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動畫與犯罪:看動畫會影響人的日常行為嗎?

動畫與犯罪:看動畫會影響人的日常行為嗎?

曾經有個類似自嘲的笑話,有人擔心自己突然離世,來不及銷毀自己硬碟的資料。比起死亡,這樣的人更畏懼自己的硬碟連同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同暴露於人前……

這種恐慌,在本拉登身上又似乎不是一個玩笑。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一件事:本拉登「宅籍身份曝光事件」

簡單來說就是,在這名恐怖分子死去六年之後,美國中情局公開了他的大量資料。結果發現——他的硬碟中存儲了大量的動畫作品!!

我嘹個天,火影劇場版!

從《貓和老鼠》到《風雲決》,從日本全年齡向動畫,到里番作品,透過本拉登的硬碟,人們驚訝的發現他或許還是個動畫愛好者。

據說這是本拉登硬碟里的動畫截圖……

有研究者認為:這透露了恐怖分子「人性化」的一面。先不論這種看法是否符合實際,就犯罪者與動畫的聯繫展開的討論,並非從此次本拉登事件而起。

關於動畫與犯罪的關係的討論,曾經數度成為日本社會學家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其討論的結果也曾經深刻影響了日本動畫的創作。

而這一切似乎可以從眾所周知的「宮崎勤事件」聊起。

宮崎勤事件是指1988年~1989年間,發生於日本東京都和埼玉縣,四名4~7歲的女童被誘拐後殺害的事件。

因為宮崎勤「御宅族」的身份,在這一臭名昭著的罪行大白天下之後,日本動畫、漫畫行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不少社會學家認為是動畫、漫畫作品孵化了這些心靈扭曲的犯罪者。

社會學家的主要論據為:觀看和閱讀動畫與漫畫會使觀眾信以為真。

當然這並非專家們隨便臆想出的結果,就連犯罪分子本人自己都將自己的犯罪行為甩鍋動畫。

2015年,日本東京銀座發生一名女性殺死交往對象的事件。然後據犯罪嫌疑人自己交代,她是通過動畫習得的殺人手法。這在社會上再度引起軒然大波。由於犯罪嫌疑人具體的殺人工具是刀子與棒球球棒,當時還有不少人猜測犯罪者所說的動畫到底是哪部,或者哪幾部。

GIF/170K

從概率上來說,無論是新聞標題寫得多麼聳人聽聞,但動畫教出的犯罪者數量在觀看人群中所佔比例大概可以忽略不計。

舉個例子,我們按照前文中社會學家的觀點——觀看和閱讀動畫與漫畫會使觀眾信以為真,即動畫與漫畫側面誘使犯罪。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可以將動畫對觀眾的影響推到一個極限。假設研究對象是比成年人更沒辦法分清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區別的兒童。

在這樣的一種討論環境之下,我們會發現,這個觀點有點類似於家長表示不要讓孩子看《小豬佩奇》,因為孩子會學豬叫,會仰面四腳朝天。

講道理,在兒童心理社會化的過程中,會有難以分辨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情況發生。但即便如此,糾正兒童行為的責任是否不應該由藝術作品來承擔?如果說將藝術作品的社會責任無限延伸,那麼姑且不論對創作者來說,將面臨怎樣的惡劣環境,單是兒童教育的問題全盤丟給社會這一點,就站不穩腳。

但反過來說,我們否定這種責任的無限延伸,但並不意味著創作不受道德與法律的束縛。

從這個角度來說,專家或許可以對犯罪與動畫的關係進行理論層面的思辨,但是卻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限定。

從中國文藝創作的立場上來說,特別是動畫作品中情色、色情元素似乎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更主流一點的觀點,算上血腥的、暴力的,這些是陰渠中不堪被提起的慾望,所以便可以當做不存在。

但是人就是如此的複雜,不管你信奉「性從何起」的哪套解釋,如何定義暴力犯罪與權力之間的關係,你都難以否定早在動畫誕生之前,一些非常的行為已經存在了。我們盡可以欣慰於自己沒有晦暗難言的慾望,但我們卻沒有否定他們存在於世的力量。

關於色情作品與性犯罪之間的關係,有這樣一組有名的數據。

1996年丹麥法律裁定色情電影可以合法放映及銷售,結果丹麥當年的性犯罪情形與十年前比較降低了6%,曝露狂露陰減少了58%,偷窺率降低了80%。瑞典放開A片市場,強姦犯罪率反而降低13%。

這套數據曾經作為色情作品傳播的道德靠山,但是如果這組數據屬實——色情作品的傳播確實可以降低犯罪概率,那麼公序良俗又靠什麼支撐呢?這似乎轉了個彎,又回到了我們討論的起點。

不少研究在這個階段逡巡,只能試圖尋求數據支撐下一步的分析。但這類研究又往往因為缺乏足夠數量的數據,往往最後都只能想當然的下一個結論。

當然在真人影視領域,世界各國對影視作品中的暴力元素進行了不同緯度的限定。比如考察暴力的表達是否具有可模仿性、犯罪誘導性等。但是實際作用不大,最終還是通過劃分觀看者的年齡來完成對影視作品犯罪影響力的限定。

針對中國的情況來說,分級制度成了很多創作者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客觀來說,缺乏推動制度形成的力量,夢想還只能是夢想。

既然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撐我們進行下一步分析,同時對於劃分動畫作品的受眾年齡層缺乏信心。那麼不妨換個角度,基於動畫的特點,討論一下其與犯罪、變態心理相關的問題。

動畫有一個與尋常的影視作品不同的特質,表演的媒介大多數情況下不是自然人。這也就意味著在某些涉及到暴力侵害的表演中,角色不存在法律層面上的侵害與被侵害關係,那麼動畫中的一些暴力表達能否作為舒緩一些特殊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呢?(這裡的暴力表達包括性侵犯。)

比如戀童。

戀童這個概念經常被人提起,但實際上在表述上存在一些誤用。

從精神疾病的角度來看,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戀童障礙被稱之為一種性慾倒錯,指「成年人或16歲以上的青少年對學齡前兒童(13歲以下)具有原發性或獨佔性的、持續的性衝動或者性幻想」。

這與針對兒童的性暴力等「戀童行為」是有本質區別的。戀童障礙可能會實行戀童行為,但實際對兒童造成性侵害的並不一定是戀童障礙。因為性侵害本質上是一種暴力行為,是一種權力的表現形式。

所以客觀來說,戀童障礙與犯罪者雖然有重疊,但是並不一定就是犯罪者。

昨天《浪客劍心》的作者和月伸宏因涉嫌持有兒童色情音像製品而被逮捕。據他交代「喜歡小學高年級到中學二年級的孩子。」

新聞一出,集英社宣布和月伸宏的漫畫《浪客劍心 北海道篇》休刊,國內的愛好者紛紛表示難以接受和月伸宏的犯罪行為,聲討聲不斷。但是從持有兒童色情音像製品的角度來說,對比前文的分析,和月伸宏並沒有實際對兒童進行侵害,他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個戀童障礙患者,為什麼會因此被逮捕呢?

這要從兒童色情與性犯罪之間的關係聊起。

「兒童色情引髮針對兒童的性犯罪」這個邏輯一度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就像前文所提的「丹麥性犯罪概率降低」的實例說得那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個邏輯是否成立。

但是判定音像製品或者文學作品是否是迎合淫穢需求的難度太大,畢竟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網路自媒體每日的產出都是爆炸性的。與此同時雖然動畫作品的角色表演基本不涉及到真人的人身傷害。但是現在的動畫擬態求真的能力已經超乎人們的想像。

最終多方博弈的結果是在沒有數據支撐,這些作品是否會引發非戀童障礙者產生戀童行為之前。一切以兒童為主要角色的色情音像製品都應當被明令禁止,但是事實上以動畫。遊戲為媒介的兒童色情作品其實僅僅是得到了「有限」傳播的命令。

2006年日本終於規定,不得以兒童為主角創作色情作品。雖然這距離宮崎勤被捕,已經整整過了十七年。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漫威就曾經推出過免費刊物,以蜘蛛俠幼時被猥褻的經歷告訴孩子,你沒有做錯任何事。

但是即便如此,動畫人更多時候是無力的。你如何看待動畫與犯罪之間的關係?關於色情暴力作品,你又有哪些想說的。又或者某些公認的「重口味」作品對你產生過什麼影響,學術趴誠邀您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畫學術趴 的精彩文章:

皮克斯元老拉塞特身陷性騷擾醜聞,已道歉離職
日本動畫界的老牌大拿,作品都是我們的青春啊!
遊記就該這樣玩!GIF藝術家給東京的專屬情書
今天,學術趴要跟「正義聯盟」搞點事情!
那麼多精彩的日本動畫OP和ED,都是他做的——石濱真史

TAG:動畫學術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