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盟國對日本石油禁運,美潛艇獵殺日油輪:為啥不摧毀油田源頭?

盟國對日本石油禁運,美潛艇獵殺日油輪:為啥不摧毀油田源頭?

原標題:盟國對日本石油禁運,美潛艇獵殺日油輪:為啥不摧毀油田源頭?


當年曾經海軍實力名列世界第三,並擁有世界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的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其鎮國之寶的戰列艦大和只能以單程的油料進行自殺式衝擊。經歷過戰爭的日本人喜歡開一個苦澀玩笑:「為了石油去打仗,卻又因為沒有了石油而敗戰」。


1。日本本土有油田,開採技術落後,產量低,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根據日本石油會社20世紀三十年代的資料,把殖民地也包括在內的話,日本的石油礦區面積為350萬平方公里,可以說石油在日本的領土上到處都有。但是,具備工業開採價值的,只有本州島西北部秋田、新瀉、以及北海道一帶。



此外,在樺太島(庫頁島,日佔)的南部和台灣島的中央山脈地區也開採石油。


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後,馬上開始研究煤炭液化技術以期解決液體燃料問題,可惜技術和產量都沒及時達到要求。日海軍曾用東北頁岩油代替石油重油來開動艦艇,但燃油器的噴嘴常常被渣滓堵塞。迫於壓力,日撫順頁岩油廠負責人長谷川清二因此引咎自殺。


日本也嘗試在東北勘探石油,那時的日本鑽井深度不超過500米,而大慶油田的深度1500米到2000米,因而沒能發現大慶油田。


後來日本引進了美國公司1500米鑽井設備,由於採油理念的誤導等各種因素,最終沒有在大慶地區嘗試1500米的勘探。


在1939年,日本的石油93%依靠進口,80%的進口石油來自美國,另外一部分則來自荷屬東印度群島。


2。1939年日本最大的經濟情報組織滿鐵調查部就日本石油戰略問題寫報告預警


報告提出警告說,日本的能源前景並不光明。


從30年代的技術水平來看,即使撫順油頁岩和合成燃料工業全部發動,一年的石油產量也不會超過10萬噸。加上本土和北樺太的石油產量,估計日本的石油生產能力最高也就是達到每年67萬噸。


巨大的缺口在和平時期日本可以依賴從英美荷三國的進口,但一旦日本與美國因中國問題而發生戰爭,則這個來源將立即中斷。為此日本海軍必須時刻準備,出兵南下奪取英荷婆羅洲油田。


3。1940年法國和荷蘭失陷,奪取油田的機會來了


日本對婆羅洲油田的覬覦已久並且步步逼近。


1931年,日本政府開始謀求對石油工業建立控制權,打算租借英荷公司油田基地,英荷公司向來紳士風範,看在老客戶的情分,不好意思拒絕,答應把作廢的油田賣給日方,日方很懂,只有繼續當客戶的份兒。


荷蘭對日本的羨慕嫉妒恨是有警覺的。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早有預防。荷屬東印度賣給日本進口石油的二成,另外八成美國售予。


美國的態度是糾結的。供給的多了吧,日本實力壯大,有擴張的資本;供給的少了吧,擔心日本狗急跳牆。比較妥善的方法,就是對其限制,在道義上禁止航空汽油供給。



1938年10月日軍奪取廣州,1939年2月10日,日軍佔領了海南島。之後,日本就加緊了控制越南的活動。越南成了日軍在東南亞獵取的第一個目標。


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的諾門罕戰役,日關東軍遭受蘇軍重創。日南進勢力加強。


1940年5月荷蘭本土淪陷,荷蘭王室流亡英國,英美荷三國開始聯合協防東南亞。

1940年5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命令結束年度例行演習的太平洋艦隊不返回美國西海岸,而是留駐珍珠港,實施對日威懾。


1940年6月,法國失陷,「維希法國」成為德國納粹傀儡。


1940年6月12日英國與泰國在曼谷簽署《英泰互不侵犯條約》。目的緩和中南半島局勢。


同日,泰國與日本簽署了《日泰友好條約》。伴隨著這一條約的簽署日本勢力開始在中南半島的大力滲透,加強了南進的戰略地位。日本在東南亞的擴張嚴重損害了英美在這一地區的既得利益。


1940年7月20日,美國宣布對日本實行道義禁運,但禁運品僅限於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鐵礦、廢鐵等戰略物資。 這卻提醒了日本人,他們可能遭到美國的實質性禁運。


美國之所以對日本道義禁運是有多種原因的:


羅斯福的「先歐後亞"的政策,美國不想把關注的焦點從大西洋移到太平洋;再一個,距離新的一屆總統選舉只剩下一個月了,羅斯福不想招惹是非;美國的海軍和陸軍正在擴建,他們也不想和日本發生正面衝突。


1940年7月27日,即法國敗降不久,日本大本營、政府內閣召開聯席會議,通過了《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此綱要敲定了南下政策。同時該政策的出台恰恰觸犯了美國忍受的底線。


1940年7月希特勒策划了對英國的「海獅行動」。9月,納粹在英吉利海峽上空受到重創。


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無奈地宣布:無限期推遲「海獅計劃」。「海獅計劃」徹底破產。


1940年9月27日,德國意日本三簽署《三國軸心協定》。德國納粹在正面戰場贏不下英國,於是使出外招,慫恿日本在英國的後院點火——侵佔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削弱英國的經濟實力——贏得正面戰場上的優勢。


日本對東南亞早已垂涎三尺。蘇門印度尼西亞的石油、越南的大米、菲律賓的鐵礦、馬來亞的橡膠,這些都是日本需要的。


希特勒要求日軍與東南亞英國勢力範圍駐紮的英軍作戰,英國的利益即將收為己有,日本正中下懷遙相呼應。


在希特勒的支持下,1940年9月日本脅迫法國簽訂軍事協定,迫使法國維希貝當傀儡政權同意日軍進入越南紅河以北地區,並將河內、海防、金蘭灣讓給日本。日軍實質性地完成佔領中南半島的第一步。



據相關資料,日軍1940年當在越南強征大米46.8萬噸。


1941年7月28日,美國宣布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8月荷蘭流亡政府中止與日本的貿易協定,加入盟國的對日封鎖,停止荷屬東印度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在日本國會中,首相宣稱這種情勢無法忍受,全國的陸海軍即將缺油。


由此,日本政府為發動太平洋戰爭而製造的輿論。其中ABCD包圍圈最典型。意為美(America)、英(Britain)、中(China)、荷(Dutch)四國形成包圍圈,壓迫日本。


(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


1941年10月18日,日本東條內閣成立。東條內閣上台後,推行全面的戰爭政策。


1941年11月5日,日本天皇批准了"南方綜合作戰計劃"。


1941年11月下旬,日本已完成偷襲美國珍珠港作戰準備,危機日益迫近,日美談判處於破裂邊緣。此時談判已經完全成為掩護其戰爭意圖的煙幕和爭取時間的手段。


11月26日,經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批准,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交給野村吉三郎和來棲三郎一份措詞強硬的備忘錄,即《赫爾備忘錄》。


11月27日,日本當局經過討論後認為:「赫爾備忘錄」是對日本的最後通牒;日本不能接受「赫爾備忘錄」;美國已下決心要同日本打仗。


事實上,在美國提出「赫爾備忘錄」的當天,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海上編隊就已經編隊起航了。



日本政府決定佔據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而把戰利品順利運回日本,就必須掃除美國駐紮在珍珠港太平洋艦隊的威脅。


日本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日本需要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

4。擁有了夢寐的油田


1941年12月英屬東印度婆羅洲的巴厘巴板,已經是個宏偉壯麗的石油港口。它的腳下是巨大的石油寶藏,地面之上皇家荷蘭殼牌集團的一個大型石油煉油中心。



從1941年1 月中旬開始,隨著日軍的日益逼近,荷屬東印度的油田和冶煉廠「沸騰」了。他們所做的工作相同,毀壞抽油設備,安置炸藥炸毀油井和冶煉管道。


起初工作人員從產量最低的油井開始,但最終炸毀了所有油井。到最後把來不及運走的儲藏石油也炸毀了。油罐場變成了一座地獄般的火焰山。


1941年寺內壽一任南方軍總司令。從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開始,統率25萬日軍5個月佔領了東南亞全境,晉封元帥。



在東京,東條首相炫耀說:攻陷香港花了十八天,攻陷馬尼拉二十六天,攻陷新加坡七十天。一種「勝利狂熱」遍市全國。


日本人登陸之後,第一時間到達了婆羅洲巴厘巴板的殼牌石油公司、蘇門答臘的標準-真空石油公司現場。


儘管東印度的工人努力毀壞,可是日本人看到東印度群島上石油設施被破壞的範圍和程度遠遠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嚴重。


日本人立即著手恢復東印度的石油工業。鑽井隊、煉油工人和設備紛紛湧現。在短期內,占本國石油工人總數70%的大約四千名油田工人乘船南下。結果令人驚異。在戰爭爆發以前,日本軍方曾計劃在兩年以內從東印度——被稱為「南方戰區」——取得足夠的石油,以彌補缺額。這一目標已超額完成。


而且,在南方戰區也不缺少石油。日本艦隊可在當地隨意加油。


在南方戰區的整個工作竟獲得如此成功,以致東條首相在1943年宣稱,曾經促使日本擴張的石油問題已獲解決。但東條未免言之過早。


由於日本的海運能力比較弱,這個缺陷給日本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5。盟軍為什麼不用轟炸機轟炸日本掠奪的油田


(1)「杜立特空襲」分析



1942年4月18日空襲東京。16架B-25B米切爾陸基中型轟炸機儘管從大黃蜂號航母甲板上起飛,可是


無法在大黃蜂號航母上著艦,是轟炸結束之後繼續向西飛往中國境內降落的。

空襲東京無疑是成功的,是特定環境氛圍下的一次冒險的壯舉。它的政治意義遠大于軍事意義。


(2)「1944年秋美軍B—29轟炸機轟炸蘇門答臘」分析




1944年4月,第1批B-29轟炸機進駐印度加爾各答美軍基地,美軍成立了第20轟炸機指揮部。1944年6月5日,B-29轟炸機進行了第1次作戰試驗,98架B-29前去轟炸了日軍佔領下的曼谷。1944年6月15日,92架B-29再次從加爾各答基地起飛,轟炸日本本土的九州島。


1944年秋天,為了支援第三艦隊,美軍B—29轟炸機一直出擊轟炸蘇門答臘的首府巨港及其油田。雖然些超級空中堡壘的行動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是,通過評估功效與代價,很不相稱。



分析、 結論:


1)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勢頭正盛,正在急於尋找美國航母艦隊決戰,美軍無暇顧及東印度油田。


2)從戰術手段上分析,距離遙遠、目標分布散亂不適用與B-25、B-29轟炸,當然艦載轟炸機更難於完成此項任務。

3)即使轟炸摧毀設備一時,但是能夠很快修復。


4)當地居民畢竟是荷屬殖民居民,暫時被日統治,盡量避免遭炸彈傷害。


總之,從政治、軍事意義上分析,遠程轟炸被日佔領的東印度油田,代價過高。潛艇守株待兔獵殺油輪成為最佳選擇。


6。 扼住咽喉



令東條英機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而且自始至終無法解決。得到石油容易,可是運到日本卻成了難題。回日本的航線被封鎖了。


日本的油輪是美國潛艇最喜歡襲擊的目標。一艘油輪被擊沉比造出容易得多。石油入不敷出每況愈下。1945年日本已經進口不到一滴油了。


日益嚴重的油荒越發明顯地約束著日本的軍事能力。在1944年6月的馬利亞納群島戰役中,日本戰艦因為缺少石油而未能參加戰鬥。1944年,日本飛行員的訓練從認為必須完成的60小時減少到30小時。


隨著時石油短缺情況的進一步惡化,航空訓練乾脆免了。航空油的原料只剩下松脂,而且煉成的燃油越來越多的摻雜酒精。劣質性的燃料,缺乏訓練的飛行員,未經核驗的飛機,使日軍飛機從一個基地轉向另一個基地就損失其中的40%。



日本嘗試過各種運油的方法,都是殊途同歸。建立護航隊,美軍破譯通信密碼;借鑒偷運毒品方法匿藏又是杯水車薪;水下拖曳橡皮油罐更是掩耳盜鈴。在絕望中,日本人甚至想用他們自己的潛艇來運輸石油。


1945年以後,日本大本營把秘密儲藏的油料用之於單程自殺襲擊了。


日本沒有製造油輪的原材料了,沒有油輪運油了,美軍潛艇當然也就沒有獵殺目標了。估計那時東印度的石油也該停產了,因為供過於求。


禁運就像一套絞索,而日本的國力就是套中人,最終的結果當然是直到不再折騰為止。此現象被一批日本經濟學家稱之為「對日本戰時經濟的致命打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侃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丸」在日語中究竟是啥意思
日軍的近衛師團為什麼放棄皇宮保衛職責,出國赴前線侵略打仗呢
二戰時期美國凱澤的貢獻勝過海軍上將,一口氣造50艘護航航母
1942年珊瑚海海戰之意外:日軍艦載機迷途,誤降美軍航母
二戰中日軍唯一一次攻入美國本土:血戰阿留申群島

TAG:老張侃侃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