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海洋中藍藻細菌的保存研究獲新進展

古海洋中藍藻細菌的保存研究獲新進展

近期,《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科學研究部深海地質與地球化學研究室研究員彭曉彤課題組題為Cellular taphonomy of well-preserved Gaoyuzhuang microfossils: a window into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cyanobacteri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論文闡述了中元古代海洋中石化的藍藻細菌的埋葬學特徵,包括形態、元素、同位素以及分子結構特徵,進一步提出了保存於前寒武紀岩石中藍藻細菌的埋葬學模型。

微化石被認為是保存於地質歷史時期生命的遺迹,記錄了古老微生物的形貌、代謝方式以及古環境條件,在尋找地球及地外生命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彭曉彤團隊對保存於中國北方高於庄組(~1500 Ma)的藍藻細菌微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綜合利用高空間解析度的微觀觀察和微分析技術(包括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共聚焦激光掃描顯微鏡、拉曼光譜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儀),提出前寒武紀燧石中藍藻細菌細胞壁及鞘體優於細胞內含物的優先保存模式,並認為低溫下快速硅化對其保存的完整性起到關鍵性作用。

該研究成果對於深入理解古老地層中微生物化石的形成、保存,以及尋找地質記錄中石化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石化藍藻Palaeoanacystis vulgaris的拉曼光譜,以及光學、拉曼、納米二次離子探針圖像

來源: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盧永根:無言行動詮釋大美人生
《時代楷模發布廳(南仁東)》今晚播出
科學家揭示近50年中國西北地區變濕原因
超靈敏二硫化鉬濕度感測器研究獲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