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癌症≠絕症,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

癌症≠絕症,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

隨著我國癌症患者越來越多,經常會看到醫院腫瘤科的候診大廳人滿為患。癌症患者愁眉緊鎖,家屬有的陪在患者身邊噓寒問暖,有的守在腫瘤專家診室外焦急等待,有的認真研讀牆上貼著的成功案例,試圖尋找一線生機。然而,不是所有的來診患者都能被收治,有些末期患者被建議回當地對症支持或療養。「我們是慕名而來的,只要您能收治,花多少錢都沒關係。」癌症末期的治療是為了什麼?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還是滿足患者家屬的「儘力無悔」?

癌症≠絕症,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

2006年起WHO等國際機構紛紛把有「不治之症」之稱的癌症重新定義為「可以治療、控制,甚至治癒的慢性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癌症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關鍵,然而,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怎麼辦?

其實近年來,科技進展與理念創新相互帶動,規範化與個體化相結合治癌,使得部分肺轉移、骨轉移、腦轉移四期患者生存期超過2年,有的甚至活過5年。由此可見,癌症不是絕症,我們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

癌症末期,有準備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

然而,不得不承認,癌症並沒有被攻克。癌症末期「豪華治療」的現象在「北上廣」地區尤其明顯。昂貴的治療敵不過癌細胞的猖獗,卻成了奄奄一息的末期患者不可承受之重,甚至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後,醫生對家屬說「我們儘力了」,家屬對自己說「我儘力了」。

其實對患者說『不』是醫生應盡的責任!癌症末期無意義的折騰其實是『儘力不盡心』的表現。醫生的責任體現在,遵循科學規律,不該做的堅決不做,該做的儘力做好。

關於「放棄治療」這個話題,多數人諱莫如深。「癌症患者不可以放棄選擇,有時,卻可以選擇『放棄』。放棄選擇是任人診治的被動心態,是讓不當治療得以實施的放縱行為,是盲目的、消極的;而適時地選擇『放棄』,實則是一種明智的『接納』,『不折騰』既保障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又不耽誤家屬的生活質量。」

面對癌症末期,我們要有準備接受不能改變的事。

癌症末期護理,「雞湯」加「心靈雞湯」

如何照料癌症末期患者?這是家屬最為關心的問題。然而,有時關心則亂。以飲食為例,有人擔心營養好了,腫瘤會發展得快,極端者甚至有「破罐子破摔,餓死腫瘤」的想法。癌症是急劇進展的消耗性疾病,應通過適當的飲食調節,來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提高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建議既富有營養,又利於吸收的飲食原則,不要忽視蔬菜水果的重要作用。

癌症末期護理,「雞湯」很重要,「心靈雞湯」更重要。據了解,部分選擇「不折騰」的癌症末期患者常以「要死的人」自居,「折磨」自己和家人。家屬身心疲憊,心力交瘁。不要一味遷就患者,而要先喚起他對家庭的責任,再以正能量感染他,感動他,感化他。

現在很多醫院都在進行健康宣教,具體到膳食指導和心理疏導。「如果把好的治療比作提供動力的心臟,那麼好的營養和積極的心態就是支撐身體的兩條腿」,引用美國醫者特魯多的話來概括——「癌症末期,『有時治癒,時常幫助,總是安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騰益生胃腸專家 的精彩文章:

專家稱1/3癌症病人是被嚇死 必須治癒觀念錯誤
讀懂腫瘤患者,看這張圖就明白了……
2017年中國腫瘤的現況和趨勢
愛喝酒的朋友們注意了!甚至每天一杯酒都會增加機體患癌風險
中國癌症病死率為啥這麼高?

TAG:圖騰益生胃腸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