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民眾印象中的中國:到了中國內心五味雜陳!

俄羅斯民眾印象中的中國:到了中國內心五味雜陳!

不同的俄羅斯人對於中國有著不同的了解。俄羅斯人了解中國的渠道無非是這樣幾個:一是到過中國,二是通過中國商品,三是通過接觸中國人,四是通過媒體了解。

到了中國才看得真切

凡是到過中國的俄羅斯人,大多會說些好話。

在俄羅斯一提到中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毛澤東」、「中蘇友好」或「文化大革命」。中國似乎與「貧窮落後」分不開。去年是中國「俄羅斯年」,俄新社的科列娃被派到北京的「俄羅斯新聞中心」工作。30多歲的科列娃是生平第一次來中國,前不久她對筆者說:「在沒去中國前,我想像的中國是一個古老的、陳舊的國家,那裡的人都很辛苦地幹活,負擔很重,愁眉苦臉的……到了中國才發現,那裡現代化程度很高,人民生活得安逸祥和;他們熱情、滿足,臉上洋溢著笑容,朝氣蓬勃的。」她的這種感受同我接觸到的許多俄羅斯人幾乎如出一轍。

她還告訴我:只有一點不滿意的就是北京的水。「水煮開之後,壺裡有很多沉澱物,喝起來嗓子很難受,所以我們常買純凈水來喝。」「這是唯一一個不好的方面,」她特彆強調說。

中國社會在上個世紀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對於一個普通的外國人來說,即使到過中國也不一定就了解了她的全部。去年深秋的一天,筆者和同事驅車來到離莫斯科約60公里的「鄧小平街」,在那裡遇到了「鄧小平街」的創建者、眼科專家費奧多羅夫的生前好友及同事謝苗諾夫。謝苗諾夫不止一次去過中國,對鄧小平非常崇拜。談起這條街和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他說了許多,顯得有些激動。興奮之餘謝苗諾夫對筆者說:「我打算再建一條街,名叫『林彪街』。」我聽後愕然,便說:「我看還是別建的好。」他狐疑地望著我:「怎麼?林彪不好嗎?……嗯,那就不建。」顯然,他對中國近二三十年在政治領域中的變化知之不多。

中國貨不再「物次價廉」

俄羅斯老百姓了解中國的另一個重要窗口是中國的輕工產品。從兒童玩具、服裝鞋帽到鍋碗瓢勺……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貨在俄羅斯各地的大市場、商店和超市中有了一席之地。許多俄羅斯人首先是從這些商品認識和了解中國的。

早先曾聽說莫斯科有商店打出過「此店沒有中國貨」的招牌,以招徠顧客。還記得有一次看馬戲,一個小丑拿著道具手槍表演,但那槍該響的時候卻沒有響。小丑隨機應變說:「哈,原來這槍是中國製造的!」逗得全場觀眾哈哈大笑。我們在場的中國人對此污衊都感到氣憤。

隨著俄羅斯市場的規範化和俄羅斯人購買力的提高,中國貨逐漸改變著「以次充好」、「物次價廉」的名聲和形象。現在,莫斯科街頭不僅有中國產的奇瑞牌轎車,你還會在不經意間發現穿著中國唐裝的俄羅斯人。

一個星期天,筆者和老師維諾戈拉多娃在莫斯科市中心一個集貿市場里,各自挑選了一雙自己滿意的皮鞋,價格便宜樣式又好。雖然店老闆不是中國人,但我通過商標的中文拼音認出那是中國貨。過了一段時間,筆者問老師那鞋穿得怎麼樣?她滿意地說,非常舒服,幾乎每天都穿它。我告訴她這鞋是中國貨。老師卻說:「只要東西好,是哪裡的又有什麼關係?」可見,物美價廉的好東西,誰都歡迎。

中國民工是「破冰船」

蘇聯解體後,到俄羅斯來打工、做生意的中國人不少。俄羅斯人認為,中國人的生活條件還是落後於他們,不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離開中國到俄羅斯來找工做?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是最勤勞、最能吃苦的民族,但他們也往往對中國人的吃苦耐勞感到困惑不解。

俄羅斯《消息報》曾登載了一篇題為《中國丹娘成了銅山的女主人》的長篇報道,在反映俄羅斯人如何看待中國人上很有典型意義。記者索科洛夫—米特里奇寫到:13個從中國吉林省來的中國農民在烏拉爾的涅夫揚斯克區承包了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他們在那裡種西紅柿、白菜和土豆等蔬菜。

這些中國人的到來引起了當地自然科學家托波爾科夫的注意。他說:「我通常早上8點鐘起床,看見他們(中國人)在幹活兒。」「出於好奇,第二天我7點鐘起來,——他們已經在幹活兒了。我晚上10點鐘過去看,——他們還在幹活兒。於是我早上6點鐘就起來了,——他們也在幹活兒。晚上11點再過去瞧,——他們還在幹活兒。總而言之——他們在幹活兒。有一天,我索性一整夜沒睡,終於搞清楚了:原來他們夜裡12點才躺下睡覺,早上5點半就又起身了——簡直是群怪物。」

向中國人出租土地的公司老闆伊利奇巴耶夫說:「我們的合同規定,每年他們(中國人)都承租一片新的土地,而他們已開墾的土地則交由我們來種。也就是說,我們把他們當作『破冰船』。」

談到是否擔心大批中國人過來,把這裡當成吉林省的「飛地」時,伊利奇巴耶夫自信地說:「不會的,等到當地人學會勞動的時候,就不再需要任何中國人了。」他說:「對我來說,勞動市場上的中國人就像是胃功能紊亂時的活性炭,他們能喚回我們在近期喪失了的勞動能力。……過去,農莊莊員們總埋怨我讓他們幹得太多,說人不能超負荷工作。現在他們看見了中國人是怎樣幹活兒的,全都不做聲了。」

五味雜陳說中國

從1989年蘇聯前總統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起,中蘇兩國的「封凍期」才開始解凍,此時兩國已經歷了近30年的隔閡。隔閡時間長了,兩國間的誤會和不了解在所難免。

蘇聯解體後,曾經是「老大哥」的俄羅斯人看待展翅騰飛的中國「小弟弟」時先是帶著懷疑的目光的。他們是從蘇聯,或者說是從蘇維埃人文理念出發看中國的。俄羅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民族思想和人文理念是大國心態、霸權概念、對周圍民族的傲慢與偏見,以及封閉的觀念。

其實,俄羅斯人從未脫掉「超級大國」的桂冠:擁有世界幅員最大的疆土、豐富的資源、強大的軍事、雄厚的工業基礎、光榮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這一切都讓他們有理由驕傲。因此,他們看待今日中國的心態是複雜的,可謂「五味雜陳」。

也許正是由於這種心態,俄羅斯媒體在報道中國方面遠比不上中國媒體報道俄羅斯的情況多,而他們對中國的正面報道用「吝嗇」來形容實不為過,有時甚至還帶著酸澀的口吻。這對於俄羅斯人了解中國所起的導向作用可想而知。

值得慶幸的是,如今中俄領導人都意識到了解對方的重要,互辦「國家年」無疑是一個大好契機。現在俄羅斯已經出現一些介紹中國正面形象的雜誌,如《俄羅斯與中國二十一世紀》、《外交家》、《分析論叢》,還有剛剛問世的《中國RU》等。而今年以來,報紙上關於中國的正面報道也有所增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忠衛國 的精彩文章:

中國超導彈 速度達9馬赫,美軍感嘆:根本沒發攔!
昔日的浪子 今日的傳奇,唯有他有資格批判四大天王!
什麼是軍人使命,什麼是為國擔當?揭秘揭秘中國核潛艇部隊
外媒曝中國核彈頭數量,俄專家:這數據連個笑話都算不上
虎父無犬子,張學良除「軍政」手段外,其餘皆強於張作霖

TAG:精忠衛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