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百達翡麗725,堪稱完美的萬年曆?

百達翡麗725,堪稱完美的萬年曆?

原標題:百達翡麗725,堪稱完美的萬年曆?


說到「萬年曆」,想必大家都會將其與百達翡麗緊密相連起來,兩者的淵源當可追溯到早期的懷錶時代,而特別的「直線式單窗口顯示萬年曆」,則已經成為百達翡麗新世代懷錶的一個顯著標籤,雖然產量極少卻是很多藏家心中的一代經典。


● 單窗口三歷顯示方式的由來


鐘錶的日曆顯示方式,基本可以分為兩類:指針式與窗口式。


身邊的朋友都各有所愛,但以偏愛指針式居多。指針顯示多由2個到4個子盤組成,不僅使得盤面飽滿充盈,同時顯得異常精密,如再配上特殊的字體與不同顏色,整個盤面會異常華麗。


窗口式三歷顯示大多採用「多開小窗」的顯示方法,這點從懷錶時代可以得到印證。由於懷錶口徑較大,與腕錶機芯相比,擁有更大的創作空間,通常以2個或者更多窗口,以對稱的方式分布在錶盤,每個窗口負責一個功能。從設計上,這樣布局清晰易讀;從機構上,機芯的設計更加靈活,每個窗口可以獨立調節或聯動調節,具有非常典型的模組化優點,雖然當時還沒有工業化的這個概念,但是我想這也是一種降低製造難度的巧妙方式。



雖然,窗口式顯示相對於指針式有著更勝一籌的可讀性,可以有效地隔絕盤面上其他指示或時標的干擾。但和指針式顯示相比,窗口顯示如想做得完美則沒那麼容易。窗口式的好處在於清晰易讀,但開窗的位置選擇不僅與錶盤的美觀息息相關,同時也會增加機芯設計上的難度。所以,如何將開窗變得更加富有美感,這是個問題。


在懷錶年代,由於其表徑較大,小窗與巨大的盤面產生強烈的對比,清晰很容易做到,但倘若開窗位置不當,有的懷錶就會做得像很多孔洞散落在錶盤,不甚好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前人做了不少的努力,他們試圖將所有窗口進行整合處理,終在19世紀中後期得以實現。遺憾的是,第一隻單窗口顯示三歷懷錶我無從考證,不過在1880年左右,瑞士的懷錶製造商們已經開始小批量地生產使用單窗口顯示三歷的懷錶了。


● 單窗顯示三歷的消亡與重生


由LeCoultre生產的年曆懷錶,三歷全部集中到錶盤正上方的單一窗口中顯示,即「單窗顯示三歷」。橫向的排列更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這點可以從縱向排列的年曆懷錶在近代被淘汰中得以印證。錶殼周身配有調節裝置,可以實現每個功能單獨調整。這樣的設計既降低了調校時的困難,同樣避免了由於局部功能出問題導致整個系統癱瘓的尷尬。



這樣設計精巧、功能實用的懷錶在當時卻並沒有大規模而生產,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我個人大膽猜想原因有三:第一,由於同時轉動多個碟片需要很大的能量,懷錶在使用過程中經常發生能量耗盡的問題,導致使用者不得不頻繁上鏈,或者經常重新校對日曆;其次,相對於指針型顯示方式,機芯內部除了要容納是最終實現功能的相應齒輪,還要最終騰出碟片運轉的空間,機芯因此厚度與零件數目增加,成本相應提高;最後,碟片在使用長時間後由於形變導致的零件摩擦同樣需要解決。因此,導致了指針式日期顯示得以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高複雜的懷錶作品上。


時間快進60年——20世紀初動蕩的歲月將懷錶從最輝煌的時代迅速送出了歷史的舞台。戰後鐘錶的設計都集中在了腕錶領域。只有少數品牌依然遵循傳統製造極少量的精美懷錶,在這段時期製作的懷錶都是利用原來庫存的古董機芯,並再加以重新設計的外殼而成。在我心中,這是懷錶最後的輝煌。很幸運,昔日並未流行的款式時過境遷,成為了一代經典。

直線型單窗口顯示三歷的方式在1950年代被百達翡麗重新啟用,首先運用在型號為Ref.725的懷錶之上,獨特的顯示方式與殼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美國市場頗受歡迎,以至於生產周期長達60年,並被人們戲稱為「美式萬年曆」。雖說生產周期不短,但是數量屈指可數,在腕錶的時代里,懷錶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也只有特殊的VIP才能擁有。



實際上,百達翡麗生產單窗口三歷顯示懷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3年左右。機芯編號65544的紅金年曆懷錶是市場上曾經出現過的唯一一枚此類百達翡麗懷錶,在2007年由蘇富比拍賣行售出。相比於LeCoultre懷錶,它在錶盤相同的情況下,優化了錶殼的設計,將錶殼周身的快調按鈕做了嵌入式的設計,使得整體輪廓更加的優雅(註:由於當時情況下懷錶的機芯基本出自於幾個較大的機芯供應商,我們現在熟知的很多腕錶品牌在當時僅僅是採購商而已,因此容易出現在「同一時期的眾多品牌擁有同一類型懷錶」的情況)。實際上,百達翡麗生產單窗口三歷顯示懷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3年左右。機芯編號65544的紅金年曆懷錶是市場上曾經出現過的唯一一枚此類百達翡麗懷錶,在2007年由蘇富比拍賣行售出。相比於LeCoultre懷錶,它在錶盤相同的情況下,優化了錶殼的設計,將錶殼周身的快調按鈕做了嵌入式的設計,使得整體輪廓更加的優雅(註:由於當時情況下懷錶的機芯基本出自於幾個較大的機芯供應商,我們現在熟知的很多腕錶品牌在當時僅僅是採購商而已,因此容易出現在「同一時期的眾多品牌擁有同一類型懷錶」的情況)。



● 王者歸來:百達翡麗Ref.725


百達翡麗在為Ref.725重新設計日期系統時將其直接設計為萬年曆。相對於三歷或者年曆來說,萬年曆要複雜許多,尤其是在當時並沒有先進的數字科技輔助下。Ref.725的機芯分為兩部分,基本走時部分與萬年曆模組,分別來自於百達翡麗與Victorin Piguet(以下簡稱VP,懷錶時代最為著名的機芯製造商,專長製作高等級的複雜懷錶機芯)。值得說明的是,百達翡麗眾多超級複雜與獨特結構的鐘錶,絕大部分都是委託VP代為實現的,其中就包括百達翡麗的第一隻追針計時腕錶與Henry Grave超級複雜懷錶。



個人推測,Ref.725的盤面設計是由百達翡麗提出構想,實物由VP進行製作。也許這也是為什麼百達翡麗在介紹Ref.725時明確指出萬年曆部件由VP提供的吧?


在1889年,百達翡麗獲得了原創的萬年曆顯示系統專利,它實現了在不顯示閏年的情況下,系統自動識別月份的天數。因此,在懷錶時代的百達翡麗萬年曆時計中基本找不到閏年的指示。但在二戰後的懷錶作品上,百達翡麗並沒有延續這一傳統,唯有Ref.725例外。閏年雖沒有顯示出來,但已經將其計算到了日期系統內部。免去了額外設置閏年顯示的工序,保持了錶盤的簡約對稱。3枚碟片組成日期系統:月份獨立,星期與日同軸顯示。這樣設計也是合乎情理,因為星期與日曆都是每天同時變化一次的,因此只需要計算好2枚碟片的尺寸,以保證每次日期變化時星期與日期總是一一對應即可。


設計者為了最佳的讀取效果將三歷在同一平面上顯示,無論在視覺與技術都是令人欽佩的。萬年曆系統相互聯動,卻又可以獨立調節,大大縮短了萬年曆調校的時間。單窗口的顯示方式使得原本可以分散於整個盤面的模組零件必須集中分布於錶盤上半圓的區域內。模組的6點位是月相功能,僅用幾根槓桿與萬年曆系統相連。


縱觀整個系統,零件的數量明顯少於現代多數腕錶的萬年曆模塊,零件由6點位的月相功能向上延伸至12點的日期萬年曆系統,形似大樹一般,布局很是美觀。更令人驚訝的是,通過如此之少的零件,Ref.725還做到了全部功能的瞬跳。反觀現在,動輒上百個零件,且不說精度或功能到底提高了有多少,單就說機芯美觀程度,多數也僅可用精密二字加以讚美而已。說一句題外話,現在製表業,很多錶廠機芯與設計各自獨立進行,之後再進行相互妥協,亦或者是為了複雜而複雜,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真是不禁感慨當時匠人精神的完美!


Ref.725的生產周期跨越幾十年。科技的進步在其機芯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由於萬年曆模組是來自於VP,同時VP在20世紀前期已經完成了產品從懷錶機芯到腕錶機芯的過渡,所以我個人推測是百達翡麗短期間購入全部所需的萬年曆模塊,不同時期的Ref.725除了碟片字體與月相盤顏色稍有差別外,主體的機械結構並無兩樣,一直延續到百達翡麗懷錶經典的板路設計。



基礎機芯為薄型設計,無擒縱叉蓋鑽,超薄的擺輪與纖小的平衡螺釘都是典型特徵,18石的數量也是高檔薄型機芯的標準配備。最大的改變位於擒縱系統。初期的作品使用的是寶璣式遊絲,雙金屬溫差補償擺輪(這類擺輪是由2種金屬構成內環與外環緊貼在一起,利用2種金屬的物理性質進而相互抵消由於溫度變化帶來的擺輪形變,從而優化走時。實際上這種類型的擺輪設計是由瑞士製表師為了俄羅斯北部的極寒市場而發明的)。後期的作品,則使用了帶有溫差自補償功能的寶璣式遊絲,以及Glucydur(鈹青銅)擺輪。得益於整個遊絲擺輪的優秀抗形變能力,那些精緻的小螺釘已經基本成為了裝飾,製表師並不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調節它們了。後期的Ref.725均是雙日內瓦印記加持與8方位調校,理論上已經符合瑞士天文台的準度,推測也是得益於擒縱系統的革新。


我個人依然執念於早期的擺輪設計,覺得那樣雙色擺輪與金質調節螺釘更有懷錶的味道。



對於Ref.725的盤面,說心裡話,在拿到實物之前,心裡有一絲擔心,這個窗戶是不是太小了,會不會實際看不清楚,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完全沒有問題。我現在手中的這枚Ref.725屬於此型號的早期作品,很是幸運,不僅是那古味十足的擒縱,更是因為盤面的燒青工藝(盤面字體與刻度的製作方式隨著年代的不同而有區別,這隻725的刻度與品牌字均為燒青製作)。


開窗在燒青品牌字的正下方,與月相功能實現了對稱呼應,大小比例設計者掌握的恰到好處,盤面並無頭重腳輕的感覺。刻度與指針採用了炮彈刻度與太妃針的組合,全拋光的立體的指針與多面的刻度,與月相盤的組合使錶盤有極強的縱深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懷錶運行至11點至1點的區域時,指針會遮擋日期窗,我把它稱作「每天無奈的2個小時」。不過,我想這個時間段絕大部分人都在享受午休或者睡覺,不用頻繁看錶,因此這個缺點也不是那麼嚴重吧。


● 革新與演變


Ref.725生於二戰後的歲月,此時正是腕錶高歌猛進的歲月,百達翡麗今天那些耳熟能詳頂級古董腕錶多數源於那個年代。鐘錶是時間的印記,725自然帶有那個時期獨有的特點。不同於我們熟悉的古董懷錶的殼型。扁圓形錶冠取代了「洋蔥頭」,吊環由橢圓變成U型,把芯縮短使錶冠儘可能靠近錶殼,種種這些儼然已是腕錶的設計。錶殼一改昔日懷錶圓潤的風格,錶殼邊緣不做圓弧處理,進而採用垂直切割並飾以拉絲打磨。同時,用下凹弧形拋光裝飾表圈。這些鮮明的裝飾風格與當時最著名百達翡麗Ref.1518腕錶如出一轍(Ref.1518是百達翡麗第一代萬年曆計時腕錶,生產周期為1941-1954年)。



不僅如此,Ref.725在結構上取消了古董懷錶防塵蓋與內蓋的設計,採用了當時腕錶式的壓入後蓋,進而提供了更好的防潮與防塵性能。這樣的整體設計使得實際只有1厘米厚的錶殼很有存在感,所謂看起來厚實,但是實際纖薄。在Ref.725生產的後期,殼型稍微進行了變化,最明顯的是錶冠採用了半嵌入式設計。



Ref.725的兄弟型號是著名的Ref.844。這是百達翡麗首次將直線型萬年曆與三問結構組合在一起的作品,是如今拍賣市場中炙手可熱的角色。實際上,在開始時百達翡麗生產了兩個型號,即Ref.843與Ref.844,二者機芯完全相同,僅有的差別在於錶冠,吊環與錶殼的尺寸,Ref.844略大。由於客人經常搞混,因此百達翡麗決定最終只向客人供應Ref.844。Ref.844的基礎機芯為17法分的高等級薄型三問機芯,擁有29石的高鑽數。在懷錶年代,這樣尺寸的機芯基本會配備47毫米左右的錶殼,但Ref.844的錶殼尺寸卻達到了50毫米,更大的尺寸帶來了更好的聲音共振效果。



如同Ref.725與Ref.1518一樣,Ref.844的殼型與Ref.3448如出一轍,錶殼周身的垂直切割與拉絲打磨,斜面刨光的表圈,以及半嵌入式錶冠的設計。如果拋開功能上的不同,那麼唯一區別也許就只有懷錶與腕錶的差別了。



如今,Ref.725與Ref.844隻能在拍賣會中找到,相比如當初的售價,今日的他們已經價值不菲。據我的不完全統計,Ref.725在三大拍賣行的近25年的時間內僅僅出現過14次,Ref.844也僅有30次,而且僅有2隻Ref.844在盤面上表明了機芯編號(機芯編號印在錶盤表示的是大師調教),一隻在百達翡麗博物館,而另一隻被一位幸運的亞洲藏家奪得!

最後,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推測,在已有44次成交記錄的基礎上,增加100%的數量,這就是說在最開始的時候,百達翡麗向VP訂購的萬年曆模塊的數量應該不超過100隻,一部分做了Ref.725,而餘下的做了Ref.84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御寺鐘表 的精彩文章:

鏤空腕錶的魅力究竟在哪裡?
小三針腕錶推薦 時光的復古與雅緻
毒物愛彼是怎麼吸引到你的?
後鑲鑽的表就一定不好嗎?答案是不一定
為什麼江詩丹頓的日曆要設置在六點鐘位置

TAG:御寺鐘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