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古現場出土遺存提取保護新技術研討會」在北京科技大學召開

「考古現場出土遺存提取保護新技術研討會」在北京科技大學召開

原標題:「考古現場出土遺存提取保護新技術研討會」在北京科技大學召開


2017年11月14日至11月16日, 「考古現場出土遺存提取保護新技術研討會」在北京科技大學會議中心召開。


會議由中國考古學會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考古現場與出土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協辦。來自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絲綢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荊州文物保護中心、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市博物總館、上海博物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考古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澳門文化局、等38家科研機構和文博單位,11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考古現場出土文物提取和保護」這一主題進行學術討論和交流。



會議開幕式現場


會議主持: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潛偉教授


在開幕式中,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潛偉教授介紹了出席會議的嘉賓,並代表北京科技大學校領導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簡要介紹了研究院的發展歷史和學科建設情況,表示本次會議是2014年成立研究院以來第一次承辦文物保護專題的研討會,亦是研究院對柯俊先生的敦敦教導:「為考古服務,為文物和博物館行業服務」理念的延續,感謝各位學者在北科大相聚一堂為國家乃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些貢獻,並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李化元研究員


在開幕式致辭中,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李化元研究員首先代表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向蒞臨會議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地歡迎,向大家長期以來對文物、考古、博物館事業所做的貢獻表示由衷的敬意。考古發掘現場脆弱文物遺迹眾多,將其完整、安全、有效地提取到實驗室進行永久保護,不但是考古發掘現場第一保護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瀕危文物搶救、中華文化保護的重大需求和任務。鑒於保護任務艱巨,需要以成熟的理念、科學的方法、發展的眼光、持之以恆的態度做好這項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大學等單位在2010年建立了創新聯盟,並聯合承擔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國家級重點課題,針對考古發掘現場脆弱文物與遺迹保護存在的瓶頸問題,協同開展了技術攻關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並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這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就是想藉此機會給大家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這次會議不僅是過去科研成果總結,更是對新時代文物保護事業的展望,也是一個新的開端,希望大家為國內的文物科技保護工作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並且在今後的工作中持續關注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研究工作,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考古學會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杜金鵬研究員


在開幕式致辭中,中國考古學會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杜金鵬研究員代表專委會對出席的專家學者表示感謝。並表示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觀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些對當代中國現狀的科學分析和科學論證,同樣也適用於文化遺產事業領域。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文物考古模式進入到文化遺產模式,發展從1.0版進入到2.0版,這個2.0版的最大特徵就是考古、文物保護、博物館三位一體發展模式的初步形成。在新時代里,文化遺產發展模式也像十九大報告所說的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考古學在中國雖然歷史悠久,但很長時間內,考古、文物保護、博物館三家往往平行發展,交集較少,在新時代就是要解決這個矛盾,使三個學科之間進行有機融合,各學科平等地參與到文化遺產事業中來。新時代發展的新理念是:綠色、包容、共享。中國考古發掘是全世界面積最大、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但是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不夠理想。綠色考古就是以最小的投入,最小的遺址損耗去獲取最大的科學信息,從這點來講,考古現場出土遺存的提取就極其重要。考古學家要以包容的心態,接納科技保護的專家、博物館的專家,歡迎他們到考古工地來,一起來面對考古現場,面對出土文物,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歡迎所有專家共同利用有限的資源,從考古發掘現場到實驗室修復,走向綠色、包容,開放,最後實現共享。本次會議比較切合新的發展理念,希望與會的來自不同專業的專家們對考古遺存的提取以及其他信息的提取都能獻計獻策,在新時代新的發展模式下,達成共同發展的理念,並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專家學者合影


會議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剛老師


14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剛老師進行了題為《關於實驗室考古清理的理論工作模式以及考古發掘現場脆弱質文物提取與保護的探討》的報告。對實驗室考古清理的理念進行了梳理,並指出了近年來我國有關實驗室考古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理論研究滯後、考古學家主導考古發掘的重要性在實驗室考古理念中未得到應有重視、考古發掘過程中分析測試科技手段的利用亟待加強、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結合有待加強等。理想的實驗室考古清理工作模式,即:運用平面及三維影像記錄、考古發掘清理前分析測試技術的應用、考古發掘清理中出土文物遺存的分析測試技術應用、現場文物遺存的保護處理技術、出土文物遺存的現場提取、清理與保存技術以及進一步的室內文物保護處理與修複復原工作等。梁宏剛還介紹了考古發掘現場出土脆弱質文物的提取技術大概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即從天然有機材料,到人工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再發展為固態升華材料。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趙西晨研究員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趙西晨研究員進行了題為《山西大同東風裡遼代磚室壁畫保護與復原》的報告。介紹了搬遷流程為:畫面回帖-表面烘乾-彩繪封護-畫面貼護-內部支撐-外部固定-形成框架-固型加強-整體成形-起吊搬遷。壁畫搬遷回室內的保護工作流程為:去除附加支撐體-背面去磚-打磨地仗-加固貼布-製作過渡層-製作結構性鋼支撐體-展陳。並將考古現場壁畫文物的提取技術經驗總結為:整體提取在特殊條件下可有效的保護文化遺產;考古現場原始三維數據和高保真影像的採集有助於文物信息的保存與後期修復;文物保護數字化記錄是文物保護手段的重要環節,表示實驗室內保護修復有效解決了壁畫的展示與利用問題。



中國絲綢博物館周暘研究員

中國絲綢博物館周暘研究員進行了題為《考古現場紡織品的提取與保護——以價值保全為目標》的報告。介紹了何為價值保全?即實物實體與所蘊含的信息相結合。舉例了烏茲別克——草原絲路遺存、甘肅馬家塬戰國墓地M16、浙江嘉興王店明墓、浙江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和浙江餘姚南宋史嵩之墓等出土紡織品的提取技術。對糟朽紡織品採用了絲蛋白加固技術進行接枝加固。通過免疫學檢測技術開發出一系列抗體,從而檢測降解劣化的絲綢,並將該技術推廣應用與南海一號艙底遺物與海昏侯主棺的分析檢測中。周暘認為,考古現場的應急保護,如同與時間賽跑,如同向自我挑戰,應儘可能對文物進行價值保全,通過科學認知、科技保護、復原研究,從而進行展示利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王洋老師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王洋老師進行了題為《山西絳縣雎村西周墓地車馬坑搬遷保護》的報告。介紹了項目的整體概況,搬遷思路為「現場加固,化整為零,分塊提取」,對遺骸採用B72樹脂進行低濃度滲透預加固;對車遺存及土體採用MH-1氟硅化合物低濃度滲透預加固;採用聚氨酯發泡劑進行內部填充,最後進行套箱提取。



上海大學羅宏傑教授


14日下午,上海大學羅宏傑教授進行了題為《考古發掘現場脆弱文物新型臨時固型技術及應用》的報告。從兵馬俑出土時如何提取泥土中的彩繪層這一「世界性難題」進行展開,引出國際上廣泛使用的環十二烷所暴露的問題,如環十二烷使用溫度較高,易損壞溫度敏感文物;潮濕環境下無法提取;易產生生物富集等。從考古發掘全過程入手,重點聚焦「黃金搶救期」微環境構造、創新綠色安全臨時固型技術,首次提出可控去除臨時固型材料的「5E」設計原則。在8類材料中篩選出薄荷醇,並通過降低熔點、優化添加劑,提高溶液或乳液固型強度、增加親水性對薄荷醇進行改良。將薄荷醇與環十二烷進行比較,發現薄荷醇相比環十二烷可提高滲透深度;提高提取質量;降低使用溫度;降低成本,表明薄荷醇的性能全面優於環十二烷。在考古發掘現場脆弱文物臨時固型技術研究中,優化了臨時加固工藝;創建了多種材料評價方法和技術;形成了系列推廣應用標準。另外,從多重微環境保護體系構建角度出發,在國際上首次開發了適合野外發掘工地使用的智能溫控、紫外屏蔽微環境控制材料,為考古發掘現場調控瀕危脆弱遺迹出土環境提供了技術保障。該微環境控制功能膜,具有阻紫外線、智能調紅外、智能控溫控濕、阻氧、阻隔腐蝕性氣體的優異性能。比較了功能膜與常用黑色塑料膜、透明膜在阻隔紫外、可見光透過性、阻紅外線、表面吸熱和抗黴菌生長等方面性能,並對北方和南方地區在冬季和夏季分別應當選擇哪類薄膜給出了建議。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容波研究員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容波研究員進行了題為《秦始皇陵園考古發掘出土脆弱性遺迹提取案例介紹》的報告。介紹了考古現場因為文物發掘數量巨大、質地不同,形貌各異、脆弱易碎等因素,造成現場文物提取任務巨大,時間緊迫,另因提取時文物互相疊壓、分布不詳,增加了提取的難度,認為開發臨時性固型材料及其重要。容波先簡要介紹了發現左旋薄荷醇的歷程,前期的基礎研究,並報告了薄荷醇用於秦俑出土弓弩、陶俑彩繪、百戲俑提取的成功案例。2016年教育部的查新報告結果表示在應用層面薄荷醇技術具有先進性和首創性,在遺迹提取上起到了主動性和預防性的效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陳家昌研究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陳家昌研究員進行了題為《高濕環境下考古現場脆弱質文物遺存的提取保護——以信陽城陽城遺址出土彩漆竹席為例》的報告。介紹了高濕、飽水環境下脆弱文物遺存的特點,失水對潮濕脆弱文物的影響具有突變性、易損性、單向性;飽水脆弱文物劣化會幹縮,細胞塌陷、水分揮發、結構缺陷;飽水脆弱文物保護的主要技術步驟以及常規現場提取保護材料及工藝等。還介紹了液氮冷凍技術在高濕環境下考古現場脆弱質文物遺存的提取中的應用。液氮作為一種較理想的製冷劑,無色透明,稍輕於水,惰性強,無腐蝕,對震動、電火花穩定。對液氮冷凍過程對纖維素結構、漆膜結構、外觀、力學性能等進行了實驗室可行性研究。將液氮冷凍應用於信陽城陽城遺址出土彩漆竹席的現場提取保護中,對保護前後漆膜的外觀色度、表面結構、微觀形態、竹胎纖維結構進行了分析,並對冷凍過程中防護體系進行了研究,初步認定丙二醇可能在液氮冷凍提取中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防作用。表明:液氮使用方便,無污染;冷凍過程中對彩漆竹席組織結構變化較小,外觀形態改變不大,脫水效果良好;可建立冷凍機理性能分析、適宜條件及冷凍保護措施三位一體的科學實施工藝,為下一步冷凍提取保護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最後對保護效果評價要素進行了展望。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張治國老師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張治國老師進行了題為《水下文物提取與現場保護技術探討》的報告。介紹了水下考古現場常用的提取方法大類可分為直接提取和整體提取。常用基本提取法,如八角清漆盤可用保鮮膜條加固後使用鐵板拖底提取,還有聚氨酯泡沫等提取方法。水下文物的提取方法,強度較好的文物可以直接提取,也可以藉助充氣浮力袋搬運;船體的發掘提取常用方法是繪圖、準確編號之後,分片逐一打撈提取出水,在室內完成船體拼接、復原。並闡述了常用的科學研究手段,如XRF、CT、金相、SEM分析、ELISA、14C測年、船體木材樹種鑒定等是為考古學服務,為文物保護服務。水下考古現場保護中無機質文物的現場保護需注意帶彩瓷器,鉛器和錫器等,有機質文物的現場保護需做好木質文物的保濕防霉。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黃曉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黃曉研究員進行了題為《薄荷醇作為臨時固型材料的安全性研究》的報告。首先,介紹了薄荷醇在文物應用上的安全性研究。用薄荷醇分別加固8種常見的有機、無機模擬樣品,未發現薄荷醇與模擬樣品發生化學反應,只有物理結合產生的范德華力和氫鍵存在;薄荷醇從液態-固態-氣態過程中,結晶沿模擬樣品表面生長,沒有使文物產生可識性形變與破壞;薄荷醇的使用不會對文物宏觀和微觀的物理結構造成明顯的改變,也不會可識別改變文物顏色,表明薄荷醇臨時加固是純物理的現象,不涉及任何化學變化:不與基體發生化學反應並且自身不發生化學反應。然後,介紹了薄荷醇對人體、環境的安全性研究。在對人體方面,薄荷醇醫用時間長,未見有毒記錄;是多種食物和煙酒的添加劑;在規定劑量下被認為是無毒的;世界經合組織資料(OECD)資料表明:薄荷醇可迅速經老鼠尿液、大便排泄。薄荷醇的攝入量NOEL(最大無作用劑量又稱未觀察到作用劑量):750mg/kg BW(大鼠),FAO/WHO為薄荷醇建立ADI(每日允許攝入量):0-4mg/kg BW。在對環境的影響方面:薄荷醇是一類低毒,在生物體內、環境中都屬於易於降解的天然物質。最後,介紹了薄荷醇在考古現場環境中的使用時濃度的研究進展。實驗設計密閉和通風兩種工作環境下,使用薄荷醇時的濃度,GCMS測定結果表明連續使用薄荷醇8小時吸入的薄荷醇量遠遠低於FAO/WHO給出的日攝入量標準。綜合研究結果認為薄荷醇作為臨時固型材料安全無毒,可放心使用。


北京科技大學韓向娜老師


北京科技大學韓向娜老師進行了題為《薄荷醇作為考古現場文物提取材料的實驗室基礎研究》的報告。首先,介紹了薄荷醇的滲透性研究,選取ISO標準砂作為基底進行測試,得到不同溫度、含水率、過冷度條件下薄荷醇滲透深度和含量分布的規律;再闡述了薄荷醇的施工工藝研究,推薦在考古現場使用薄荷醇時融體溫度保持在60-80℃,少量多次的施工方法;又對薄荷醇的揮發過程進行了研究,發現文物的本徵特性對揮發動力學有著重要影響,薄荷醇的揮發最早先從暴露在空氣中的多晶結合部位開始,逐層向內延伸,直至揮發完全結束;並研究了薄荷醇和常見加固劑的相容性,推薦薄荷醇與水溶性加固劑進行搭配使用;最後介紹了關於薄荷醇的最新研究成果,表示課題組已經研發出加固強度、固型時間、熔點等人為可調的系列材料,可用於低溫潮濕環境文物的提取;並成功製備出不需要加熱、打開即用的薄荷醇系列噴罐和考古現場文物提取專用工具箱。


西北工業大學楊軍昌教授


15日上午,西北工業大學楊軍昌教授進行了題為:《隋煬帝蕭后冠保護與復原研究》的報告。介紹了蕭后冠的基本情況,考古現場保護,實驗室清理與保護,蕭后冠飾復原研究等內容。認為兩個重要環節起到關鍵作用:一是前期研究,如延時照相系統、X光無損探查、文獻研究等;二是原始信息,如記錄、揭示、保存、釋讀、科學檢測與分析保護等。由於蕭后冠結構複雜、劣化嚴重;飾件材質多樣,空間分布交織疊壓、相互關係紊亂等諸多不確定性給實驗室清理與保護帶來極大困難,可以說挑戰和機遇並存。實驗室考古清理由於保護技術的及時介入、保護措施的實施,一些脆弱飾件的形狀得以完整維持,一些痕迹也得以保存,及時檢測分析工作的開展,飾件材質與古代工藝內涵得以最大可能揭示。該項目為實驗室考古學科建設增添了一個寶貴的實例,為隋唐禮冠制度及復原研究提供了基礎性技術資料,揭示了隋唐時期銅釵結構特徵與製作工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老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老師進行了題為《實驗室考古現場遺存提取實例》的報告。介紹了實驗室考古的理論,實驗室考古的優點:環境可控、時間可控、節奏可控、可全方位發掘、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實驗室考古的技術路線,要及時觀察研究發現的遺迹遺物,在初始保護和妥善保存的基礎上,就其品類、形制、結構、工藝、用途等進行分類。技術路線確定為:出土遺迹遺物的現場應急處置-起取-包裝運輸-室內發掘清理-信息採集-樣品檢測-加固保護-復原研究-模擬保護。並舉例薄荷醇在海昏侯墓葬M4棺蓋的揭取程序:墓葬M4棺蓋-鋪紗布-塗刷薄荷醇-表層貼紗布-塗刷薄荷醇-揭取-背面鋪紗布-背面加固。認為通過使用薄荷醇這種支撐處置材料,獲取了部分重要的實物資料,積累並豐富了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出土遺迹遺物的處置程序及保護方法。



西北大學楊璐老師


西北大學楊璐老師進行了題為《新疆巴里坤石人子遺址群現場文物保護與研究》的報告。介紹了遺址概況、局域環境條件研究、個體文物現場保護與研究、整體提取與實驗室微型發掘、骨甲研究與骨膠研究等內容。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魏彥飛老師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魏彥飛老師進行了題為《潮濕環境下竹木漆器的提取》的報告。介紹了木質文物考古現場提取技術;出土糟朽竹、草編等脆弱文物現場加固技術以及工作體會等內容。大型有機質文物如大型竹木漆器、古船、棺槨等在提取過程中的特殊需求,研究影響大型竹木漆器類文物提取效果的關鍵影響因素,優化提取技術流程,使有機質文物出土現場提取技術具有較高的普適性,應根據文物本體特點結合賦存環境選擇針對性的提取方法,總結了大型木質文物提取的基本技術路線為:分析調研-預處理-外鋼構製作-內支撐-吊裝運輸-存放。出土脆弱竹笥、竹席、草繩、麻繩等竹藤草編類文物,採用現場臨時加固、固定的方法進行提取。魏彥飛認為考古現場提取保護工作需要更多科技手段的介入,在經驗科學梳理過程中不斷提升對於現場保護的理論科學水平,一線工作人員和高校應加強合作,共同提高和完善現場保護工作。


演講報告結束後,李存信老師代表中國考古學會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考古現場與出土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委員會進行了會議總結髮言。首先對會議承辦方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的辛苦籌備表示感謝;其次表示會議的14個報告,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針對不同問題、不同時期出土遺存採取了各種技術措施,最大程度地保存和保持了出土遺存的原始信息,將最新的技術手段和研究成果與大家共享;其次薄荷醇研究團隊對考古現場出土遺存的提取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並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及具有實用價值的研究,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做出了貢獻;最後,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不斷完善,現場文物保護方法上了新的台階,本次研討會達到了互動交流,促進學術進步的目的。



李存信老師進行會議總結


15日下午與會人員前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實驗室考古參觀,李存信老師講解實驗室考古的相關內容。



李存信老師講解實驗室考古


16日上午前往北京城市副中心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工地進行了出土遺存提取技術的演示操作。容波研究員、韓向娜老師和劉勇博士生採用薄荷醇技術對一副漢代瓮棺進行了加固提取。


使用薄荷醇對出土翁棺進行加固



加固完成後



提取瓮棺

撰稿:韓向娜 攝影:高鑫 審稿:李存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奢華之色】江蘇南京沐斌側室夫人梅氏墓出土的金首飾
鄭建明:龍泉窯的時空格局
【新書介紹】閩北古陶錄
【新書介紹】藝術、神話與祭祀
山東濟南章丘女郎山發現古代墓地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