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載人航天的開始——神舟一號

中國載人航天的開始——神舟一號

編者按:11月21日,「神舟一號」飛船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新征程。今天就來講一講「神舟一號」飛船背後的故事

1999年11月20日北京時間凌晨6點30分7秒,「神舟一號」飛船如期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指揮大廳里的人們沉浸在一片興奮之中。它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是我們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神舟一號」飛船發射

神舟一號大體上是一個圓筒形,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在設計上,推進艙也稱動力艙,為飛船在軌飛行和返回時提供能源和動力;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而軌道艙也稱太空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與普通衛星不同,作為載人飛船,要有航天員待的地方,而且必須讓他能安全平穩地飛回來落地,這需要仔細的設計。飛船的這三艙總長8米,圓柱段直徑2.5米,錐段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為7755千克;返回艙採用普通圓傘和著陸緩衝發動機陸地軟著陸,主傘面積1200平方米,著陸速度不大於3.5米/秒。

「神舟一號」飛船

同年11月21日凌晨3點41分,神舟一號經過降落傘減速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共飛行了21小時11分鐘,繞地球14圈,軌道近地點高度200.04千米、遠地點348.715千米,軟著陸的實際落點距理論落點偏差12千米。

神舟一號飛船雖然沒有載人,但攜帶了一些有紀念意義的「行李」:一是旗類,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

神舟一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雖然是無人飛船,但神舟一號進行了許多重要的技術試驗,主要有:考核了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驗證了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包括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地面設施設備在內的整個工程大系統間的協調性。這些都對後續的載人航天發展至關重要。

神舟一號的飛行並非一帆風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始終緊繃著神經。修建發射場設施時遇到了很多困難;合練之後接近發射時,飛船測試中出現定向陀螺儀的問題,竟不得不拆開飛船的防熱大底來檢修故障;最後為了避開獅子座「流星雨」又進行了延期。整個發射可謂是幾番波折。

另一件大事是在飛船接近返回時突然不執行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發出的數據注入指令,如不採取措施,飛船將因失控而偏離軌道,返回就會失敗。事情開始於第13圈飛行,第一次是渭南測控站向飛船注入返回控制指令沒有成功,隨後青島測控站第二次嘗試仍然沒有成功。神舟一號很快飛臨日本海上空,位於太平洋上的「遠望二號」測量船第三次向飛船注入返回控制指令,仍然沒有成功!

很快,「神舟一號」飛船進入第14圈,即最後一圈,給飛船注入返回指令也只剩「遠望三號」測量船的最後一次機會,注入指令的時間只有四十七秒。北京指揮控制中心的專家們心急如焚,分秒必爭,在短短30分鐘內分析測控計劃,通過完成故障分析、測控條件計算,提出故障排除方案,進過模擬驗證後,終於在距離飛船返回程序啟動僅剩最後10秒時成功注入應急數據,使飛船按預定計劃順利返回著陸場。這是真實版的「最後一秒拯救世界」。我們在表面看到的風風光光,其實背後離不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艱苦卓絕又低調的奮鬥與努力。

1999年11月23日降落的神舟一號返回艙由專列從內蒙古運抵北京

自神舟一號成功發射以來,神舟飛船系列一步一個腳印的不斷邁進,我們的載人航天不斷取得新的成就。而我們也不會停下腳步,新的飛船會不斷踏著神舟一號開拓的道路繼續前進!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歷史氣候變化與喀斯特植物物種形成研究取得突破
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75T!「萬磁王」的進化歷程
中科院七大載荷助力風雲三號D星觀測「風雲」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