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優質投稿】由2017年全國卷新變化看圖表數據類試題

【優質投稿】由2017年全國卷新變化看圖表數據類試題

原標題:【優質投稿】由2017年全國卷新變化看圖表數據類試題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學葉盛老師的投稿文章,發表於《中學歷史教學》2017年第11期】


葉盛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學


2017年全國卷中有關圖表數據類試題的新變化引發了熱議,筆者也嘗試分析這些變化並提出了一些備考建議,供方家批評指正。


一、新變化產生新趨勢:舊有圖表數據創新角度回歸主觀題

在核心素養和新考綱引領下,2017年全國卷呈現不少新變化。首先是在考綱「發現問題」能力要求下,全國卷增加了圖表數據類試題數量。三份卷中共有6表格4圖示10道試題。圖表數據類題近年所佔比例不斷提高,使全國卷題型更加豐富多樣,更擴大了試題信息量,加強了對考生髮現、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這一趨勢提示我們要引導學生更多關注圖表數據。


其次,全國卷注重考察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已成為共識,2017年全國卷亦是如此:三份試卷15道非選擇題共35小問中,除三道開放性試題外,其他設問限定詞出現頻率較高的分別是「概括」(9次)、「簡析」(9次)和「說明」(8次)。結合前述圖表數據試題增多變化,未來全國卷中可能將大多出現在選擇題中的圖表數據更多轉移到非選擇題中來,以圖表數據的豐富信息來考察學生的史論結合和提取概括等能力。


今年全國卷還出現了舊材料新運用的情況。2017年全國Ⅰ卷第30題所引用材料「陝甘寧邊區政府的一份文件」在多地模考試題中都曾原文出現過,但命題者卻能另選角度命制一道綜合考察國共關係的新題。這傳遞出一個信息:高考試卷材料並不一味求新求異,只要可以考察學生素養能力,舊材料也可以通過新設問「復活」歸來。因此,曾經出現在歷年各地高考試卷選擇題中的圖表數據,完全可能被全國卷命題者稍加整理、另選角度再次呈現在全國卷非選擇題材料中,讓考生既似曾相識,又眼前一亮。


如將上述2017年全國卷的幾點新變化綜合起來思考,或可得出一個結論:全國卷逐步加強對於圖表數據類試題的考察,而且可能由難度較低的選擇題轉向側重體現史論結合、提取概括能力的非選擇題,並可能運用已有試題的表格數據再次命題進行考察。由此,對圖表數據的全面理解和分析,顯得越發重要。


二、新方法應對新挑戰:整理各類圖表六步全面分析微數據


圖表題類型多樣、數據不多但信息量巨大,為應對全國卷上述新挑戰,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初步形成了六步分析圖表題的方法:首先無論是餅圖、柱狀圖還是曲線圖,絕大多數都可以對數據進行一定處理變成數據表格,整理後的表格數據大多以年份排序,或以國家、分類比較項進行排列,同時重點關注題乾和設問,注意表格標題和各項數據項的內容,根據比較項預判斷此題考察方向。二是看錶格中所給時間年份,並思考這些時間節點所對應歷史階段特徵,為其後數據對比給出時代背景。三是每組數據是否隨時間變化呈現遞減或遞增趨勢,並在各個數據後打下相應上或下的箭頭。是否有連續不斷的遞增或遞減可以作為排除選項的抓手和非選擇題作答要點之一。四是一組數據中每個年份之間的差值是否呈現比例關係,以第一項數據作為初始值1,分別換算後幾項數據的比值,寫在該表格數據後。由比例大小可以看出該組數據在不同時期的變化趨勢,以此可以得出該數據所反映不同時期的階段特徵。五是對比該組數據的第一項與最後一項的差值和比例,在該組數據下方寫下總體上升/下降等關鍵詞供解題使用,這一比較可以呈現該組數據在一定時期內的總體趨勢。六是在掌握各組數據的上述變化信息後,再進行相同時期內各組數據的對比,這樣的橫向對比則更多側重數據的大小和比值的對比。


2017年高考江蘇卷第7題為例:


例1:《萬國公報》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學者統計了其中發表的相關文章,如下表:

主題 時間

1880—1889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纏足(篇)

3

11

17

興女學(篇)

5

6

17

介紹外國婦女(篇)

2

19

22

合計

10

36

56

由此推斷(  )


A.《萬國公報》是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報刊 B.晚清知識分子通過報刊實現了言論自由

C.知識界的宣傳呼籲迫使清政府革除陋習 D.隨社會發展知識界對婦女問題漸趨重視


此題並不需要仔細分析圖表數據即可通過排除法選出正確答案。但如果這一表格為非選擇題材料,就需要我們全面挖掘表格所蘊含信息。


首先看錶格中所給出的三個時間段分別是晚清時期的中法戰爭前後、甲午戰爭前後和清末新政時期,其歷史階段特徵分別是:1880-1889年中國繼續開展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初步發展,中國社會風俗受西方民主思潮影響,早期維新思想開始出現;1890-1899年甲午戰爭戰敗、洋務運動破產,各國競相瓜分中國、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發展並演變為政治力量發動維新變法運動卻遺憾失敗,但維新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民族資本主義也有了初步發展。1900-1907年中國遭受八國聯軍侵華之辱,清政府為自救發起清末新政,革命黨人革命活動此起彼伏。有了對上述時間段歷史特徵的回顧,就能預判到清末知識分子對於婦女解放的認識是隨時間推進亦即中國社會轉型不斷深入的。再看各組數據各自的增減情況,可以看出表中四組數據均呈現不斷遞增趨勢,這符合前述預期,可以作為非選擇題答案要點。第三看各組數據內部之間比值分別為:禁纏足13.75.6;興女學11.23.4;介紹外國婦女19.511。由比值變化看出,1890-1899年關注外國婦女(解放)增長率最快,關注國內禁纏足增長率其次,興女學增長最緩。這或可反映出這一時期該報刊更多關注外來思想文化和風俗,與此時期救亡圖存、維新變法的歷史背景相吻合;同時禁纏足關注度高於興女學,或可反映出這一時期該報刊關注女性身體解放多於女性人格和教育解放。第四看各組數據第一項與最後一項比值:禁纏足相差5.6倍;興女學相差3.4倍;介紹外國婦女相差11倍。這反映出晚清時期《萬國公報》以介紹外來思想文化為主,希冀通過介紹外來思想輔以主張禁纏足、興女學促進近代中國的婦女解放。


通過上述幾個步驟,基本做到了對該表格的全面分析,也得出了相應的史論,不論設問是什麼,學生都可以從中選取要點進行作答。


再舉一例進行說明:


例2:(2017年全國Ⅰ卷第33題


表3

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

年份

約1770

約1790~1793

約1830~1835

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

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數

42.74

42.48

78.69

綜合表3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  )


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於廉價的勞動力


C.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 D.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本題表格中所給時空範圍為1770年到1835年的英國,結合這一時期歷史階段特徵可知該題考察英國工業革命相關知識點。回顧階段特徵可知,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經濟快速發展有賴於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生產工具革新推動生產力的飛躍,而非廉價勞動力,可排除B選項。再仔細觀察表格內容:表格中兩個數據項一是「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二是「工人實際工資變化」。對比兩項可知,這兩項所包含人群範圍不同:前者包含工人、資本家在內所有英國人,而後者僅包含工人群體。注意到這一差別,學生就會考慮表格中未出現的資本家、工廠主收入變化這一隱形數據。再觀察兩組數據各自變化:國民總收入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比值為11.252.57;工人工資收入並不是逐年遞增,1797年工資收入反而比1755年略低,比值約為10.991.84,但總趨勢增長。根據這兩組數據信息可排除A選項,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並沒有同步增長;也可以排除C選項,工人工資收入在80年(1755年到1835年)里增長了84%,並非整體上沒有改善。通過比值也可以得出,工人工資增長速度低於國民總收入增長速度,實際上已經可以選出正確選項。再通過同一時間段兩項數據之間對比則可以更加清晰看出收入差距:三個時間段國民總收入分別是工人工資的3.284.124.57倍,顯示出隨著工業革命進行,工人收入與國民總體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結合前述國民收入包括資本家、工廠主在內,可以得出「資本家、工廠主這一富人群體在工業革命期間的收入增長更多」這一隱形信息,從而得出D選項,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社會貧富差距進步拉大的結論,也符合這一時期歷史階段特徵。


三、新思路激發新能力:圖表數據改編主觀題訓練概括能力

如果轉換思路,引導學生在高三複習中認真研讀分析每一則高考真題圖表,並將選擇題圖表材料改編為非選擇題,以此來訓練學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能力,相信一定大有裨益。舉例說明:


例3:(2013年江蘇卷第8題)右表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戰運輸物資的需要


B.帝國主義放鬆對華經濟侵略


C.「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促進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簽訂


此題表格數據對於選出正確答案並不起多大作用,學生只需觀察表格中所提及年份為「1928-1935」年,即可根據所學排除選項。本題雖給出了信息量豐富的表格,但選項缺少思維力度,材料「雷聲大」,選項「雨點小」,浪費了這則圖表。


因此,筆者依據這則材料命制了三道非選擇題:模仿2017年全國Ⅰ卷第45題第(1)問:「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28-1935年中國輪船運運輸業發展的變化及特點(15分)」;模仿2016年全國Ⅲ卷第41題設問:「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有關民族工業發展的信息,並加以簡要分析(12分)」;模仿2015年全國Ⅱ卷第41題設問:「表中能反映我國民族工業的某些趨勢,指出其中一種變化趨勢並說明形成的歷史原因(12分)」。題目設問雖有不同,但分析思路一致,只是作答時組織答案不同而已。

舉一反三,如果引導學生對每一則圖表數據都全面分析、自設問題、自給答案,其素養能力必然能夠逐步提高。教師唯有在複習備考中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全面綜合分析利用已有圖表數據,不斷提高自己發現問題、提取信息、比較概括能力,才能更好適應全國卷新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育家 的精彩文章:

【教育觀察】特級教師 | 俞正強:要想教師對學生好,先得學校對教師好
您的歷史課堂里有「人」嗎?
【歷史知識】您的歷史課堂里有「人」嗎?|{薦讀}不一樣的王安石
薦(sòng)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叢書」第二輯《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

TAG:歷史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