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建偉: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機會在第三產業

唐建偉: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機會在第三產業

李輝:

2010年前後,人工智慧在海量數據、機器學習和高計算能力的推動下悄然興起,2015年隨著圖形處理器(GPU)的廣泛應用和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而進入爆炸式增長階段,人才需求的激增導致人才供應的整體短缺。大量資金的投入,也造成了資金多項目少的情況,沒有足夠的人才來承接市場和政府投入的資源。而此前很多人工智慧相關專業處於「冷門」狀態,培養的人才數量有限。目前的全球人工智慧領軍人才數量與質量均無法滿足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巨大需求。所以,不能僅把戰略重點放在對全球存量人才的爭奪上,要著手設計新的人才培養和人才發展計劃。

趙永新:

我國人工智慧發展在整合資源、垂直應用等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在基礎演算法、核心硬體和關鍵技術、領軍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終端產品的性能、可靠性和用戶體驗等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展望未來,集合了多種前沿分支技術的人工智慧,會產生鏈式反應,給我們的生活、生產帶來巨大的改變。天上不會掉餡餅,前景越美好,越需要清醒客觀的判斷和扎紮實實的努力。如果一擁而上、盲目跟風、投機取巧,恐怕熱潮很快就會變成寒潮。

王滿:

高科技的發展總有一個不斷與人類生活融合、匹配相適的過程,最好的辦法便是把握好度,不偏不倚,直至找到最契合的平衡點。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迅速,但也要在「奔跑」中「補課」,讓產業走得更穩更遠。產業發展,標準先行。制度是最有效的方式,相關部門應逐步建立並完善人工智慧基礎共性、互聯互通、行業應用、網路安全、隱私保護等技術標準。通過試點先行、示範引領,推進人工智慧健康有序發展。因此,人工智慧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陳自富:

對傳統行業而言,有必要改變觀念,更加主動地尋找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場景,而不是由科研機構單方面將技術向企業推廣;通過積極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構造以技術為紐帶的產業價值鏈。例如公路運輸業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主動尋求貨源智能匹配和路線規劃,降低車輛空駛率。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需要社會觀念的轉型,在政策、倫理、法律上為人工智慧的應用做好鋪墊。目前在醫療診斷、無人駕駛、教育等各個領域,都面臨著人工智慧技術實踐領先於法律和政策現狀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未雨綢繆,做好預案,從而更好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

唐建偉:

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機會在第三產業,特別是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及消費升級密切相關的行業,如衛生、教育、房地產服務、租賃和商業服務、科技和技術服務、文化體育等輕資產的服務行業。而這些行業的發展和政府放權及體制改革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因此要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簡政減稅、放寬准入、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來提升第三產業及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的佔比,從而達到提升實體經濟回報率及整個經濟增長效率的目標。

龔建文: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要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放在首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以「綠色生態」為主方向,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形成「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以農業改革創新為抓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創新集體經濟增收模式,壯大集體經濟,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夯實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莫開偉:

資管新規並非醫治所有資管產品病症的「萬能葯」,也並不意味著所有金融機構資管產品領域的風險都可全部規避:一方面,隨著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資管領域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為著自身利益,總會鑽監管漏洞,打政策擦邊球,各種規避資管新規的行為還會發生。而且,資管新規需各金融機構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如果仍然各自為戰、缺乏信息交流與溝通,資管領域違規亂象依然難以完全根絕。因此,要從根本上遏制資管領域的問題,還需金融機構提高思想認識,形成規範資管業務的內在動機,促使資管業務真正回歸健康運行軌道。

易鵬:

知識付費產業要想向著更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必然會經歷重大洗牌。洗牌後,未來的知識付費行業或許只能留下一兩個平台。平台會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精準匹配知識分享者的產品和客戶需求,保證客戶找到有用的產品,而知識分享者找到能夠「聽得懂的人」。同時,平台要想做出聲譽,就必須對知識產品嚴格評估。而知識產出者要想生存,必然會朝兩個方向分化:一個是部分知識生產者會走向更垂直、更深度的道路,在某一領域深耕細作,保證自己提供的東西「有用」是他們的生存依靠;另一個是部分知識生產者會走向泛娛樂化的道路,他們提供的東西主要用於陶冶情操,擴大見識。保證自己提供的東西「有趣」是他們的生存之道。總之,所有的知識生產者都必須提供更專業、更聚焦、更精準的產品。

沈玲:

應科學定位住房保障水平。完善城鎮住房制度要堅持科學態度,既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又尊重各類主體的合法權利和合理訴求。在保障房的供給中,應注意提供教育、交通、醫療等配套生活基礎設施,努力營造便利、綠色、和諧的生活環境。但要認識到,保障房保的是基本居住權利,而非追求所有居民居住條件的均等化和無差別化。在保障房供給中,政府可以通過稅費減免、部分持有產權等形式給予受保障群體一定政策傾斜,讓保障房充分發揮惠民效應。同時,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嚴格審查保障房申請資格,通過入戶調查、公示等方式,做到保障房分配公開公正。

(稿件只反映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參考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國際車展為汽車製造產業鏈提供新選擇
快訊:恒生指數突破30000點大關
辭職後的穆加貝如何謝幕引關注 津媒體:格雷絲,祝你好運
美國修改高血壓標準,有「陰謀」?
醫療旅遊升溫 國外經驗可鑒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