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科技改變大腦結構 人越來越笨?

高科技改變大腦結構 人越來越笨?

當今時代,日新月異的智能科技發展,總為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久前,有美國研究者認為,科技對人類智力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因為當今的數碼科技大爆炸,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之餘,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和溝通方式,甚至造成人類大腦內部的劇變。刨根問底,科技到底是讓人變得廣博,抑或變得淺薄呢?

新發現

網路越發達人越笨

不久前,一篇刊登於美國《赫芬頓郵報》的報道引起熱議,在這篇名為《網路讓我們變笨?數碼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的研究中提到,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類的大腦正不斷地被智能科技「重新塑造」。有研究者表示,在過去沒有電腦也沒有網路的時代,人們的生活雖然不夠方便,但腦子裡卻擁有海量的知識和生存技能;然而新科技的出現卻扼殺了人類的這項才能。

長時間面對電腦和手機屏幕正在威脅著我們的健康,電子產品除了會發出藍光,阻止夜間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深度睡眠品質之外,還會令我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一項來自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數碼科技大量分散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新科技更容易令人分心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如果你認為被「分散注意力」只是小菜一碟,那麼「記憶力衰退」呢?沒錯,研究顯示在網路環境中成長的一代人,比起他們的父輩更容易健忘,原因是在閱讀時停下來查看郵件或收發短訊,會使尚未變成長期記憶的短期記憶從腦中被抹去,使大腦無法進行深入或有創造性地思考。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人類在享受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之餘,另一方面也在承受著科技所帶來的副作用。如果你和日常上班族一樣,每天都頻繁使用電腦、智能手機和搜尋引擎,你要小心,因為這些新科技產品會促使大腦神經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並且會在強化新的神經通道時逐漸削弱舊的通道。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變得只能接收信息碎片,越來越難進入深度思考之中。

讀者不禁要問,我們的大腦,真的就這樣被高科技「改變」而變笨嗎?

令人擔憂

智能科技讓年輕人不愛思考

毋庸置疑,科技的發展對於人類而言是一種進步,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似乎並非如此。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發現,如果過分依賴GPS導航,就會阻斷腦部海馬回形成新記憶的功能活動;相反,如果人的駕駛行為依賴的是大腦空間記憶,那麼司機就能通過視覺線索建立「認知地圖」來記住路線,由此可以預防未來大腦失憶症。難道說,科技的進步對於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而言,會造成「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現象?就此話題,記者採訪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蔣斌教授。

「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越來越懶惰,身體運動機能確實有退化,好比說,通宵玩電腦遊戲甚至會出現眩暈、暈倒、記憶力下降等癥狀。有研究表明,每天花大約10小時上網的大學生大腦皮層的灰質,比每天上網2小時以下的學生要少,而灰質是負責大腦思考的部分。」蔣教授告訴記者,現在年輕人中患「痴呆症」的人數逐年增長,「提筆忘字」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用慣了電子產品,導致很多人只會用零散的語言交流;用遊戲和電視節目取代了傳統閱讀,以至於人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對此,蔣教授告訴記者,根據生命現象中的「用進廢退」理論,大腦皮層中調控閱讀和語言的中樞使用的少了,自然會發生「倒退」;而過分依賴GPS導航,也確實會妨礙大腦海馬回形成新記憶的功能活動,使得空間記憶能力下降。

專家聲音

不用擔憂

應對退化,

大腦重塑做出調整

有了手機、電腦,可以做到足不出戶,就能達到基本生活需求。無論坐地鐵還是走路,常常看到很多低頭族。有研究者警告說,而今人類的大腦正不斷地被智能科技「大幅重塑」。此話一出,有不少網友都在擔心自己會因此而「變笨」。

然而對於這份憂慮,蔣教授卻給出了一顆「定心丸」——因為人類的大腦很「聰明」,會隨著這些由高科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當今科技的進步並不會導致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發生「退化」。

「其實人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就是要不斷順應新的變化,現代人和幾百年前的祖先相比,體格和肌肉的力量是下降的(長期的體育鍛煉的人除外)。儘管現代人大腦的部分功能下降了,但智力是提高的。」他告訴記者,現在的人,無論是在鍛煉身體、排隊買東西或者過馬路等紅燈的時候,甚至在晚飯閑聊的間隙,都使用手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完成一些工作,這就是智能高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對此不必過度恐慌。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電子產品的增加,的確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蔣教授認為,雖然說高科技使得人們「越來越懶」,但從總體上看,還是利大於弊的。「高科技產品的不斷使用,逐漸重塑了我們的大腦,我們因此變得更加『眼疾手快』。」

話題延伸

大腦具有可塑性

廣州日報:有研究者提出,科技的發展就好比一場革命,數碼科技大爆炸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和溝通方式,更在人的大腦里造成劇變。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否具備改變自身以回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蔣斌:是的。人出生後,各種感覺經驗刺激(如聲、光和觸覺等),學習知識和技能訓練等不斷改變我們的大腦,使得大腦內部的神經網路順應這些感覺刺激或技能訓練,並留下相應的「印跡」,最終造就一個高智力、高技能、富有創造力的人。大腦的神經結構和功能可以被外界感覺經驗所改變的能力,稱為「大腦可塑性」。

廣州日報:您所提及的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換句話說,就是人類的神經系統能夠適應變化而發生改變。請問有哪些具體的呈現呢?

蔣斌:大腦中神經網路的結構重塑發生非常快,如將人的食指和中指用膠水粘在一起,一天後就發現大腦運動皮層與手指的對應關係已發生了變化。將多年演奏小提琴的人與未接受任何音樂訓練的人對比發現,當刺激左手小指的時候,有長年小提琴訓練的人比未經訓練之人激活更多對應的軀體感覺皮層,而且激活區域的大小與學習小提琴的起始年齡呈正相關,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

廣州日報:麥克馬納斯說,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夢想和幻想,可我們並不善於實現它們。或許科技對於人類而言,是一種「神經重寫」?

蔣斌:人類的大腦其實潛能無限,比如說「盲人有較強的聽覺和觸覺」「聾啞人有較強的視覺」等,都證明了大腦在外界環境變化之下可以做出相應改變。在高科技飛速發展之下,高科技產品在很多方面改變了人類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大腦同樣會做出相應的改變去適應,讓人類更好地適應已經發生改變了的新環境。(文/記者黃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外星人」就在那裡
空氣臟,易骨折
科學家揭示首顆星際小行星「尊容」
劉 星:古代的臨刑赦免
自如聯合100位自如客,發布《中國城市青年居住生活自白》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