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最後一位漢人大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跟他比也略有不如

歷史上最後一位漢人大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跟他比也略有不如


千古一帝的標準是什麼?大抵不外呼開疆拓土、國泰民安八個字,千年來能做到其中一點的皇帝便足以被人稱為是明君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做到了,所以他們被歷史所銘記。但是有這麼一位帝王,他是漢人的最後一位大帝,他做了秦皇漢武做過的事,也做了他們沒做到的事。但是歷史卻加以這位帝王太多的不公,他就是永樂大帝。

歷史上最後一位漢人大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跟他比也略有不如

說起朱棣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永樂大帝是後人對他的稱呼,當談起這位帝王時,人們總是津津樂道不厭其煩的談他暴虐好殺,喜好女色,或是抨擊他好大喜功五征北方、派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雖然現在蓋棺定論他是一位功大於過的帝王,但是在人們的印象中,他大抵是和暴君這個詞接近的,總歸不是個好人。這便是歷史加給我們最大的誤解。


被文官忽悠瘸了的建文帝

晚年的朱元璋發現自己錯了,他為孫子掃除了建國的那批驕兵悍將,但是卻忽視帝王最大的敵人——文人。文官們總會揮舞著道德的大棒控制皇帝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皇帝不會為了一己私慾而肆意橫為,壞事是皇帝一旦懦弱國家便會成為文官的玩具,從來都不要相信官員有什麼操守。晚年的朱元璋回首四望,發現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已經被那群文人們熏陶成了一個儒家所期待的那種仁君,被驅逐到北方的蒙元人正在隱忍待機,大明需要的不是守成之君啊,漢朝一位皇帝早都詮釋了帝王之道的精髓—霸王道雜之,然而老朱卻已無力回天,只能帶著不甘去世了。

歷史上最後一位漢人大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跟他比也略有不如

帶著仁君屬性的朱允炆登基了,那些曾經被關在牢里的貪官們被寬恕了,儒家講究親親相隱嘛,畢竟都是讀書人要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在黃子澄(國防部副部長)、齊泰(翰林學士)的鼓動下,被忽悠瘸了的朱允炆大手一揮:削藩。文人的通病便在於此,讀過幾天書便想當然的覺得自己可以指點天下。朱棣是一個吃過苦,打過仗的人,幼年經歷絲毫不比他老爹差,這麼一個人自然不會束手就擒,於是靖難之役發生了。在一片爭議聲中朱棣登基了。


不想當戰士的皇帝不是一個好皇帝

當上皇帝的朱棣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遷都北平,這點得到了當時大部分文官的反對,畢竟金陵多好啊,有青樓有妹子有小錢錢,最後朱棣硬是頂著反對聲堅定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便出於此,畢竟以北平為首都便是站在了對抗北方異族的第一線,這是朱棣作為一位帝王的霸氣與氣魄,他不想讓自己的子孫在粉飾太平、紙醉金迷中失去了雄心壯志。

歷史上最後一位漢人大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跟他比也略有不如

如果說朱元璋是驅除韃虜,恢復了中華的話,朱棣便是真正開拓了鞏固了漢家的江山。自華夏興起以來,北方的異族便一直懸在中原王朝頭上的一把劍,他們就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被老朱趕到北方的蒙元人其實勢力並未削少多少,他們只是帶著不甘在塞外舔舐傷口,等著中原王朝文官崛起的時候再度南下。永樂七年(1409年),靖難名將丘福率軍北伐韃靼,結果輕敵中伏而全軍覆沒,這一刻人們回想起了曾經被蒙古支配的恐懼。

然而那位高居龍椅上的帝王只說了兩個字:「出擊!」文官們所提倡的什麼和親、歲幣在這位帝王看來,是一種恥辱。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率兵親征,一戰擊潰有統一草原傾向的韃靼太師阿魯台(當時蒙古分類為韃靼和瓦剌兩部)。從那後,草原形成了均衡,哪個勢力強大,邊境便會出現那位皇帝的身影,然後便是勝利。年近60的朱棣帶著明軍先後五次北征,徹底把草原打的沒了脾氣。想必那時候的大明人是幸福的吧,因為他們知道,每當有警訊傳來時,會有一位帝王率軍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若是換成朱允炆,恐怕宋朝的悲劇在明初便重演了。

歷史上最後一位漢人大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跟他比也略有不如

安南反叛,他將安南打服納入了大明的版圖;倭寇肆掠,他通過望海堝大捷讓倭人喪膽。鄭和給這位帝王上言說:「國家欲富強,不能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海上。」於是便有了鄭和七下西洋,宣大明聲威於海上。當然在文官們看來這純粹是勞民傷財,大家關起門來做個鴕鳥自娛自樂不好么?大明這麼大夠咱們折騰了。除此外這位皇帝知人善任,簡拔了無數官吏,並且依靠著他的霸氣壓的文官們不敢造次,只能兢兢業業的幹活。終永樂一朝外,官員們除了幹活不敢有別的心思,這位帝王一手締造了永樂盛世。


一個時代的結束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的途中,終年64歲,這一次北征讓瓦剌20年沒抬起頭來。這位帝王用生命踐行了什麼叫「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史上,可曾有過當皇帝後還一次次親率大軍遠征北虜的帝王?在暮年之際,他沒有躺在皇宮中苟延殘喘的等死,而是再次率大軍為後代子孫解決北方的大敵。從年輕到鬢角斑白他一直在戰鬥,從未停止過,說他是漢人的最後一位大帝,他當之無愧。

歷史上最後一位漢人大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跟他比也略有不如

朱棣去世後,儒雅的仁宗朱高熾登基了,文官們集體鬆了一口氣,他們終於可以幹些本職之外的事了。於是讀書人的待遇被提高了;北征被停止了,被打成弱雞的瓦剌得到了恢復的機會;寶船被砸毀了,鄭和嘔心瀝血畫下的西洋海圖被燒沒了,在西方崛起于海洋時大明失去了海洋;武將被貶低到了塵埃,自此後再未出現過霍去病那般的名將。這是一場文人的盛宴,也是大明的悲哀。

現在人們談起明朝總喜歡說起大明的錚錚鐵骨,說起大明的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而這些都被那位人們眼中堪稱暴君的朱棣帶給大明的,歷史加以這位帝王太多的不公了。至於說人們為什麼會有這種印象,那就得歸功於文官們了,在文官眼中,太過看重武將、老百姓對讀書人們苛刻太多的朱棣自然不算是什麼標準的仁君。於是私人筆記中,什麼「暴君屠夫」等等都冒了出來,連「活剮三千宮女」這種荒誕的事都能捏造出來,可見文人的鳥性。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成了事實,更何況是持之以恆的說了五百多年。



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通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他被譽為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為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為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

——《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種花家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經常聽到「左派」和「右派」,它們起源於哪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明殤: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命運,逃到緬甸後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
明朝一大臣硬懟朱元璋三十年,最後卻安穩活著成了明朝言官的偶像
史上最憋屈的美國總統,為國家操勞一生,晚年慘被放血活活折騰死

TAG:種花家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