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問問自己:你是合格的佛弟子嗎?

問問自己:你是合格的佛弟子嗎?

文/聖玄法師

現在很多的人對佛法感興趣,熱衷於學習佛法的亦大有人在,卻總是感嘆自己遇不到好的師父。好師父真的很難得,特別是「上根利智」的人,似乎遇到能夠指點自己的師父就更難了。

這個問題古已有之。

01

冬瓜印子

宋代丞相張商英號無盡居士,自從對佛法好樂以來,就宿根開發,得到了廬山東林常總禪師的印可,他對自己的悟境更加自信,北宋哲宗元佑八年,他見到兜率從悅禪師語出驚人,便與他一起到兜率院遊玩。

張商英問在亭中問:「此是什麼?」

從悅禪師說:「擬瀑亭。」

張商英一時興起,與之論禪:「捩轉竹筒,水歸何處?」

從悅禪師道:「目前薦取。」

張商英便思索了一會兒,哪知從悅禪師卻說:「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張商英見其不首肯自己,便寫了一首詩「不向廬山尋落處,象王鼻孔謾遼天」,譏諷從悅禪師,不能識得東林常總與自己的境界,卻在這兒大放厥詞。

哪知從悅禪師毫不在意,慢慢與之交談,突然問:「東林常總既然印可了您,您對佛祖言教還有什麼疑問嗎?」

張商英這才放下自己的傲氣,回答道,「有。」

從悅禪師問:「哪裡不明白呢?」

張商英說:「香嚴獨腳頌、德山拓缽話,這兩則並不懂!」

從悅禪師又笑道:「那別的都明白了?岩頭言末後句也明白嗎?」

張商英大驚,坦白說自己並不明白。

從悅禪師哈哈大笑,回到方丈室關上大門,留下他一個人呆在原地,張商英這才知道,自己確實並未悟入。

其實,早在幾日前,兜率從悅禪師就夢到了日輪升天,被自己以手搏取,他便對首座和尚說,聽說轉運使張商英過幾天要路過此地,昨日又夢到日輪升天,指的應該就是轉運使吧!「吾當深錐痛札,若肯回頭則吾門幸事。」(我要對他深錐痛札,如果他能回頭,就是我宗門的大幸!)

哪知首座和尚卻說:「今之士大夫受人取奉慣。恐其惡發,別生事也。」(現在這些士大夫,都被人奉承慣了,您去招惹他,恐怕他發起無明火,妄生事端啊!)

從悅禪師卻淡然道:「正使煩惱,只退得我院,也別無事。」(就算他為煩惱所驅使,最多就能逼令我退院不做方丈,也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正是有從悅禪師不怕厲害,才有張商英重起疑情,在兜率院中一夜無眠,翻來覆去地參究,直至五更天下床小解,一不小心踢翻夜壺,大徹大悟!

張商英自恃上根利智,得了一個冬瓜印子,卻有個不肯隨便印證的兜率從悅,才讓他反省自己,可見真正的善知識,就是像從悅禪師這樣能夠深錐痛札的人啊!

02

求道之心

可惜許多人像張商英一樣受人奉承慣了,在心性的陶冶上不思進取,即使遇到善知識,怎麼可能不當面錯過呢。

正如宋元之際的湛然居士耶律楚材,他非常傾慕聖安澄禪師,經常舉《古尊宿語錄》中的公案,向他請教,聖安禪師聽了他的心得,頻頻點頭稱是,耶律楚材便自以為大悟。

再後來,他屢遭禍患,卻發現自己心境難平,於是求道的心越來越急切。這時候他再度拜訪聖安禪師,哪曉得聖安禪師翻臉不認人,一口否認了他的悟境。

耶律楚材十分疑惑,謙恭地請教禪師,為何從前許可,現在又說自己以前的冬瓜印子並算不得數呢?

哪曉得聖安禪師從容地說:「昔公居要地,又儒者多不諦信佛書,惟搜摘語錄,以資譚柄,故予不敢苦加鉗錘耳。今揣公心,果為本分事,子豈得不為苦口。」(以往您身居高位,又對佛書不肯諦信,也就是到處搜摘一些古人的語錄,來做談資話柄而已,我又怎麼會對你苦加鉗錘呢?可是現在您竟然來拜訪再度詢問,我想您如今真的是為本分事而來,豈能不向您苦口相勸!)

耶律楚材聽了,感慨不已!在聖安禪師的指點下,禮萬松行秀禪師為師,最終徹悟,雖日理萬機,而清明淡泊,為禪林所稱頌。

自古弟子訪師不易,師訪弟子亦不易,弟子無心超越自身的局限,師父便無法施展調伏之道,心心相印便不再可能,遂成世俗賓客間應酬的繁文縟節。

這也讓人想起趙州和尚「第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而耶律楚材從第三等人變成第一等人,變化的正是作為弟子求道的決心。

03

「願者上鉤

最可嘆是師心自用,終成廢器。

北宋的大陽警玄明安禪師,有一位弟子平侍者,盡得其旨趣,可是惟以生滅的世間為務,排擠同門,嫉妒賢才。警玄禪師曾手指著心口對人說,「平侍者此處不佳」,表示他心地不好;又捏著拇指叉中的樣子說,「平侍者向去當死於此耳」(平侍者以後就會死在錢上)。

他無奈自己沒有合適的傳人,圓寂後,他的門人恐怕平侍者不利於先師,就將財物都隱藏起來。

後來平侍者做了住持,以為財物都葬在了師父的靈塔里,便說此塔風水不利,欲起此塔,其行為不孝,最終被警玄禪師的門人告官,他不得不還俗,最終在一個三岔路口被老虎所食。

幸而警玄禪師臨終前找到了臨濟宗的浮山法遠禪師,請求他為自己找一位法嗣,延續曹洞宗風。

後來,浮山法遠真的遇到一位青年投子義青禪師,悉心栽培,六年以後將警玄禪師的頂相、皮履、直裰交付給他,並囑咐說,「代吾續其宗風,無久滯此,善宜護持」。

在佛門裡,善知識常有,反而具有弟子相的法器不常有,即使留在善知識身邊,卻不是意樂佛道,也無法觀察到善知識的功德與苦心。

一旦如此,我們只要聽說某大師某法門能夠快捷成就,就把自己成就的希望寄托在這些傳言中,不肯面對自己當下的環境、內心的煩惱,也難怪許多假把式能夠擁有龐大的信眾市場,因為人們心裡幽微的貪婪讓人有機可乘,最終只得「願者上鉤」。

04

只見水潦鶴

即使在佛陀的時代,也有調皮搗蛋的徒弟。

那時候,闡陀等比丘威儀失檢,佛陀因為他們而逐漸制定了戒律。因為闡陀是佛陀的車夫,佛陀逾城出家時,就是闡陀駕著馬車帶他到了城外。所以闡陀出家以後,常常自矜是自幼與佛陀一起長大,頗有傲氣,與僧團並不很和睦,也沒有人敢觸怒他。

到了佛陀圓寂時,阿難陀還在問佛:「闡陀比丘,性懷猛惡,多瞋造次,於諸比丘常出惡言,佛滅度後,如何與之共住呢?」

佛說:「我滅度後,闡陀等惡性比丘,應以『默擯』來對治之。如果他被治時,生起憂悔之心,起敬仰心,大眾就接受他的悔改,像平常那樣與他相處。」

後來,闡陀聽說了這件事,他的內心很受挫,為了折伏自己的傲慢心,他以高齡依止比自己小三十歲的阿難陀為師,最終證得阿羅漢道。

又過了很多年,阿難陀尊者也到了垂暮之年,他還在四方游化,有一天他見到一位青年比丘,正在背誦經文:

若人壽百歲,不見水潦鶴,

不如壽一歲,而能得見之。

阿難陀聽了,連忙去告訴他,並不是這樣,佛陀說的不是「水潦鶴」,佛陀說的是:

若人壽百年,不見生滅法,

不如壽一歲,而得見聞之。

到了第二天,他又見到了這位比丘,他持誦的依然是「水潦鶴」,他們都說,阿難陀老了,記性不行了。

後來這位多聞第一的聖者感慨到,自己留在世界上也沒有什麼意義,便進入了涅盤。

真正的善知識是自己的善業所感召,可惜的是到了今天,水潦鶴恐怕遠比起佛法更吸引人。倘能依師勤精進,如實知自心,即能見佛法,若是自恃聰明,目空一切,也只能見到水潦鶴了。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馬明博:拜見本煥長老
菩提達摩祖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澄觀大師:答皇太子問心要
戒律對你來說是一種束縛?那你一定不知道制戒十義!
沒有比《心經》結尾那個咒更好的佛咒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