



圖19 龍泉東區兩宋之際青瓷


圖20 龍泉東區厚釉青瓷



圖21 龍泉東區蓮瓣紋碗



圖22 龍泉東區碗內蓮荷紋



圖23 龍泉東區明代印花碗


從以上時空框架可以發現,南宋中期之前的龍泉窯,一直在對全國著名窯口窯業技術進行吸收并力圖突破,北宋時期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金村地區,南宋以後轉移到大窯地區。比較明顯的是北宋中期對越窯的模仿與吸收及南宋早期或兩宋之際對汝窯的模仿與吸收,北宋晚期產品既不同於北宋中期淡青釉產品,亦與南宋早期乳濁釉青瓷有較大區別,應該是另外有來源,其器物群與裝燒工藝主要是沿襲自本地傳統,而裝飾技法、裝飾內容以及釉色與省外的耀州窯有許多相似之處,可能受耀州窯比較大的影響。因此北宋晚期的龍泉窯應該是在本地燒造傳統的基礎上,主要吸引了耀州的風格而形成的一種新產品類型。(作者:鄭建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新書介紹】閩北古陶錄
【新書介紹】藝術、神話與祭祀
山東濟南章丘女郎山發現古代墓地
「手工業考古·首師大論壇」紀要(下)
甘肅寧縣石家墓群發掘5座春秋高等級墓葬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