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研生根 成果落地

科研生根 成果落地

多年來,產學研如何緊密結合一直是困擾科技界和企業界的問題。一方面,科研院所擁有科研實力,卻和市場不接軌,常常不清楚市場需求,很多科研成果因為無法轉化被束之高閣,另一方面,企業活躍在市場中,需要創新成果,卻缺乏科研實力。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怎樣通過機制改革,打通科研成果從研發到市場的通道,我們來看一看西安光機所是怎麼做的。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研究所之一,研究領域包括基礎光學、空間光學、光電工程等,一直承擔相關領域的國家重大項目。但對於西光所來說,他們也在探討如何讓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走向市場、服務社會。

幾十年來,西安光機所積累了很多科研成果,包括很多領域頂尖的技術。但是,前些年,很多有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開發、推廣,更談不上為社會所用。

能不能讓更多科研成果為社會所用?西安光機所產業處開始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不過,當時在產業處負責這項工作的曹慧濤發現,科研成果轉化,不是簡單把科研成果給企業那麼簡單。

曹慧濤現任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西科控股董事長,中科創星聯席CEO,他告訴記者:「企業研發實力和研發能力都比較弱,很難把研究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成果,這些半成品的科研成果拿過去直接消化、去應用。」

研究所的科研成果雖然科技水平高,但面對這麼高科技的技術,企業很難接過去。怎麼辦?

「我們最應該做的首先是拆掉西安光機所的圍牆,把西光所的圍牆尤其是思想上的圍牆拆掉之後,我們鼓勵研究所的這些科學家、科研人員他們走出這個圍牆,去和市場結合,去和社會結合去創業,我們投資它,孵化它,服務它,支持它(企業)。」曹慧濤說。

張文松曾經是西安光機所的研究人員,任光纖感測組課題負責人。他就是在西安光機所的推動下,走出了研究所的圍牆。現在的張文松,已經是一家企業的創始人,手裡有了拳頭產品。

前不久,張文松創業團隊開發的變壓器繞組光纖溫控儀在陝西地方電力商南富水110千伏變電站順利完成調試。

這項具有突破性的產品,是張文松依託在西光所的科研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而逐步形成的。

張文松說:「這30多項關鍵技術,有一半是來自於我們早期在光機所做科研時積累下的成果,另外一半是我們公司結合用戶的需求,開發出這麼一個完整的產品。」

把科研人員推出研究所,這樣的事,西安光機所沒少做。曹慧濤介紹,他們有1100人的科研隊伍,截至目前,大概有30多個創業團隊,西安光機所投資孵化,鼓勵他們去創業了。

拆除圍牆讓科研人員走向市場破除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障礙,但是,人才都去創業了,那研究所的研究還怎麼搞?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對此,西安光機所也有著獨特的方法。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所長趙衛說:「如果你老吸引和培養,人不出去,那不是飽和了嗎?所以說走了一批人我們可以通過培養人才、吸引人才,更加有創新活力,促進我們研究所的發展。」

劉興勝從事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研究,之前一直在美國工作,而我國恰恰在這方面的學科發展不足。西安光機所希望能夠把劉興勝吸引過來。

劉興勝雖然也想回國,但他感興趣的是做產業,而不僅僅是到研究所進行研究。最終西安光機所在產學研融合方面的全新理念成為了吸引人才的關鍵。

一拍即合,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的領軍人才劉興勝被吸引回來,成為西安光機所的一員。人才流動的障礙被破除了,同時他的企業也辦起來了,但是這樣的企業和西安光機所是什麼關係?西安光機所是事業單位,那企業的屬性如何界定?研究所要不要掌握足夠的股份,對公司進行控股,保證企業屬於西光所?如何更好地處理兩者的關係,也是西光所要面臨的問題。

劉興勝說:「我認為炬光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不控股只參股,從我的激勵機制上來講,從我們招聘的人才上來講,沒有任何束縛的,這完全是一個企業行為,因為這就是市場化運作,企業不是養老的地方,多貢獻多得。」

「幫忙不添亂」「到位不越位」「參股不控股」,企業獲得充分的自主性。行政力量不是指揮棒,市場規律發揮最大作用。劉興勝所創辦的炬光科技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起來的。

就這樣,企業按照市場規律發展壯大的障礙也被破除了。到目前為止,西安光機所已經孵化了超過200家高技術含量的「硬科技」企業,西安光機所都秉承參股不控股的原則,給創新最大的空間。

「從2012年我們的750萬國有資產拿出來,成立了西科控股這個資產管理公司,到今天我們已經將近9個多億的資產,5年時間我們百倍國有資產的增值,這個是很難得的。不是說看起來控制它就是維護國有資產權益,真正的國有資產你要怎麼樣維護?是要讓它有創新的動力和活力,讓它這個事兒做成了,把這個企業做成了,就是把蛋糕做大的這個道理。」曹慧濤說。

只把自己的科研人員推出去辦企業,顯然也不夠,一個研究所的能力畢竟有限,人員也有限。能不能搭建平台,幫助更多的企業,藉助西安光機所的研究平台,把產學研融合之路發展壯大起來?

趙衛說:「我們開放辦所,開放辦所含義是什麼?很重要一點,如何把這個研究所做成開放的平台,我們所有的科技資源都可以去共享,都可以去利用它,所有有才華的人有想法都可以到平台來做科研,想創辦企業想進行成果轉化的,它需要利用我們的儀器設備,同樣可以到這個平台上來進行。」

2015年,西安光機所鏈接地方政府、高校、企業等機構,成立陝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研究院。依託研究優勢,建立專門的實驗平台和研究平台,吸引企業,孵化企業。

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的儀器廠房,共享給入住的企業做實驗、進行產業化生產。耶魯大學的陳辰和他的創業團隊,就是被這裡的德國愛思強公司的MOCVD系統吸引,正在逐步把公司從美國轉到國內來做。

西安賽富樂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辰說:「這邊正好有一個半導體的孵化基地,有非常多適合我們的設備,所以我們從2016年底就回來考察,談具體落地的情況。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正式入住了西安先導院。」

而在入住過程中,不僅僅是有好的儀器,公司從頭到尾的細枝末節,都得到孵化平台的支持。

西安賽富樂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助理曹澤亮說:「公司的註冊,很多財務和稅務相關的問題,也是先導院這邊的財稅部門在幫助我們,後續招人,也是他們幫我們完成了招聘工作。」

入住以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他們已經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塊四英寸半極性氮化鎵襯底,比之前他們預計的兩年多的時間提前了不少。

目前,西安光機所已經形成了「研究所+孵化器+天使基金+創業培訓」的創新生態體系,為科技成果轉化和培養凝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院研究員王勝光表示:「突破了過去研究所一個組織邊界的問題,現在社會上的人,國際上的人都可以過來到我這裡來做,來創業。所謂的創業是以創新為導向,西安光機所所有的這些科技資源,研發實力,這些教授、院士的智慧都可以為他們提供支撐和指導。」

在科研成果轉化難的背後,是一堵堵體制機制的無形圍牆,圍牆隔開了市場,隔開了企業,也隔開了人才。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就得拆除圍牆,破除障礙,建立產學研融合的生態體系。而破牆,首先要破的是理念上多年來固有的牆,拆除圍牆、創新思路、尊重規律,給科研人才成長打造更好的平台,也給科技成果轉化創造更順的通道,這樣,創新成果才能更快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釋放出科技蘊藏的巨大能量。

來源:央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中國載人航天的開始——神舟一號
歷史氣候變化與喀斯特植物物種形成研究取得突破
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75T!「萬磁王」的進化歷程
中科院七大載荷助力風雲三號D星觀測「風雲」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