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說真話,被視為是善良的表現,而說假話則經常被視為不道德行為,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真話的人也常常把人置於尷尬的境地。說話很難,拿捏該說什麼話更難。關於掌握說話的分寸,也許季羨林先生的文章能對我們有所啟示。

論說假話

我曾發表過兩篇《論撒謊》的千字文。現在我忽發奇想,想把撒謊或者說謊和說假話區別開來,我認為兩者之間是有一點區別的,不管是多麼微妙,畢竟還是有區別。

我認為,撒謊有利於自己,多一半卻有害於別人。說假話或者不說真話,則彼此兩利。

空口無憑,事例為證。有很多人有了點知名度,於是社會活動也就多了起來。今天這裡召開座談會,明天那裡舉行首發式,後天又有某某人的紀念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事實上是不可能全參加的,而且從內心深處也不想參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都說實話的話:「我不願意參加,我討厭參加!」那就必然惹得對方不愉快,甚至耿耿於懷,見了面不跟你打招呼。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如果你換一種方式,換一個口氣,說:「很對不起,我已經另有約會了。」或者乾脆稱病不出,這樣必能保住對方的面子。即使他知道你說的不是真話,也無大礙,所謂心照不宣者,即此是也。中國是最愛面子的國家,彼此保住面子,大大有利於安定團結,切莫把這種事看作無足輕重。保住面子不就是兩利嗎?

我認為,這只是說假話或者不說真話,而不是撒謊。

《三國演義》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行軍路上缺了水,士兵都渴得難忍難耐。曹操眉頭一皺,計上心頭,坐在馬上,用馬鞭向前一指,說「前面有一片梅子林」。士兵馬上口中生津,因為梅子是酸的。於是難關渡過,行軍照常。曹操是不是撒了謊?當然是的。但是這個謊又有利於士兵,有利於整個軍事行動。算不算是只是說了點假話呢?我不敢妄自評斷。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有人說,我們在社會上,甚至在家庭中,都是戴著假面具生活的。這句話似乎有點過了頭。但是,我們確實常戴面具,又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

現在各商店都大肆提倡微笑服務。試問:售貨員的微笑都是真的嗎?都沒有戴面具嗎?恐怕不是,大部分的微笑只能是面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決於戴面具熟練的水平。有的售貨員有戴面具的天才,有假微笑的特異功能,則能以假亂真,得到了顧客的歡心,寄來了表揚信,說不定還與工資或紅包掛上鉤。沒有這種天才的人,勉強微笑,就必然像電影《瞧這一家子》中陳強的微笑,令顧客毛骨悚然。結果不但拿不到紅包,還有被炒魷魚的危險。在這裡我聯想到「顧客是上帝」這個口號,這是完全不正確的,買賣雙方,地位相等,哪裡有什麼上帝!這口號助長了一些尖酸刻薄挑剔成性的顧客的威風,並不利於社會上的安定團結。

總之,我認為,在日常社會交往中,說幾句假話,露出點不是出自內心的假笑,還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論撒謊

世界上所有的堂堂正正的宗教,以及古往今來的賢人哲士,無不教導人們:要說實話,不要撒謊。籠統來說,這是無可非議的。

最近讀日本稻盛和夫、梅原猛著,卞立強譯的《回歸哲學》,第四章有梅原和稻盛二人關於不撒謊的議論。梅原說:「不撒謊是最起碼的道德。自己說過的事要實行,如果錯了就說錯了——我希望現在的領導人能做到這樣最普通的事。蘇格拉底可以說是最早的哲學家。在蘇格拉底之前有些人自稱是詭辯家、智者。所謂詭辯家,就是能把白的說成黑的,站在A方或反A方同樣都可以辯論。這樣的詭辯家教授辯論術,曾經博得人們歡迎。原因是政治需要顛倒黑白的辯論術。」

在這裡,我想先對梅原的話加上一點註解。他所說的「現在領導人」,指的是日本國家的政客。他所說的「政治需要顛倒黑白的辯論術」,指的是古代希臘的政治。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梅原在下面又說:「蘇格拉底通過對話揭露了掌握這種辯論術的詭辯家的無智。因而他宣稱自己不是詭辯家,不是智者,而是『愛智者』。這是最初的哲學。我認為哲學家應當回歸其原點,恢復語言的權威。也就是說,道德的原點是『不撒謊』……不撒謊是道德的基本和核心。」

梅原把「不撒謊」提高到「道德原點」的高度,可見他對這個問題是多麼重視,我們且看一看他的對話者稻盛是怎樣對待這個問題的。稻盛首先表示同意梅原的意見。可是,隨後他就撒謊問題做了一些具體的分析。他講到自己的經歷。他說,有一個他景仰的頗有點浪漫氣息的人對他說:「稻盛,不能說假話,但也不必說真話。」他聽了這話,簡直高興得要跳起來。

接著他就寫了下面一段話:「我從小父母也是嚴格教導我不準撒謊。我當上了經營的負責人之後,心裡還是這麼想:說謊可不行啊!可是,在經營上有關企業的機密和人事等問題,有時會出現很難說真話的情況。我想我大概是為這些難題苦惱時而跟他商量的。他的這種回答在最低限度上貫徹了『不撒謊』的態度,但又不把真實情況和盤托出。這樣就可以求得局面的打開。」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上面我引用了兩位日本朋友的話,一位是著名的文學家,一位是著名的企業家,他們倆都在各自的行當內經過了多年的考驗磨鍊,都富於人生經驗。他們的話對我們會有啟發的。我個人覺得,稻盛引用的他那位朋友的話:「不能說假話,但也不必說真話」,最值得我們深思。我的意思就是,對撒謊這類社會現象,我們要進行細緻的分析。

我們中國的父母,同日本稻盛的父母一樣,也總是教導子女:不要撒謊。可憐天下父母心,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誠實可靠的人。如果子女撒謊成性,就覺得自己臉面無光。

不但父母這樣教導,我們從小受教育也接受這樣要誠實、不撒謊的教育。我記得小學教科書上講了一個故事,內容是:一個牧童在村外牧羊。有一天忽然想出了一個壞點子,大聲狂呼:「狼來了!」村裡的人聽到呼聲,都爭先恐後地拿上棍棒,帶上斧刀,跑往村外。到了牧童所在的地方,那牧童卻哈哈大笑,看到別人慌裡慌張,覺得很開心,又很得意。誰料過了不久,果真有狼來了。牧童再狂呼時,村裡的人都毫無動靜,他們上當受騙一次,不想再蹈覆轍。牧童的結果怎樣,就用不著再說了。

所有這一些教導都是好的,但是也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缺乏分析。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上面我說到,稻盛對撒謊問題是進行過一些分析的。同樣,幾百年前的法國大散文家蒙田,對撒謊問題也是做過分析的。在《蒙田隨筆》上卷,第九章《論撒謊者》,蒙田寫道:「有人說,感到自己記性不好的人,休想成為撒謊者,這樣說不無道理。我知道,語法學家對說假話和撒謊是做區別的。他們說,說假話是指說不真實的,但卻信以為真的事,而撒謊一詞源於拉丁語(我們的法語就源於拉丁語),這個詞的定義包含違背良知的意思,因此只涉及那些言與心違的人。」

大家一琢磨就能夠發現,同樣是分析,但日本朋友和蒙田的著眼點和出發點,都是不同的。其間區別是相當明顯,用不著再來啰嗦。

記得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闊人生子慶祝,賓客盈門,競相獻媚。有人說:此子將來必大富大貴。主人喜上眉梢。又有人說:此子將來必長命百歲。主人樂在心頭。忽然有一個人說:此子將來必死。主人怒不可遏。但是,究竟誰說的是實話呢?

季羨林:掌握說話的分寸

寫到這裡,我自己想對撒謊問題來進行點分析。我覺得,德國人很聰明,他們有一個詞兒notlueSe,意思是「出於禮貌而不得不撒的謊」。一般說來,不撒謊應該算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提倡。但是不能頑固不化。假如你被敵人抓了去,完全說實話是不道德的,而撒謊則是道德的。打仗也一樣。我們古人說「兵不厭詐」,你能說這是不道德嗎?我想,舉了這兩個小例子,大家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本文摘自《中流自在心:季羨林首次談修身養性》,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國際儒學論壇在德黑蘭舉行,百餘海內外學者對話中伊文明
啟功先生書法:精謹秀勁,直追晉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胡適:讀書要讀到有樂而無苦

TAG:大道知行 |