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技巨頭或成銀行勁敵,誰才是未來金融服務的供應者?

科技巨頭或成銀行勁敵,誰才是未來金融服務的供應者?

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調查顯示,美國許多消費者願意嘗試亞馬遜的金融產品

諮詢業人士預計,銀行與科技巨頭將展開適者生存的較量

一項新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十分希望科技巨頭提供金融服務。這說明銀行業又多了一個應該警惕亞馬遜(Amazon.com Inc.)等科技大佬的理由。

諮詢公司貝恩(Bain&Co.)的調查顯示,近60%的美國銀行顧客願意嘗試科技公司(他們已經使用過這些公司的服務)推出的金融產品。年輕受訪者的興趣尤其高。年齡在18歲到34歲的受訪者中,約73%的人表示會嘗試科技公司的信用卡、存款賬戶、投資、抵押貸款等服務。

接受新事物:各國願意使用科技公司金融服務的受訪者比例

貝恩諮詢合伙人、上述調查報告的合著者傑拉德·杜·托伊特(Gerard du Toit)在採訪中表示:「很多受訪者說,如果科技金融產品的體驗能像在亞馬遜購物那樣簡單快捷,那他們隨時捧場。而且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科技金融服務在中國早就實現了,人們通過微信、支付寶等手段進行大量銀行業務操作已經十分普遍。」

貝恩諮詢對22個國家133171人的調查研究顯示,不同國家的受訪者態度差異很大。在印度和中國,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嘗試科技公司的新金融服務,接受率比排名最低的法國高出一倍多。

吞噬傳統經濟

在美國,儘管亞馬遜、Alphabet Inc.旗下的谷歌(Google)以及 Facebook Inc.等科技巨頭已進軍支付或貸款等領域,但他們並不吸納存款。因為聯邦法律不允許商業風險性投資與完全成熟的銀行業務攪在一起。

美國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離發生在1929年的大股災後,當時的聯邦政府認為投資銀行業務有較高的風險,因此禁止商業銀行利用儲戶的資金參加投行業務,結果一大批綜合性銀行被迫分解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摩根銀行分解為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摩根士丹利以及從事商業銀行業務的摩根大通

因此,杜·托伊特預計銀行將與亞馬遜等巨頭展開合作。銀行負責推出金融產品,科技巨頭則充當分銷和服務渠道,也就是亞馬遜在消費商品領域做的那些事。

不過麥肯錫(McKinsey & Co.)報告顯示,由於分銷佔到銀行業務利潤的三分之二,銀行可能不願淪為生產抵押貸款和信用卡的工廠。

杜·托伊特也表示,從亞馬遜的角度看,它已經有數以百萬的用戶,根本不需要為吸引客戶投入成本,所以完全有能力打造擯除了「銀行各類討厭的費用以及較高的最低存款額限制」的數字賬戶。他說,這會吸引那些最有可能嘗新的年輕消費者。

消費者對亞馬遜的信賴也是個有利因素。當被要求對金融和科技機構的可信度進行排名時,受訪者通常認為上市銀行最值得信賴,其次是PayPal Holdings Inc.和亞馬遜。接下來是蘋果、谷歌和微軟公司,再下來才是社交媒體。

杜·托伊特說:「大型科技公司涉足美國零售銀行業只是時間問題。銀行與科技公司終將展開一場適者生存之戰,為進入市場他們還會展開一些出人意料的合作。」

撰文:Hugh Son

編輯:黃琬鈞

翻譯:楊熙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馬雲專訪丨廉價iPhone丨K-Pop崛起

股災教訓丨理查德·塞勒丨哈佛「關係戶」

省錢套路丨啃小族丨玩具反斗城丨比特幣分叉

老外「淘寶」丨矽谷金融危機丨知識付費丨吳亦凡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雷神3:諸神黃昏》啟示錄:真相與歷史無法被掩蓋|專欄
Gap為何再也經不起蹉跎歲月?
在新能源車領域發力,比亞迪能成為中國的特斯拉嗎?
中國的消費信貸為何突然迅猛發展?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